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14摇No.1Mar.摇2015
DOI:10.13931/j.cnki.bjfuss.2015.01.002
从聚落地理文化理论视角看山地村寨形态与农田景观
———以务川县仡佬族村寨的遗存保护控制性规划研究为例
吴雨浓1,2,张摇纵1
(1.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湖北民族学院)
摘要:基于当代乡村地理学、文化生态学、新考古学等理论,以聚落地理学为契入点,从人类文化与空间特质的视角对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聚居地的环境背景、聚落形态、农田景观进行探析。在仡佬族村寨整体大环境背景下,对颇具典型性的务川县龙潭民族文化村的景观构成、空间要素、路网格局、民居样式等异质性景观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发现仡佬族村寨景观的研究价值及诸多严重制约村寨的保护及发展的现存问题。由此对龙潭村的村寨景观开展了遗存保护与旅游发展控制性统筹规划,为寻求山地民族村落景观与农业观光适宜性发展实施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探索一条地域性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之路。关键词:聚落地理;仡佬族;山地;村寨形态;农田景观中图分类号:K901郾8摇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鄄6116(2015)鄄01鄄0000鄄07StudyontheFormofMountainVillageandItsFarmlandLandscape
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TheoryofSettlementGeography:
ACaseStudyontheRegulatoryPlanningfortheRelics
ProtectionofGelaoVillagesinWuchuanCounty
(1.CollegeofHorticulture,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210095,P.R.China;
2.Hube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Enshi,445000,P.R.China)
Abstract:摇
Basedonthetheoriesofcontemporaryruralgeography,culturalecology,andnew
WUYu鄄nong1,2,ZHANGZong1
archaeology,andstartingwiththesettlementgeography,thispaperprobesintotheenvironmentalbackground,settlementpatterns,andthefarmlandlandscapeofGelaovillagesofWuchuanCountyinGuizhouProvincefromtheperspectiveofhumancultureandspacecharacteristics.Undertheoverallspatialelements,roadnetworks,andtheresidentialstyle,throughwhichwefoundtheresearchvalueofdevelopmentandprotection.Thereforewecarriedouttheoverallplanningforrelicsprotectionandtourismdevelopment.whichisexpectedtoprovidesomereferencesforseekingthesuitablestrategiestopreservethelandscapeofethnicmountainvillageswhiledevelopingagriculturaltourism,andtofindaregionalwaytodevelopandprotecttheethnicvillages.
收稿日期:2014鄄05鄄05
第一作者:吴雨浓,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园林与城乡景观规划设计。Email:479441372@qq.com摇地址:445000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号湖北民族学院。
