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研放谈· “情’’ “ 理’’相融 ●王轲/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81 0008) ●冯亮/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810008) 一、时代呼唤学科素质与人文精神 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 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即培养学生的 人文地理素养。 1.学科素质与人文精神是社会改革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逐步过渡的 时期,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社会飞速 三、学科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内化的途径 1.将学科素质与人文精神综合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 -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与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人口问 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问题、交通问题、贫困失业 t,=P ①感知现象: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立足学生直接经验, 问题、毒品问题、恐怖主义……这些问题,已成为令各国 人民寝食难安的心腹之患,要想得到解决,有必要培养学 生学科素质和人文精神。 2.学科素质与人文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呼唤 关注学生自主探究。②剖析成因:对于人文地理事象所表 现出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要从深层次上剖 析成因,揭示其规律性。③领悟原理:人文事象的分布和 演化总表现出一定规律性,对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需采 取多种逻辑思维方法,如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和归纳演绎 法以及新的研究方法。④内化行为:人文地理学课程不但 使学生获得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真知,而且能培养其 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其形成在时空 上都能顾及他人的环境伦理品德和持续和谐发展的审美 意识与能力。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对人们 的道德伦理提出更高要求。人文地理教育能培养学生 “时、空、人”三合一的哲学素养以及正确的人口观、辩证 的资源观、和谐的人地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生依据区域 比较方法可树立区域观点,明了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通 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视野,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 3.学科素质与人文精神是爱国具体体现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真正的爱国之情必然牵涉个 人的生活世界,是源自个人生活世界的内在情感积累,是 2.将学科素质与人文精神综合培养渗透到课外活动 之中 个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培养公民的学科素质和人文精 神,使公民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以促进整个民族 素质不断提高。 地理课外科技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形,是实施 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生活中 的地理,即在地理课堂教学外,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 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 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进行教学,以获得直接经 二、整合学科素质与人文精神是课程改革方向 重视对现代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是2O世纪90年代 以来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之一。地理新课 程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 验和及时信息,其目标重在情意协调发展,强调实施过程 的交往性,注重学生自我组织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欠佳,教师可将预设分层,①气 压在垂直高度上的变化;②近地面受冷空气下沉后高空 空气柱密度的变化;( 学生动手在950百帕等压面上下 课堂预设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围绕 教学目标、任务以及自身知识和教学能力,在学生视野、 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的基础上科学预设各环节安排、 各画一等压面,等差为10百帕;( 动手画图,并过弯曲处 作切线.比较大小 通过充分的预设和动手操作促进生 活动组织等大体轮廓,给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留下足够空 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有 效性。▲ 成,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