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朝建立的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进步作用,集权制度形成的统治易形成导致,因而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选A。
答案:A
2.《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政治构想的是( )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
解析:解读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要在”的含义。“要在”指的是集权。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和设置丞相主持国政体现的是机构内部权力的分配;厉行文化属于文化方面。A、B、D三项都不属于加强集权的范畴,可排除。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故选C项。
答案:C
3.《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粘乎,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
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解析:题中材料表明,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故只要走进历史,随处可见到他的影响,因此答案为B。郡县制在战国末期已出现,A错误;C项与秦不符;D始于商鞅变法。
答案:B
4.“‘(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C.皇帝制
B.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从材料中“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获取信息,“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加强对地方管理。郡县制加强了集权,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正确。A、C两项不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能体现“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排除。
答案:D
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被 C.君权至上的后果
B.集权遭到破坏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A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君主;B项:
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集权;C项: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实质是君主的表现;D项:既然是君主,也就不存在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问题。
答案:C
6.阅读下面两幅图片:
图1
图2
请回答:
(1)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管理?
(2)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地方管理各起了什么作用?
解析:首先从地图中的关键地名和“封……”“镐”“咸阳”等信息确定两图分别是西周分封形势图和秦朝疆域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用。
答案:(1)图1反映的是分封制,图2反映的是郡县制。 (2)分封制:最初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拓展了疆域,但后来导致了诸侯争霸。郡县制:郡县官吏由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集权。
一、选择题
1.秦始皇平定六国后,以郡县制作为控制地方的制度,其中位置最南的郡是( )
A.会稽 C.蜀郡
B.闽中 D.象郡
解析:根据所学,会稽属于今天的苏州,闽中属于今天的福州,蜀郡属于今天的成都,象郡辖今越南北部,广西西部,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主义集权制
解析:“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贡献,不
仅统一了中国,而且建立了一套主义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D项说法最佳,A、B、C都属于具体的措施。
答案:D
3.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任命、并向负责的”。这些( )
A.定期朝觐皇帝 C.负责地方行政
B.监察百官 D.拥有世袭权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地方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不需要定期朝觐皇帝、监督百官,也没有世袭权,故C项正确。
答案:C
4.“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这反映了( )
A.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B.秦律严苛细密 C.皇权至高无上
D.丞相独揽大权
解析:依据“皆决于上”“倚辨于上”即可判断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C
5.近年来,各媒体关注较高的热词是“廉政巡视”“公务员道德立法”等,这都与反腐倡廉、民主监督制度建设有关。我国秦朝机构中负责监察职能的是( )
A.太尉 C.郡守
B.刺史 D.御史大夫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C、D为秦朝官职,太尉掌军事,郡守是地方行政长官,御史大夫属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系统,故A、
C排除,D符合题意。B项刺史是汉代的监察官,排除。
答案:D
6.从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
①实现国家统一 ②确立君主 ③确立封建土地制度 ④建立三公九卿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②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从漫画形式切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此题也符合高考命题的特点之一,以新材料、新情境为依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秦朝通过强化君主,创立一系列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本题中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确定①正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及皇帝的装束及关系,可确定②④正确;③与本题无关,应排除。
答案:D
7.“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解析:材料表明,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是天下的共主,而当时的各诸侯国具有很强的性,“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D项观点错误,排除。材料表明,秦汉以后的皇帝是天下的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即皇帝独揽大权,包括任免官吏的权力,故B项正确。
答案:B
8.《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某一官职:“……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该官职应当是( )
A.丞相 C.御史大夫
B.太尉 D.廷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创立的三公九卿制度。从“掌武事”来看,该官职应当是太尉,因为太尉主管军事,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材料二 始皇为人……专任狱吏……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始皇曰:“……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分天下以为三
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以上均引自《史记》
(1)材料一中的“王”指的是谁?他主张议帝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始皇帝”怎样的治国之道? (3)材料三讨论了哪两种制度?结果如何?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指出集权制度有何突出特点。 答案:(1)秦王嬴政。目的:确立皇位的至高无上,巩固统治。 (2)严刑酷法、集权、勤政治国。 (3)分封制与郡县制。结果:推行郡县制。 (4)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集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