责任作者:张纵,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理论。Email:zhangzong1993.0319@163.com摇地址: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园林系。
environmentbackgroundofGelaovillages,thispaperconductsaseriesofin鄄depthresearchandanalysisthelandscapeinGelaovillages,aswellasmanyexistingproblemswhichseriouslyrestrainits
ofthelandscapeheterogeneityoftherepresentativeLongtanVillage,suchasthelandscapecomposition,
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Keywords:摇settlementgeography;theGelaoethnicminority;mountain;formofvillage;farmlandlandscape
摇摇O.施吕特尔的《对聚落地理学的意见》第1次提出“聚落地理冶的概念。后经F.拉采尔、P.维达尔鄄白兰士、J.白吕纳、A.德芒戎、I.鲍曼等人努力,至20世纪30年代,在欧美等国已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德国强调景观论,英国多以历史地理学进行聚落研究[1]。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地理学家P.哈格特提出了用空间结构模式论动态分析聚落的形成,即人类对于地理空间的组织,往往通过运动、路径、结点、层次、地面、空间扩张等相应过程,形成平面空间结构模式[2]。
基于西方对乡村聚落地理及民族考古的研究成
种个体意识渗融于村落社会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综上所述,这些学派均强调人类文化对于村落的研究、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研究中国古村落,在P.柯文看来,“中国的区域性与地方性变异幅度很大,要想对整体有一个轮廓更加分明、特点更加突出的了解,而不满足于平淡无奇地反映各个组成部分间的最小公分母,就必须标出这些变异的内容和程度冶[9]。仡佬族作为贵州省最古老的世居少数民族,其独特的聚落形态是数千年历史演绎而来,文化地域性特征鲜明,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聚居聚落为例,通过历史性的环境变迁对村寨聚落空间作具体深入的分析。
果,肇始于19世纪20年代的文化地理学派(the
culturalgeographyschool)发展至20世纪,已形成几
大学说。文化地理学之父C.O.索尔从景观入手,分析了文化区的特征和范围[3]。法国地理学家P.卜莱歇及A.德芒戎、J.白吕纳用历史的方法研究乡村聚落的类型、分布、演变及其与农业系统的关系,并研究文化现象在村落空间中的形成、分布、组合、演变及文化现象与环境关系。该学派从人与地缘关系发展到对村落景观层次形成、村落景观形态,以及从村落地理条件等给予综合研究。
而文化生态学派(theculturalecologyschool),是研究特定人类文化群体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发展特征、文化与环境的动态和谐,其基本理念是研究和阐述村落景观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4]。国内运用该理论分析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村落传统景观的文化生态结构、文化生态变迁、生态传承方式、生态发展困境及生态修复机制等问题,探寻村落少数民族传统景观发展的生态模式[5]。该学派的理论亦印证了冯天瑜将文化看成“一个包括内核与若干外缘的不定形的整体冶的观点[6]。而文化诸层次“在特定的结构———功能系统中融为统一整体冶[7],该整体一则是历史“遗传冶与“累积冶的结果,一则又是在生态环境影响下不断“递变冶与“重建冶的产物。
新考古学理论有助于从社会学意义分析历史遗
