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来源:华佗小知识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大禹治水采用的科学方法,并能按顺序说清楚。

3.知道“三国家门而不入”的来历,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准确美观地书写。

2、准确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第二段大禹治水的经过。

4、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具准备:

1.相关洪水的课件。

2.第三自然段的填空,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一)、媒体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洪水的课件)(看完后)你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课文中是怎么描写洪水的?(板书:滔滔、冲到、淹没)

3、这么大的洪水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难?(无家可归)

4、什么叫“无家可归”?

5、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日,年复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了,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思考: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那几句是写大禹想的?那几句写大禹做的?

2、大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先干了什么,后干什么?(相机板书:走遍、察看、挖河、劈山、引水入海)

3、大禹做的这些事能不能把顺序颠倒呢?

4、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这里的“千”、“万”是不是真的指一个千,一个万?它们说明什么?

5、想象一下:在那样的年代大禹是怎样挖河、怎样劈山的呢?

6、文中的“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数字中的“九”?这又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7、经过千辛万苦后大禹终于引导洪水流入大海。那你能看着板书,按顺序说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3、请小朋友观察插图,并想想你从“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这些词感受到什么?

4、是啊,大禹为了大家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大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

献的人。

5、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大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结果怎样了?

2、(多媒体展示情景)理解“制服”“安定”。

3、老百姓怎样谢大禹?启发想象。

4、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五、全文总结

齐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思维英雄?

六、布置作业。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播放洪水课件,让学生体会洪水之大。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来体会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在教学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走遍、察看、挖河、劈山引水入海”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千”和“万”以及“九”在这里都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不容易。再请孩子们想象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想象大禹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让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并圈出其中的数字,再结合插图,让学生想想从“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这些词中感受到大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形象。

课文教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设计及思路,还需要我不断努力和改进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