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农村小学生习作现状,多途径提升其习作水平
习作是使用语言文字实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理解世界、理解自我、实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心语表白的过程。写作水平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课程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使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怕改习作,学生怕写习作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简陋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该怎样才能改善这些现状?
一、 农村小学生的习作现状。首先表现在习作题材的雷同,单一。 相对城市孩子来说,农村小学生因为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见得少,听得少,读得也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生活内容单一。所以学生的习作很多时候题材都是雷同的,内容很单一。如让学生以“助人为乐”为题实行习作,多数的学生都会写扶摔倒的小同学,并送他回家,可见学生经历感受之单调。  其次,习作内容的贫乏,有大、空、抄的弊病,缺乏真情实感。  见识面的狭窄决定了学生习作内容的单调,空洞。学生的习作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亲自经历的,就存有空洞的弊病,如写事一类的文章,学生大多用流水帐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难以写具体;或者找来一些习作书,习作刊物照搬照抄,或是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过多的借鉴,根本不是自己亲自经历,长此下去,就会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即某天要是不看习作书了,将不知从何处落笔。 再次,学生写作技能差、语病多、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习作更缺乏创新精神。  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单一,教学上存有无计划和脱节的弊病,造成学生的写作技能较差。如高年级的习作学生只知道用三段式来写,具体的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列一个自然段,怎样用过渡句过渡段来增强文章内部的衔接,学生无法把握。学生写人的习作里,他们不知道怎样将人物写生动、写活,什么地方用神态、动作来描写,描写人物时可用上哪些学过的生动的词语、句子等。这样。在习作内容的具体上功夫不够就很难妙笔生花,就难以谈习作的创新精神了。同时,学生的句子虽是通顺的,但受农村方言的影响,口语、语病较多。习作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存有诸多问题,一逗到底,或逗号、句号不分等等。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个人,受多种因素的,知识容量匮乏,视野狭窄。学生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家里,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条件不多。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本来就比较单调,学校里展开的活动不多,除了书本上学的知识,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就课程来说,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对艺体科目的学习和重视都不够,这就更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匮乏。学生回到家里要么帮家长干点活,要么和同伴玩耍,周末和节假日大多也仅仅在家里度过,出门的机会不多。知识的欠缺还造成了学生心理的劣势,那就是胆小、羞怯,尤其怕见生人,不能敢想敢说,这样给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水平的培养和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足的对事物的感性理解和体验,要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内容丰富的文章来,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要做“无米之炊”。 (二)教师因素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的见闻、信息也相对匮乏、闭塞。教师们接受新鲜知识、理论的途径有限,对课改的方向不够明确,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的领会不够深刻。同样的,对新课程背景下习作的改革理念,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更是只能得到一知半解。教师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实行写作指导,其本身的素质
成为制约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 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 农村小学校园设施的简陋,教学观点落后,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宽裕,农村社会文化背景的落后,都对学生的知识的吸取、水平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如在一些农村小学,校舍简陋、师资紧缺、教学任务重,就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没有深入每个教师、家长的内心,有的地方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家庭经济的不宽裕在一定水准上影响了孩子的行动乃至思想。整体文化背景的落后,文化氛围的淡薄更是制约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发挥。
三、提升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1、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首先,针对学生对习作的惧怕心理,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针对学生对习作的厌恶、恐惧心理,首先培养他们对习作的兴趣。教师在上课时,能够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教学前创设一定的习作情境。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习作教学前下功夫,那就是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习作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力:用教师亲自的感受去创设情景;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造成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习作环境的单一,可供写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为学生开拓开发习作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
取知识经验。农村本就是个天地广阔、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本身就丰富多彩,有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如在母亲节里要求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顺应节日的变换展开班队活动等。 其次,习作教学中遵循从说到写的过程。 对学生说写水平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平时的训练是否扎实。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存有读写脱节的现象,教学程序较为单一,习作教学无序列,无计划,课内与课外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了,听了,有很多想说的话要说,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机会。同时,还忽略了学生自由练习说的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给学生习作带来的活力与优势。特别,要重视每个单元“交流平台”的教学,它为该单元的习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再次,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诸如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修辞使用、修改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能写好习作,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水平,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是要上好教材中的课文。从课文教学入手,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叶圣陶先生曾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创造对于成人那样重要。”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方法于课内,然后再得方法于课外,实际就是给学生借鉴提供范例。“语文教材就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巧,离开课文教学去搞习作教学,必然使学生失去样板而造成习作难的后果。所以,习作教学经常是以课文教学开始的,在课文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以及表达方法,从而供自己习作时借鉴和使用。但是,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仅凭课本
上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拿小学高段来说,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小学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很多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课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习作教学中有相当大的比重。的确,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才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累,提升读书写作的水平。对于好的精彩的地方画一画,反复的体会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写?对于典型的好词佳句抄一抄,写一写,用专门准备的练习本积累下来。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对习作也就不会感觉困难了。2、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受地理环境所限,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师资不齐。学生学习的内容除语数学科之外,其他科目知识欠缺,所以学校应增强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切实将办学方向转变的素质教育上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设置教学科目,并付诸实施。学校应展开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和有意义。如少先队的活动、主体队会、节日的庆祝、纪念活动等。学校还应开辟第二课堂,以增加学生知识容量为目的,提供学生课外阅读的物质条件,积极开放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改善学生课外阅读“无米之炊”的现状。在班级里教师也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充实学生的课外读物,如为学生订阅相对应的报刊、读物,还能够办一个班级图书馆,馆里的书籍就是由学生从家里带来的,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交换读物,既经济又让学生收益颇多。3、改变习作的传统评改方式。现在,农村习作的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草稿—学生抄写—教师批改—习作评讲。对于习作,教师讲得累,改得累,效果差。绝大部分学生,仅仅看一下教师改的习作分数高低,不会认真看老师的精批细改,并没有吸取自己习作的得与失,如何谈今后习作的提升呢?我觉得应该改变习作的传统评改方式。习作前,教师能够范文引路。学生习作草稿
完成后,能够自己修改或同座修改。教师抽改学生中的一部分习作,大体了解学生本次习作中的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方便接下来的习作评讲,这样才有习作评讲的直接依据,也可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师生共同修改一篇习作,为后面学生的评改提供样板。余下的部分学生习作,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评改,把评改的要求板书出来。学生从字词句篇、表达方法等方面去修改,学老师一样给同学的习作下评语。然后,学生畅谈习作评改的感受,感受能够谈收获或教训,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习作评改中,教师有收有放。学生也有收获,习作水平也会有进步。
总来说之,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习作训练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