一、仡佬族聚居聚落环境分析(一)历史与自然背景仡佬族祖先濮人于夏代(约前2070—前1600)就建立了大元国。商周至西汉称为“百濮冶,有强大族群,春秋(前770—前476)定居西南地区,南宋(1127—1279)后正式称“仡佬冶,并沿袭至今。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遵义市东北部,为黔渝边缘结合部,辖都濡镇、镇南镇、大坪镇、柏村镇等10镇5乡,是仡佬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仡佬族占务川县总人口的44%。其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境内高山耸立,峡谷幽深,森林密布,巨石林立,溪流纵横,自然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冶,仡佬族人就是在山地丘陵环境下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住居形式及农田景观。
(二)村居聚落形态分析
由于聚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既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也表现人类文化的差异。J.白吕纳把房屋这一聚落现象列为人文地理事实的第一纲第一目,包括房屋类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利用地形使路网的均衡发育建构村寨整体空间秩序[10]。仡佬族的聚落整体空间秩序可概括为以下4种基本形式:
1郾带状
存元素中的古村落,IanHodder发现了考古学与历史学更为紧密的联系。他希望看到更多的个体作用,提出“TheActiveRoleofMaterialCulture冶概念,即认为物质文化不是被动地记录社会,而是“活跃的冶,它作用于社会。无论作为社会产品还是作用于社会的物质文化,都应该理解为融入社会个体的思想意识的对象(meaningfullyconstituted)[8]。而这
带状村落的形态随着山体等高线及山势起伏变
化,村寨的布局多呈线型带状分布,平行于等高线走向,建筑依山腰鳞次栉比、层层递升,从整体上看具有丰富的立体层次变化。虽然村寨建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但垂直高差不大,故村落聚居建筑数量较多。
摇第1期吴雨浓等:从聚落地理文化理论视角看山地村寨形态与农田景观———以务川县仡佬族村寨的遗存保护控制性规划研究为例
3
这类带状布局还常存在于滨水、公路两侧,分布形态取决于河流和道路的走向、曲率,并与山势结合(见图1)。
图3摇大坪镇龙潭村摇
地。由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经济落后,这类民居
图1摇柏村镇柏村
摇
原初形态仍存在(见图4)。2郾团聚放射状
村寨居民的聚居意识,使得仡佬族村寨尽量采
用中心集聚式布局,同时这种向心结构也向四周辐射。这种聚居形式分布于山脚或垭口处,沿村中主要道路集聚或者发散,通常由一条主巷及道路轴线展开,围绕着主街巷沿等高线、道路或河流发展成枝状组团。中心密度大而向外呈散状分布,规模较大的村落多以此形态构成(见图2)。
图4摇都濡镇山区
摇(三)独具魅力的梯田景观
德国农业地理学家L.H.瓦贝尔、E.O.奥特伦
巴等描述并研究了田块形态、土地利用形态、乡村道路网、农舍、村落等农业活动对村寨景观的影响。村寨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而产生的“自然的冶结果,是土地特有的特征[11]。仡佬族村寨山地农田景观,据明嘉靖年间(1522—1566)《思南府志》载:“务
图2摇镇南镇镇南(原正南)
摇
川县原额民田二万六千一百六十八亩五厘八毫冶,全县有耕地面积93郾5%分布于海拔500~1200m之间,梯田占耕地面积的13郾2%[12]。务川至今仍保持梯田耕作方式,多分布于山河丘陵、中山台地,范围不大,局部较多,均依山而开(见图5、6),坡度大多在20毅~40毅,高山或者较陡处田面宽1郾5~3m,在山脚平坦处可宽达10m。务川梯田属于复式梯田,包括水平式、坡式、隔坡式、反坡式。这4种梯田形式均穿插出现,具有利用地形、局部成景的特点。村寨与梯田相互辉映,沿景序的转角变换形成不同的视觉画面,并随视线移动而交替重复出现,构成极富色彩韵律与景观层次的天际轮廓线,显示出黔西南典型的山地耕作景观特质。
3郾组团状
组团状村落形态多位于地形局部起伏明显处,
整个村落以多个组团形态存在,组团内部紧密联系,组团间受到山体的起伏隔断、道路的转折影响、水体的间隔维系而形成空间的高低错致。各组团间通过道路、水体、广场及一些标志性设施等构成社会空间联系,成为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例如务川大坪镇龙潭村便是典型的组团状形态(见图3)。
4郾散点状
在山地地势较陡或者是偏高处,仡佬族村落则
呈现不规则的星状散点分布,大多独门独院,且相隔较远,屋与屋之间垂直落差大。由于历史战乱等原因导致仡佬族人向更崎岖的山上迁移,加之人口增多,平原耕地少,人们向更高更远的山地去开垦耕
二、龙潭村村寨景观构成要素
