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三语文练习(二十一)文言文、诗歌鉴赏、默写

高三语文练习(二十一)文言文、诗歌鉴赏、默写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刺举”一谓检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此处用后一意。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恢为人至孝,为人洁身自好。因父亲得罪了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劾查,乐恢却拒绝为他通关。 B.乐恢清正廉洁,做事正直特立。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他,他却举政子为孝廉;任司空牟融府期间,第五伦代融,乐恢为避同乡之嫌,荐杜安代己,受到好评。

C.乐恢不畏权贵,多名重臣。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疏;宪弟欲与其交好,乐恢因恨其不依附自己,也予以谢绝。 D.乐恢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妻子劝他明哲保身,他仍然上疏劝谏;因意见未被采纳,他称病退职,后在窦宪暗示下,州县官吏胁迫其自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5分)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理会:通达事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15.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 , ”两句表明他无论是否身在朝堂,都会把国家和百姓放在心上。

(2)他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强调,庄子说过“ , ”(《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3)屈原在《离骚》里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违背准则,把取悦权贵或他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 ,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参】A(3分)

【解析】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命题立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1.【参】B(3分)

【解析】从“贵戚恶之”看应是前一意思。 【命题立意】识记文学常识。 12.【参】C(3分)

【解析】由“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可知,选项C“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理解有误,意思说反了。

【命题立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3.【参】

(1)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采分点:“为”、“之”、省略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后来(他)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奔丧守孝。(采分点:“仕”,“坐”“莫”各1分,大意2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参考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的儒生。他生性清廉正直特立,凡是操行不符合自己标准的,即使显贵也不与之交往。信阳侯阴就多次致礼请乐恢,乐恢从来不答复他。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

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命,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他多次检举揭发,没有什么回避的,显贵的外戚们非常憎恨他。窦宪的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忍心白吃饭而立在他人之朝廷上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大臣把持国政,常因势力大而作恶。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

测。当下应该做的是,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 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赐予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参】D(3分)

【解析】D项“宠辱偕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

15.【参】(6分)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2分)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16. 【参】(6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古代诗文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