1.八珍汤(《正体类要》)
【 处 方 】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用法] 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功用] 补益气血。
【主 治】 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处 方 】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通 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灯心
【 用 法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 功 用 】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 主 治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3.白头翁汤(《伤寒论》)
【 处 方 】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 用 法 】日1剂水煎服。
【 功 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主 治 】热痢,症见腹痛下痢,泻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用于治疗细菌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和泌尿系统感染等症。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 来 源 】《医学心悟》 【 处 方 】 半夏4.5克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各3克 甘草(炙)1.5克 生
姜2片 大枣3个 蔓荆子3克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 主 治 】痰饮上逆,痰厥头痛者,胸隔多痰,动则眩晕。恶心呕吐。 5.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处 方 】 半夏一升(12g) 厚朴三两(9g) 茯苓四两(12g) 生姜五两(15g) 苏叶二两(6g)
【 用 法 】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 功 用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 主 治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 来 源 】《伤寒论》
【 处 方 】 半夏(15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人参(9克) 炙
甘草(9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 用 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 功 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 主 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7.保和丸(《丹溪心法》)
【 处 方 】 山楂六两(180克)神曲二两(60克)半夏茯苓各三两(各
90克) 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两(各30克)
【 用 法 】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9克),食远白汤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 功 用 】消食和胃。 【 主 治 】食积胃脘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 来 源 】《医林改错》
【 处 方 】黄耆4两(生),归尾2钱,赤芍1钱半,地龙1钱(去土),川芎1钱,桃仁1钱,红花1钱。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补气、活血、通络。 【 主 治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来 源 】《内外伤辨惑论》
【 处 方 】黄芪18g、人参(去芦)6g、白术6g、灸甘草9g、当归身(酒
洗)6g、升麻6g、柴胡6g、橘皮6g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主 治 】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11.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来 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处 方 】人参、白术、白茯苓、桔梗、莲米、薏苡仁、淮山药、扁豆、甘草
【 用 法 】每服2钱,枣汤调下。
【 功 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 主 治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等脾虚夹湿之证。 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芎120g 荆芥120g 白芷 60g 羌活 60g 甘草 60g 细辛30g 防风45g 薄荷 240g
【用法】为细末,每服两钱,食后清茶调下,常服清头目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13.大柴胡汤(《伤寒论》) 【来源】金贵要略 【组成】柴胡15g 黄芩9g 芍药9g 半夏9g 枳实9g 大黄6g生姜15g大枣5个
【用法】上八位,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邪热不利,舌苔黄,脉玄有力。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 成】 大黄(12克)、厚朴(15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 【功 用】 峻下热结。 【主 治】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用 法】 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本方煎煮方法亦应注意,原书是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下芒硝。因硝、黄煎煮时间短,可以增强泻下作用。
15.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8g) 牡丹皮(9g)桃仁(12g)冬瓜子(30g)芒硝(9g)
【用法】前四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加芒硝,再煎数沸。 【功用】泻热破瘀 散结消肿
【主治】缩足肠痈(阑尾炎)专方
16.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蜀椒(3克 )炒去汗 干姜(12克) 人参(6克)
【用法】上三味,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胶胎70毫升,微火煎取150毫升,分二次温服,每次相隔约一小时。药后可饮粥适量。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功用】补虚缓急,散寒止痛
【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17.丹参饮(《时方歌括》)
〖组成〗丹参一两[30g] 檀香 砂仁 各一钱半[4.5g] 〖用法〗 以水一杯,煎七分服。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 血瘀气滞,心胃诸痛。1.本方是化瘀行气止痛之良方。以心胃诸痛,兼胸闷脘痞为证治要点。2.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以及心绞痛等,由于气滞血瘀所致者
18.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组成】白术; 柴胡; 当归; 茯苓; 甘草; 牡丹皮; 山栀; 芍药 【用法】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功用】 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 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潮热晡热,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或小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19.当归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当归12g 桂枝9g 芍药9g 细辛3g 通草6g 大枣8枚 炙甘草6g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本方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20.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各等分)竹叶(6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10克),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21.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 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消15克