龙潭村隶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是
4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楼居独门小院、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规整。中铺石院坝,外砌石垣墙,形成良好的防御结构。村落多据山势等高线而建,底界面依山抬升。
在居住形式上,吊脚楼是将传统干栏与中原楼房融为一体的民居形式。特点是建筑依随地形,后部与坡坎相接,前部用原木架空,或接廊柱。前排撑柱悬空不落地。大多建于高差较大的山坡,均顺应山势,底层架空。垒石墙形成院落隔挡,具防御及圈地功能。院内建筑一列三间居多,坡屋顶屋檐悬伸出墙,出檐较深,多为明清
图5摇都濡镇山地等高线图
摇
木结构建筑。
(二)龙潭村村落景观空间要素分析仡佬族村寨由于结合地形布局集中分布,农田广泛分布于沟谷和坡地,周围均由浓郁植被覆盖山体形成天然屏障,村落的生态模型是以建筑物及龙潭、日潭为干扰斑块,村寨的主要交通公路构成其廊道线性空间。1郾道路仡佬族村落中主要道路均是石板石块铺成,道
路系统较为复杂。村落沿着公路向外扩散,住宅与住宅间均由石板路形成联络的空间纽带。为减缓坡
图6摇都濡镇梯田
摇
度村中小路多采用“之冶字形和“丁冶字形的折线路,两侧垒石墙则分隔私密空间。沟渠和主巷格局走向基本一致。道路宽度受山地等高线及平距影响而折曲交错变化,曲率较大,蜿蜒迂回。高差较大处则用磴道衔接。道路往往是单向枝生,由主要的道路串联或在主要村道衍生岔路,且多沿河流、山坡蔓生分布。
2郾水系
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大并且最具代表性的仡佬族村寨,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仡佬族民族村寨,被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评选为第5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此下文以龙潭村为例对仡佬族聚落景观进行深入剖析。
(一)村落布局与居住形式现状研究人类居住聚落形式历史状态的考古学,把目标放在主要通过假说———演绎的实证主义方法描述、解释,以及检验人类社会遗存结果的文化行为。后过程主义考古用阐释学(hermeneutic)、文脉关系(contextual)、反省(self鄄reflexive)的方法,强调运用内部视角,辩证地对物质文化尤其对原有形态特征进行文本式(text)的解读
[13]
龙潭村有石垭子水库、龙潭、日潭,寨内有小水
池和小溪,与稻田、湿地等形成天然水网库塘系统,水塘常常是因堪舆而开凿,如日潭。龙潭和日潭对周围环境形成主界面空间。映苍翠于清冽碧泓,衬椽屋于潭影波光,成为最活跃的视觉焦点,形成既幽旷又跃动、大小水面为中心的“共享空间冶,悦目的心理尺度与情感空间显现出该场所亲合的精神温度。
3郾边界与入口
于分析聚落空间形式大有裨益。
。这种研究方法对
龙潭村处于黔北东侧凹陷山区地带,为喀斯特岩溶地貌,人称之“岩旮旯冶。以低山、河谷、丘陵、中山台地和中山峡谷地貌为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建筑只能因地随势,民居布局较为凌乱,虽大致为南北朝向但缺少统一坐向,建筑与建筑间高低错落随地形高下。
早在秦汉时期龙潭村即有大量人口居住。该村由前寨、中寨、后寨3个自然村寨组成,于洪渡河畔,三面临山,一面临水(见图7)。居民住宅多为二层
一般古村落往往采用寨墙作为边界。在龙
潭村,由于地形起伏多变,村落仅依靠背后天然的屏障山体作为其边界,由山体及植物进行围挡,局部的微地形起着界面分隔作用,村落主入口虽垒砌石基并设立木牌坊寨门,但须增强视觉的识别性。
4郾选址
“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
摇第1期吴雨浓等:从聚落地理文化理论视角看山地村寨形态与农田景观———以务川县仡佬族村寨的遗存保护控制性规划研究为例
5
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冶[10],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村寨的选址一般取决于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性,表现出不同文脉的影响。仡佬族是以旱地烧耕为主的稻作农耕民族,以高山、山腰、丘陵地带作为寨址。喜在山腰、山弯处建寨,在山势陡峭处则零星分布,相隔甚远,朝向大体一致。
(三)龙潭村村寨景观现存问题
