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农村孩子作文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晓慧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12期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尤其对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孩子而言,他们阅读面窄,平时接触到的新奇事物相对较少,了他们作文时想象力的发挥。拟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农村孩子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农村孩子;作文教学;教师观念
一、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的目的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尽管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屡屡吹送,但仍无法改变农村教师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课堂教学虽有变化,但步伐不大,教学指导思想没有根本转变。在缺乏个性化语文教师的课堂里,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机械地读、背、抄、学、默、考。为了考试时能够取得高分,教师将原本应该属于学生的阅读时间占用,学生没有完成的习作和自由发挥的问题,老师还将作文书上的满分作加给学生背诵,将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抄给学生背诵,将所有能对考试有帮助的一切化作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被扼杀。原本极富人文价值、最具诗意和吸引力的语文在学生的眼里变得枯燥无味了,为考而学、为考而背、为考而读书、为考而作文的教育模式,不但未激发学生的读书及写作热情,反而增加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厌烦情绪。所以,改变农村语文课堂现状,应先改变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的目的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培养考试的机器。
二、作文教学应走出课堂,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语文课堂本应是充满着诗意与想象,充满着各种生活情趣的,然而,教师却让学生在一间十几平方米大小的教室中去感受生活的苦辣酸甜,让学生绞尽脑汁地在教师天花乱坠的描绘中去寻找作文的灵感,是没有实效性的,与其“东施效颦”,不如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寻找创作的灵感。比如,在写景作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站在室外去欣赏风景,让学生随身带着纸笔,边观察边记录,这样就无需坐在座位上苦思冥想,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的习惯,写出的作文自然生动。作文不必拘泥于某个特定的时间,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在学生最感动的瞬间让其创作,老师可以经常创设一些让学生深有感触的事件,让他们有感而发,记录当时的感受,让作文走出课堂,深入生活,赋予作文以生命力,才会让学生爱上习作,才能实现将被动变为学生主动习作的意愿。
三、将作文批改变成师生交流的平台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评讲的基础,是提高小学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批改作文中提高效率,既要提高批改的质量、速度,也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挥批改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对学生的作文批改要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批评。将批语作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少一些套话,多一些与学生交心的语言,让学生在批语中感受老师的关心,这也会促使学生真心地爱上习作,因为在他的文章中,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 四、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之所以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依赖于于多读多背。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情中理感,在感中求发挥,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另外,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将作者写作方法的分析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效地进行融合,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恰当的笔触来升华情感,学习文学大家们的写作方法远比分析他们笔下的人物特点要让学生受益匪浅得多。
五、教会孩子联想、想象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课堂上随时训练学生进行想象。首先,培养学生有依可想。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时,在讲到“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句时让学生谈读后感,然后以李博士或者青年的口吻写了一篇《地震来了,我也不能走》的作文,学生在文章中写出了对李博士及青年的崇敬之情,写出了海峡两岸之间的同胞之情,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给学生搭建想象的平台,让学生在写作的空间任意翱翔。如,让学生写《二十年后的我》《未来的……》《假如我是……》这样的文章,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用欣赏、信任的角度去看待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儿童天性,给他们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作文源于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未来的习作生涯充满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肖利芳.怎样上好新课程高年级语文课[J].教育界,2011(03). [2]张华莉.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J].陕西教育,2012(04).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罕达罕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心学校) ?誗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