【功能主治】缓下热结。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
疮疡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注意】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22.丁香散(《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组成:丁香 柿蒂各3克 甘草(炙)良姜各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热汤调下,乘热服,不拘时。 主治:胃寒哕逆。
23.二陈汤(《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24.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组 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
【用 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 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 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 烦 不得安;狐惑病;常 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
25.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 组 成 】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5g 【 用 法 】先煮葛根,水煎服。 【 功 效 】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 主 治 】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26.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 组 成 】灵脂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红花9克 枳壳4.5克
【 用 法 】水煎服。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病去药止。 【 功 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 主 治 】膈下瘀阻气滞,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现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血卟啉病、糖尿病、宫外孕、不孕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27.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 组 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 用 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主 治 】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功效】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
28.桂枝汤(《伤寒论》)
【 处 方 】桂枝9克(去皮) 芍药9克 甘草6克(炙) 生姜9克
(切) 大枣
12枚(擘) ,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 用 法 】上五味,с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300毫升,去滓。适寒温
【 功 用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 主 治 】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
缓或浮弱。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上述症状者。 【 禁 忌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
29.化肝煎(《景岳全书》)
【组成】青皮 陈皮 芍药各6克 牡丹皮 栀子(炒) 泽泻(血见下部者用甘草代之)各4.5克 土贝母6~9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时温服。 【主治】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
【加减】若大便下血,加地榆4.5克;小便尿血,加木通4.5克。
30.化积丸(《类证治裁》)
组成:三棱 莪术 阿魏 海浮石 香附 雄黄 槟榔 苏木 瓦楞子 五灵脂 功用:消积化痞。 主治:治诸积。
3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9克) 甘草二两炙(6克) 大枣十二枚擘(6枚)芍药六两(18克) 生姜三两切(9克) 胶饴一升(30克) 黄芪一两半(5克)
[用法] 同小建中汤。
[功用] 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 虚劳里急,诸不足证。腹中拘急疼痛,或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形体瘦弱,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缓。 32.黄芪汤(《金匮翼》)
【处方组成】黄芪、麻仁、白蜜、陈皮
【功效】补气健脾、润肠通便
【主治】气虚性便秘,大便并不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脉弱。
33.黄土汤 (《金匮要略》)
处方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阿胶 黄芩各9克 灶中黄土25克 功能主治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治脾虚阳衰,大便下血,及吐血、衄血、妇人血崩,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用法用量
上七味,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二次温服。 3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30克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60克 藿香(去土)90克 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35.济川煎(《景岳全书》)
处方 当归9~15克 牛膝6克 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 泽泻4.5克 升麻2~3克 枳壳3克
功能主治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治老年肾虚,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
酸足软,背冷畏寒。
用法用量 用水220毫升,煎至160~1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如气虚者,加人参;肾阴亦虚者,加熟地;虚甚者,枳壳可减去之。
3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 地黄 108g 山药 27g 山茱萸(酒炙) 27g 茯苓 78g 牡丹皮 27g 泽泻 27g 桂枝 27g 附子(炙) 4. 5g 牛膝(去头) 27g 车前子(盐炙) 27g
制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35~ 50g与适量的水泛丸, 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 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与主治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4~ 5g(20~25粒),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 孕妇忌服。忌房欲、气恼。忌食生冷食物。 37.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方药:金铃子、玄胡各30g为末
【用法及用量】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送下,或者三钱水煎服,痛时即用。
功用:疏肝泻热,活血止痛。 主治: 肝郁化火证(气郁血滞)。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38.理中汤(《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9克
【用法】上药切碎。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方论】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39.良附丸 (《良方集腋》)
【 处 方 】高良姜(酒洗七次,焙干) 香附子(醋洗七次,焙干)
【 用 法 】二药各研各贮。用时以米饮汤加入生姜汁1匙,盐1撮,为
丸服之。
【 功 用 】疏肝理气,温胃祛寒。 【 主 治 】肝郁气滞,胃有寒凝,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或胸胁胀痛,或痛经,苔白,脉沉紧者。
40.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 处 方 】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甘草6克 【 用 法 】上药水煎服,温服。