笔者根据在龙潭村实地考察和现状分析发现,村寨空间格局正遭受破坏,村落用地范围扩张,街巷交往空间缺少联系和过渡;外部交通不完善,进村公路不畅通,设施简陋;供电、通信、供水、排污、消防等基础设备不能满足村寨发展要求;村寨文脉延续出现阻碍,历史文化的展示与利用仍处在较为落后的水平等。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村寨保护及发展的障碍,因此对龙潭村进行遗存保护与旅游发展控制性统筹规划成为当务之急。
寨风貌的活动(见图8)。只能建少量用于旅游服务接待的家庭旅馆、乡村旅舍、农家乐等必要的休闲和环卫设施。
四、龙潭村控制性统筹规划建议
(一)区划布局与结构调整后的功能分区本研究对龙潭村进行区划布局与结构调整规划,将龙潭村划分六大功能区,区域间各自又相互关联,使其具有产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综合功能,形成依山傍水的景观空间结构格局(见图9)。
1郾历史建筑展示区体现仡佬族村寨特色的民俗民风区域,有保存
完好的仡佬族村寨古民居建筑群,建筑群间保留传统的空间尺度。青石板路及石垒墙展现其地域特质。规划在区内修复与贯通巷道,疏通沟渠,整治公共环境和院落景观。2郾民俗文化体验区三、龙潭村的保护与发展区划
(一)景观保护区
主要包括前寨、中寨、后寨及龙潭、日潭。民居密集且多为明清时期所建,保存虽良好,有的仍需重点保护及修缮。龙潭和日潭及位于中寨的百年古树为核心景观节点或寨心焦点,划归保护范围(见图8)。
景观保护区内主要对原有建筑及内部环境进行保护和修缮,其建筑形式、色彩、风格和体量应与传统建筑相统一,按照原有民居样式进行外观改造。突出其特有的布局形式和建筑风貌,将区域内百年以上的建筑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如申佑故居、申小松院落、申有群院落、申孝公院落、翰林故居、茶驿站、丹堡院落、大朝门、九天水榭等。巷道整治修复,材料须统一采用石板路面,处理好巷道坡度转角角度关系,坡度较大处设置挡墙或石砌台阶,根据地形设计排水方向。
(二)景观控制区
景观控制区的划分主要包括茶地和官路两个自然村寨,民居多沿着主要公路分布,此区域是村寨主景观的延续展及扩散区,也是村寨核心景观的保护缓冲地带(见图8)。根据统一规划,区内建筑的体量、色彩、风格、材质要与原有民居相协调,歇山顶、小体量、木结构、石砌墙等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特点尽量保存。
(三)景观发展区
此区域位于景观保护区和控制区的外围,多由农田和山林构成,为村寨的景观资源,影响着龙潭村的生态环境,严禁在区域内进行破坏地形地貌和村
设于村寨北部的文化广场区域及龙潭周围,是
居民及游客主要娱乐及休闲区域。文化广场为民俗活动提供展示场所。主要是通过现场民族表演展示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制作、民族特色美食等传统文化。
3郾遗存游览区位于村寨规划范围的中心,主要沿线分布有葛
洪洞、洗药池、书卷石、仙龟、笔井、汉墓、淘沙炼汞遗址等,并在此区域设置仡佬族文化博物馆及历代建筑演绎区,为村寨集中展示其古遗址的区域。
4郾滨水观光区
位于村寨中心区域的龙潭和日潭,可以结合水
潭设置游览步道、休息空间及观景平台,利用蓄水水面可设置“水上仡佬族印象表演冶及游船、水幕、戏水等昼景与夜景观光项目,丰富娱乐色彩,营造湖光山影、水光潋滟的景观意象。
5郾民居生活服务区
此区域位于景观控制区,主要是普通的民居建
筑,此区域功能定位在商业区与特色商业街,可以沿公路设置仡佬民俗风情街,展示风土特产、品特色民族佳肴,创特色购物闲逛环境,以临街商户为基础开展商业活动,并在此区布置仡佬族家庭旅馆、客栈形成旅游小镇,带动一方经济。
6郾生态田园风致区
位于规划范围的东南面,可在区域内设置坡道,
建亭、廊等建筑小品,生态梯田景面视域较好。园区有清溪曲折萦回、田埒阡陌纵横,形成风致田园、农业耕作、果蔬采摘等田园牧歌般亲子体验生态风致园区。
6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图7摇龙潭村现状平面图图8摇龙潭村保护区划分图9摇龙潭村功能分区图10摇水系规划
图11摇道路规划图12摇防灾规划
摇第1期吴雨浓等:从聚落地理文化理论视角看山地村寨形态与农田景观———以务川县仡佬族村寨的遗存保护控制性规划研究为例
7
1郾水系规划
(二)主要控制性规划措施
实施自然水体与人工库塘系统、泄洪沟渠组成
面也面临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研究通过保护与发展区划、控制性统筹规划,确立龙潭村总体规划的目标,以期保护村寨格局及其周边区域的整体景观视觉肌理及特色自然景观资源,控制性保护原有建筑风貌及新旧民居间文脉关系。保存民族集体的历史记忆,呼吁传统地名和路名、传统手工艺、传统活动的保护;保存文化空间载体,运用各类潜在或显在的环境标志形态引导、暗示、唤起居民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今后对处于历史文化特殊地域环境中的古村落景观空间研究,应综合多学科考察、挖掘,强调地域文化在人与地理环境关系中的作用,形成地缘景观文化。
