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挺身式跳远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本着务实、探索、创新的教学思路,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堂上注重学生基本技术的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学习挺身式跳远 2、游戏:腾空步过障 三、 教材分析
跳跃是人体的基本活动之一、是克服人体重力的运动。它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单独存在的,常常包含在其他一些活动中。例如:在跑动中越过一条较窄的沟坎;排球运动中的扣球;篮球运动中的跳球和抢篮板球;足球运动中的头顶球等等,都含有跳跃动作。跳跃,使你能体会身体离开地面瞬间腾空的感觉,发展时空感。多种多样的跳跃练习,如单脚跳、跨步跳、立定跳远、纵跳、蹲跳起、等等,都是发展跳跃能力、锻炼身体、学习和掌握跳跃技术的基础手段。 四、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15-17岁左右。正是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日趋完善。运动能力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心理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时期半幼稚、半成熟逐渐向成熟过渡。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加上高中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跳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体验跳跃运动的乐趣,激发参与学练的主动性。 2、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3、在学习和游戏中培养学生勇于克服障碍和困难,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并用于生活和学习中。
六、教学原则
1、循序渐进性原则
本课从跳远最基本的蛙跳开始,一步一步逐渐深化。蛙跳练习 腾空步练习 空中展体练习 落地练习 助跑挺身式跳远练习,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挺身式跳远基本动作。
2、因材施教原则
本课根据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分组练习,做到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不断的尝试跨越新的障碍(可喻为生活中的困难)。
2、难点:而助跑和起跳动作紧密结合则成为本课教学难点。 八、教法指导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比赛、游戏等一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动作要点,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也便于提高动作质量。由于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较差,宜多做示范,以让学生模仿练习,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做技术性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质量与兴趣。 九、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思考、自主、合作、练习、交流、帮助、评价展示等学习方法,整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练的学习方法为主,以程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个性表现法和评价法作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学习方法和积极参与运动的乐趣。
十、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
通过充分的准备活动,把身体的各关节活动开来,使更快的进入兴奋状态投身于学习动作之中,防止运动时意外受伤,也起到心理调节作用。 2、基本部分
通过老师的语言讲解示范、指令和口令、学生积极思考挺身式跳远的基本动作机构,通过练习和游戏使学生基本掌握本动作的发力顺序,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于战胜自我的精神。
(1)连续蛙跳练习
通过此环节的练习,让学生体验跳远下肢发力的基本动作。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和腰腹肌力量,为下一部挺身式跳远全套动作做准备。 (2)腾空步练习
让学生熟悉踏板的发力感觉,能够借助踏板做出腾空动作。 (3)空中展体动作练习
鼓励学生空中充分展体,战胜畏惧心理。勇于做出第一步。 (4)落地练习
由于现在学生的跳远动作还不全面,跳的不够高或者害怕心理的作用,教学中常常出现“插葱式”落地,在此环节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向前摆腿,避免由于落地动作的错误产生受伤的教学事故。 (5)助跑跳远练习
本环节是挺身式跳远的难点,助跑和踏跳的结合需要同学们积极体会,互相交流,找准自己的步点,可以先让学生不看踏板直接跳,等动作熟练点再在踏板上进行练习。 3、游戏部分
方法:助跑6~8步,起跳成“腾空步”后,摆动腿向下、向后摆动,起跳腿屈膝向摆动腿靠拢,两臂配合摆动,髋部前送,挺胸展体成挺身姿势,然后收腹举腿两腿前伸通过障碍落于沙坑。
要求: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检查跳高架是否牢固,练习中提示学生不要靠近跳高架两侧以免跳高架倾倒或横杆飞落时碰伤。 4、放松部分 (1)小结评价
老师根据本课学生表现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2)音乐放松动作