【 功 用 】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 主 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
苔白滑,脉弦滑。
41.六磨汤(《证治准绳》)
【 处 方 】槟榔 沉香 乌药 木香 枳壳 大黄各等份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下气通便。 【 主 治 】气滞腹急,大便秘涩而有热。
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 处 方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 用 法 】上药水泛为丸,3g/次,3次/日。 【 功 用 】滋阴补肾。 【 主 治 】肾阴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虚火牙痛,或牙齿松动、口舌生疮。
43.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 处 方 】龙胆草 栀子 黄芩 木通 泽泻 车前子 甘草 当归 生地 柴胡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 主 治 】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 44.麻黄汤(《伤寒论》)
【 处 方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 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45.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类别:解表剂,辛凉解表 方歌:
1.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2.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擅长,主治风热咳喘证,辛凉宣泄效力彰。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
46.麻子仁丸(《伤寒论》)
【 处 方 】麻子仁 杏仁 白芍 大黄 厚朴 枳实
【 用 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 功 用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 主 治 】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痛,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47.木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
【 处 方 】陈皮 青皮 乌药 香附 半夏 枳壳 厚朴 木香 砂仁 肉桂 干姜 甘草
【 用 法 】上药为末,加生姜3片,水煎服。
【 功 用 】疏肝和胃顺气。 【 主 治 】气厥醒后,肝胃不和,脘胁不舒,胸闷食少。
48.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处 方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 用 法 】共为细末,每服3-5g,姜枣煎汤服下。
【 功 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 主 治 】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倦怠嗜睡,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49.启膈散(《医学心悟》)
【 处 方 】沙参 丹参 茯苓 川贝母(去心) 郁金 砂仁壳 荷叶蒂 杵头糠
【 用 法 】水煎服。
【 功 用 】润燥解郁,化痰降逆。 【 主 治 】噎膈。咽下梗塞,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胃脘胀痛,舌绛少津,大便干结者。
5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 处 方 】青蒿9克 知母6克 桑叶6克 鳖甲15克 丹皮6克 花粉6克
【 用 法 】上药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疟发前,分二次温服。 【 功 用 】养阴透热。
【 主 治 】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1.清金化痰丸 (《统旨方》)
组成:
紫菀5钱,茯苓5钱,杏仁4两,陈皮4两,苏子4两,黄芩3两,花粉3两,桑皮3两,黄连2两,蒌仁2两,半夏2两,桔梗2两,甘草1两。 功效:
润燥清咽,化痰缓嗽,和血止血。
主治:
金为火烁,水枯津燥,咽嗌不润而干咳;胃火熏蒸,气结痰凝,上焦不利而嗽喘;兼治老年肺胃痰火有余。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午后、临睡白滚汤送下。
52.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 元参(9克)、 竹叶心(3克) 、麦冬(9克)、丹参(6克)、 黄连(5克) 、银花(9克) 、连翘(6克)。
【用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5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组成]:桑叶经霜者,苦桔梗,三钱(9g),石膏煅,二钱五分(8g),甘草一
钱(3g),人参七分(2g),胡麻仁炒,一钱(3g),真阿胶八分(3g),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4g),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54.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组成】大黄、当归、火麻仁、羌活、桃仁。
【用法】口服。一次4丸,一日3次。宜空腹服。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用于实热便秘。 55.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因内含:杏仁、白蔻仁生薏仁,取名为“三仁汤”。
【用法】以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
饥等症。
56.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 处 方 】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
4.5克 花粉4.5克
【 用 法 】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 【 功 用 】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 主 治 】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发热,脉细数,
57.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 芍药(30克) 当归(15克) 黄连(15克) 槟榔(6克) 木香(6克) 炙甘草(6克) 大黄(9克) 黄芩(15克)肉桂(5克)。
【用法】 水煎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功用】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5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没药(研)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蒲黄9克、 五灵脂(炒)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或瘀血阻滞,久不受孕等证。
59.十灰散(《十药新书》)
组成:大蓟 小蓟 柏叶 荷叶 茅根 茜根 大黄 山栀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烧灰存性,研极细,用纸包之,以碗盖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碎绞汁,或萝卜汁磨真京墨半碗,调灰15克,食后服下。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劳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 60.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肉桂、 川芎 地黄、茯苓、白术、甘草、黄耆、 川当归、白云苓、怀生地、青化桂、、大川芎、杭白芍、炙黄耆、公丁香、嫩鹿茸、炙甘草。
功用: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忱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2枚,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中药现今有多种剂型,九剂有水蜜丸和大蜜丸,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互九(9克),均每日2~3次,空腹或饭后用温开水送服。膏剂:每次9~15克,每日2~3次,开水化服。糖浆剂:每次10毫升,每日3次。酒剂:每次25~50毫升(据各人酒量酌定),每日2次。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2~3次。片剂:每次6片,每日2~3次,口服