致谢:图1~5是笔者根据2010年贵州省遵义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资料改绘,谨致谢意!的水系水网治理与水体种植规划(见图10)。石垭子水库、龙潭,寨内的小水池和小溪,与稻田、湿地等水体形成天然优美的水网系统,在规划水网时进行整治改造,基本保持原状。对龙潭及小溪进行清淤治理,局部地方采用蓄水形成水景结点,水源周边进行绿化,种植滨水莲荷、菱角、芡实等水生经济植物,起到自净作用,突出水体生态景观特色。
2郾道路规划
完善三级旅游路网,配套绿化景观和排水设施,
如石垭子水库开展水上交通和特色旅游,可形成水陆的环状交通(见图11)。车行道宽度在5~7m,石阶石巷保持原有空间尺度,宽度在1~3m。采用本地石材铺装新建游步道,与整个村落石巷小径协调,线型自然流畅,尺度亲切宜人,并在村入口、景区内、接待场所修建停车场。
3郾消防规划
村寨核心区内的房屋均为木质结构,规划消防
参考文献:
[1]摇李飞.基于乡村文化景观二元属性的保护模式研究[J].地域
研究与开发,2011,30(4):85鄄102.[2]摇郑景文,欧阳东.传统村寨空间网络探析———以桂北少数民
族村寨为例[J].新建筑,2006,23(4):73鄄75.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4:210鄄241.园艺文摘,2012,28(3):105鄄106.
[3]摇SAUERC.O.Themorphologyoflandscape[M].Berkeley:[4]摇晏雪晴,廖秋林,唐彬.国内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综述[J].中国[5]摇万义.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
2011,31(9):41鄄50.版社,2006:142.
用水采取给水管网和消防水池双向供水方式,充分利用龙潭村寨内池塘、水井等天然消防水源,设置相应取水设施及专用水井,保证消防用水来源和用水量(见图12)。
(三)景观规划实施目的
提升历史文化名村的区域特色价值,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塑造世界仡佬文化中心。推进和落实仡佬文化艺术演艺中心、丹砂文化展示基地、仡佬族民俗风情体验基地、仡佬族历史演绎城等系列平台和载体。增加公路密度,使路网合理、通达,加强基础设施改造与综合治理。保护山地梯田景观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和农业灌溉设施配套建设,并找到与传统耕作方法的契合点,结合观光功能,提高产量的投入产出比。以文化为核心,秉承乡土文化内涵的relation),使地域影响力辐射,构建“渝南黔北湘西冶循环旅游经济圈。
“文脉冶(context),结合地域特点的“地缘冶(geo鄄
“土家族第一村冶双凤村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
[6]摇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7]摇雍际春,刘雁翔,汪聚应,等.陇右文化概论[M].沈阳:辽宁
教育出版社,2005:35.
[8]摇王仁湘,汤惠生.东亚古物(A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9]摇刘爱新.区域视野下的近代广西经纪业发展研究[J].学术论
坛,2010,239(12):179鄄182.
[10]摇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71.
师范大学,2009:62.2004:229.
[11]摇周玲湘.望城县桥驿镇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D].长沙:湖南[12]摇《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
治县概况[M].贵阳:民族出版社,1987:36鄄37.Malden:Wiley鄄Blackwell,1999:103鄄107.
[13]摇JOHNSONM.Archaeologicaltheory:anintroduction[M].
五、结摇摇语
仡佬族村寨及山地景观别具特色,神秘而令人神往。龙潭民族文化村作为仡佬族村寨的代表,极具区域特色及研究价值,同时在文化传承及发展方
(责任编辑摇孔摇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