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一、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学习习惯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中,也应有培养学生对于知识和信息的筛选和积累的能力。学生可通过课外对报刊、杂志的阅读,或广播电视的收听、收看来获得。但现实是,现行的高考制度,很难让学校在素质教育和升学率之间找到平衡。于是,一方面,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另一方面,在升学的理由下,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挤压、剥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丰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诸多的知识和信息中进行筛选和积累的好习惯。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活动作准备”。正因为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如此重要,所以,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指出的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虽然是“文质兼美,适合于教学的典范文章。”但是也应该看到,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某些作品,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生的思想认识,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绝大部分的课文,特别是文学性课文所表达的生活情景,思想感情,同中学生的经验、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就事论事,以“本”为本,必然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初高中有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每次在做教学调查的时候,都有相当的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希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联系课外,不要都讲课文中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教师把课外知识引进课堂,受欢迎度远超单纯的课本分析。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是很有必要的。一旦相关的课外知识被适当地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必将如有源之水,带来几许清新和活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
三、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语文美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强化与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功能效应,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语文教学的美育因素十分丰富,它深存于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中,是整个教学中极为活跃的要素。“一旦语文教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师生的审美心理就会被激活,学生求知欲望和教师教学的兴趣就不断增长,教和学都充满了愉悦心理。”但前面已说过,作为
审美主体的学生和审美对象的某些教材,由于时代的差异,社会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美的欣赏的主客体之间的距离的差距性。
单就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必备的一些知识,鲁迅就说过这样的话:“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准确。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即以《祝福》为例,由于时代和社会制度的变迁,学生对于祥林嫂的思想感情和悲惨遭遇不易理解,虽有教师点拔,但如果不对相关知识给学生作一补充,不联系旧中国的历史、不联系封建礼教的罪恶,那么学生对于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憎恶和痛恨,又真正能有多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与作者相近的体验和感受,并由此产生想象和思索,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和创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