教师语言、姿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音乐放松练习。 (3)师生再见
十一、预计课的心率及密度:
预计80%以上学生可以基本掌握挺身式跳远的基本技术,课的练习密度控制在40%左右,运动强度平均心率在125次/分左右。
十二、本课特色
1、利用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动及爱表现自己,但体质较弱的心理、身理特征,应用规范优美的完整动作示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 3、通过游戏能让学生加强挺身式跳远的基本动作。 十三、场地器材
踏板2个、跳高架4副、橡皮筋2条、铁锹一把、录音机一台
高中一年级挺身式跳远课时计划
年级 高一 人数 40人 周次 2 课次 3 执教者 柯亚娟 1、培养学生对跳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体验跳跃运动的乐趣,激发参与学练的主动性。使8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挺身式跳远的基本技术。 学习2、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目标 3、在学习和游戏中培养学生勇于克服障碍和困难,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并用于生活和学习中。 内容1、学习挺身式跳远 主题 2、腾空步过障碍 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不断的尝试跨越新的障碍(可喻为生活中的困难)。 难点 助跑和起跳动作紧密结合则成为本课教学难点。 课序 教学内时间 容 时间 2min 课堂常规 教与学的活动 1、整合检查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及任务 4、安排见习生 5、学生明确练习要求根据教师提示,积极投入到各种练习中来 1、体育委员组织慢跑 2、教师示范口令指挥学生进行徒手操练习 3、教师语言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运动的部位 教学目标 组织与队形 队形: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了解本课学习内容及任务 一 准备部分 热身活动: 徒手操2*8拍 要求:快静齐、精神饱满 队形: 通过充分的准备活动,把身体的各关节活动开来,使更快的进入兴奋状态投身于学习动作之中,防止运动时意外受伤,也起到心理调节作用 7min 要求:轻松愉快,注意安全,充分热身 学习挺二 身式跳 远技术: 基本 部分 1、教师讲解示范挺身式跳远动作要领: 腾空后摆动腿的膝关节伸展,小腿自然向前向下向后成弧形摆动,两臂自然下垂,同时摆动腿与起跳腿靠拢,挺胸展髋,空中成展体挺身姿势,然后两臂经后上方外展振摆,两腿快速向前摆,收腹举腿,同时两臂协调配合摆动,缓冲落地。 2、学生进行练习 (1)连续蛙跳练习2组每组5次(如图一) (2)腾空步练习10次(如图二) (3)空中展体动作练习10次(如图三) (4)落地练习10次(如图四) (5)助跑挺身式跳远练习10次(如图五) 3、教师根据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重新进行动作练习。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动作经验。 队形: 25min 图一 1、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挺身式跳远的基本动作要领。 2、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要求:1、气氛活跃 2、组织分组不轮换的练习 男女分开练习 在适当位置放好踏板 老师通过语言让学生建立自信心克服恐惧心理 3、注意安全 三 腾空步游戏过障 部分 1、 先讲解示范动作技术要领: 助跑6~8步,起跳成“腾空步”后,摆动腿向下、向后摆动,起跳腿屈膝向摆动腿靠拢,两臂配合摆动,髋部前送,挺胸展体成挺身姿势,然后收腹举腿两腿前伸通过障碍落于沙坑。 2、组织练习 3、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不会的地方及时与老师交流 4、 积极练习 队形:同上 8min 5min 1、放松 四 2、回收结束器材、 部分 3、总结 4、下课 预计 练习密度 培养学生勇于克服障碍和困难、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并用于生活和学习中。 要求:1、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2、检查跳高架是否牢固,练习中提示学生不要靠近跳高架两侧以免跳高架倾倒或横杆飞落时碰伤。 1、教师语言、姿态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音乐放松练习。 2、师生共同评价。 3、组织清场,整理器材 放松身体 陶冶情操 队形:散点 要求:心情愉悦,认真放松 场地踏板2个、跳高架4副、橡皮筋2条、铁锹器材 一把、录音机一台 学生 老师 箭头代表行进方向 跳远场地 全课 内容主题 40%左右 30% 左右 练习强度 中等 1、练习前充分热身 安全 2、练习时注意安全的间隔和距离,避免干扰碰撞,不用的器材及时靠墙摆放 保障 3、要求提醒学生注意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 本课总体上达到了预计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本节课设计的多种跳跃练习方式,课后对挺身式跳远的概念有一发散性的理解,通过练习和游戏的,让学生在运动的趣味性中获小结 得成功的喜悦。腾空步过障碍让课堂洋溢着一种欢快和谐的情绪。对于培养学生勇于克服障碍和困难、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挺身式跳远有了一个跟家全面的认识。在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教学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明确学习目地。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反思 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