61.十枣汤(《伤寒论》)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上各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个,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用法:上药各别捣为散。强人每服1克,羸人0.5克。用水300毫升,先煮肥大枣10枚,取240毫升,去滓,纳人药末,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0.5克,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水饮内停,邪气壅盛;水肿腹胀之实证。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梗,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现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6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症。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该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63.四磨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乌药
用法:上四味,各浓磨水,取300毫升,煎三五沸,放温服,或下养正丹尤佳。
功用:破滞降逆,补气扶正。
主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胸膈满闷,不思饮食。 .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 柴胡(6克) 枳实(6克) 芍药(6克) 炙甘草(6克) 功效: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用法:用法水煎服。 65.四神丸(《内科摘要》)
组成:肉豆蔻(煨)200g 补骨脂(盐炒)400g 五味子(醋制)200g 吴茱萸(制)100g 大枣(去核)200g
功效: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证,症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用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6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
用法: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功用: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
疼痛;妊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
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炒)30g,茯苓6g,知母9g,川芎6g,甘草3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功效:清热除烦,养血安神。 68.天王补心丹 (《摄生秘剖》)
组成: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肉9 桔梗8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69.通幽汤(《脾胃论》)
【组成】炙甘草 红花各0.3克 生地黄 熟地黄各1.5克 升麻 桃仁泥 当归身各3克
【用法】上药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调槟榔细末15克,食前,稍热服之。
【功用】养血活血,润燥通幽。
【主治】噎膈。幽门不通,逆气上冲,吸门不开,饮食不下,或食入反出,大便燥结。
70.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组成】 炒白术90克 、白芍(炒)60克、 陈皮(炒)45克 、防风60克。
【方歌】 痛泻要方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九煎, 补泻并用理肝脾, 若非食伤医便错。
【功效】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 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用法】 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方义】白术补脾燥湿健运,实土以御木乘为君;白芍益阴养血,滋脾柔肝,和里缓急而止腹痛为臣;陈皮理气醒脾以调中为佐;防风散肝舒脾而胜湿为佐使。四药相配,泻肝补脾,使肝脾和调,运健湿除,自然痛泻俱止。 71.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苍术(泔浸)8钱,陈皮5钱,厚朴(姜制)5钱,甘草(蜜炙)3钱,泽泻2钱5分,猪苓1钱半,赤茯苓(去皮)1钱半,白术1钱半,肉桂1
钱。
功效
安胃利水止泻。祛湿和胃。 主治
脾湿过盛,浮肿泄泻,呕吐黄疸,小便不利。小便癃闲,大便飧泄,濡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沉冷证小便不利,及胃虚不和,早晨心腹痛。阴囊肿,状如水晶,时痛时痒出水,小腹按之作声,小便频数,脉迟缓。脾胃受湿,呕吐泄泻。黄疸。阴水。中暑挟食不消,吐泻腹痛。饮食停积,浮肿泄泻。
72.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半夏(汤泡) 枳实(麸炒) 陈皮(去白,各二钱)白茯苓(去皮,一钱半) 酸枣仁(炒) 远志(去心,甘草汁煮) 五味子 熟地黄(酒洗,焙) 人参(去芦。各一钱) 粉草(炙,半钱)
【用法】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一盅,不时服。 【功用】益气养血,化痰宁心。
【主治】心虚胆怯,痰浊内扰证。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噩梦,短气自汗,耳鸣目眩,四肢浮肿,饮食无味,胸中烦闷,坐卧不安,舌淡苔腻,脉沉缓。
73.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丸,适应于脏寒,蛔上入膈,烦闷不安,手足厥冷,得食而呕,腹痛,吐蛔,时发时止,或久利不止。主治伤寒,下痢腹痛,久痢,诸药不愈,数10年者;久疟,往来寒热,经年不愈,形体瘦弱;亦治劳疟;寒热劳疟久不愈,形体羸瘦,痰结胸堂,食饮减少,或因行远,久经劳役,患之积年不愈。
74.吴茱萸汤(《伤寒论》)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
主治
1)阳明寒呕
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
头痛干哎,吐涎沫。 3)少阴吐利
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
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75.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
组成: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白术(炒)。 功能: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主治: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76.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组成】陈皮9克、茯苓皮24克、生姜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
【功用】行气化湿,利水消肿:
主治 用于全身水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本方也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但以急性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经期水肿以及腹水等较为多用。
77.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组成】 桃仁(30克) 杏仁(麸炒,去皮尖,30克) 松子仁(5克) 柏子仁(15克) 郁李仁(3克) 陈皮(另研末,120克)
【功用】 润肠通便。
【主治】 津枯肠燥证。大便艰难,以及年老和产后血虚便秘,舌燥少津,脉细涩。
【歌诀】五仁柏子杏仁桃,松仁陈皮郁李饶。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效力高。
78.犀角地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黄(24克) 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热迫血溢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79.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组成人参(3克) 白术(6克) 甘草(2克) 陈皮(2.5克) 半夏(3克) 砂仁(2.5克) 木香(2克)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80.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苏叶各120克 甘草(炙)30克 陈皮60克(不去白)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6克,入盐点服。 【功用】理气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生姜(15克) 薄荷(6克) 炙甘草(6克)
【方歌】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功用】 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8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30g);黄芩(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
功能 和解少阳
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83.小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 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
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 胀满,里急后重者。
【方论】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84.小建中汤(《伤寒论》)
【分类】 温里剂-温中祛寒
【方诀】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更加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方论】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禁忌】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1] 85.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三两(9g) 代赭石(苦,寒。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一两(6g)生姜五两(15g)半夏半升(9g) 人参二两(6g) 甘草(炙)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治宜降逆化痰为主,兼以益气补虚。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用量独重,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已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 86.血腑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要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症等。
8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处方】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当归10克 生地黄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功能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嗳气吞酸,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弦细弱。现用于胃溃疡、胃炎、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属肝肾阴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温服。 口苦干燥者,加黄连。
【注意】有停痰积饮的息者忌服。
【备注】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88.益胃汤 (《温病条辨》) 、
【处方】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玉竹4.5克(炒香) 【功能主治】滋养胃阴。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服。所余药滓,再煮取200毫升服。
.茵陈蒿汤(《伤寒论》)
药物:茵陈蒿六两(12克) ,栀子十四枚(9克),大黄二两(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泄热,利湿,退黄。
适应症:湿热黄疸。阳黄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桔色,小便黄赤短涩,大便不畅(或秘),腹微满,口渴胸闷,烦躁不安,或有头汗出,别处无汗,苔黄腻,脉滑数。
90.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处方】 茵陈3克 白术6克 附子1.5克 干姜1.5克 甘草(炙)3克 肉桂(去皮)1克
【功能主治】治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91.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处方】 茵陈蒿末30克 五苓散15克 【制法】上二味,和匀。
【功能主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92.银翘散(《温病条辨》)
【 处 方 】连翘一两(30克) 银花一两(30克) 苦桔梗六钱(18克) 薄荷六钱(18克) 竹叶四钱(12克) 生甘草五钱(15克) 芥穗四钱(12克) 淡
豆豉五钱(15克) 牛蒡子六钱(18克) 【 用 法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 功 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 主 治 】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93.右归丸(《景岳全书》)
右归丸用于治疗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不清。 94.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 处 方 】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 用 法 】上(口服)咀。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 功 用 】益气固表
【 主 治 】玉屏风散,被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表虚自汗,易感风邪;
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95.越鞠丸(《丹溪心法》)
【 来 源 】丹溪心法
【 处 方 】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 用 法 】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温水送下。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
【 功 用 】理气解郁,宽中除满。
【 主 治 】气、血、痰、火、湿、食等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
96.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处 方 】人参 当归 白术各六钱(各18g) 肉豆蔻半两(15g) 肉桂 甘草炙,各八钱(各24g) 白芍药一两六钱(48g) 木香一两四钱(42g) 诃子一两二钱(36g)罂粟壳三两六钱(108g)。 【 用 法 】上锉为粗末,每服二大钱(6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
【 功 用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 主 治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或下痢赤白,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臆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97.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 处 方 】大黄十两 神曲(炒) 枳实(麦炒)各五钱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白术(土炒) 茯苓各三钱 泽泻二钱。
【 用 法 】共研细末,蒸饼,用神曲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开水送下。
【 功 用 】消滞利湿,泄热通便。
【 主 治 】痢疾,脘腹痞闷,腹痛,大便窘迫,小便黄赤涩少,或大便不通,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98.猪苓汤(《伤寒论》)
【 处 方 】猪苓(去皮)1两,茯苓1两,泽泻1两,阿胶1两,滑石(碎)1两。
【 用 法 】上5味,以水4升,先煮4味取2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7合,每日3次。
【 功 用 】 利湿泻热。滋阴利水,祛痰。
【 主 治 】水热互结,阴亏津伤,发热心烦,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现亦用于乳糜尿、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急性膀胱炎。 99.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 处 方 】黄连、阿胶(烊化) 、当归、太子参、生地黄、麦冬、白芍、乌梅、石斛、山药、炙甘草。
【 用 法 】每服30丸,以饮送下,1日2次。 【 功 用 】 滋阴,止痢。
【 主 治 】 久痢伤阴,湿热未尽,下痢脓血,腹痛后重,亦治休息痢。 100.左归丸(《景岳全书》)
【 来 源 】《景岳全书》
【 处 方 】熟地2-3钱或加至1-2两,山药2钱,枸杞2钱,炙甘草1钱,茯苓1钱半,山茱萸1-2钱(畏酸者少用之)。
【 用 法 】水2钟,煎7分,空腹服。 【 功 用 】 壮水,养阴补肾。 【 主 治 】 真阴不足,腰痠且痛,遗精盗汗,咽燥口渴;阴衰阳胜,身热烦渴,脉虚气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