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汉中晚期墓葬木俑的形制特征
作者:张瑾瑾 管一诺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2期
摘 要:据目前已经挖掘出的汉朝随葬品来说,随葬人俑为其中的一大类目。由于木俑坑难清理、木俑易腐烂难保存,考古资料匮乏,受关注较少,但其中不乏精美的艺术品。本文在探索了西汉中晚期典型墓葬的基础上,将出土木俑根据形制特点总结出几大类型,再对其分类阐述,以期得到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西汉中晚期;木俑 一、西汉中晚期墓葬木俑发展
西汉中晚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随葬木俑的形制特点、艺术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此时木俑主要机制出土于江苏地区,有西汉中晚期随葬木俑的普遍性与共性,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地区性,作为西汉中晚期木俑的典型代表,与长沙马王堆汉墓木俑等典型的楚地木俑有所区别。
就木俑的身躯雕刻而言,湖南长沙马王堆所出土的木俑只是对五官进行细致描绘,对于四肢和躯干只是简单雕刻出大致位置和形状,再施加彩绘或穿上衣衫,很多木俑的手臂也仅仅是用细竹条支撑。而连云港地区的木俑,不仅面部五官刻画更为细致,身躯雕刻也毫不放松,有些木俑的手臂双足是单独雕刻后插榫另接上去的,服饰发型也有所不同。 二、西汉中晚期代表性墓葬木俑
西汉中晚期木俑主要集中发现在江苏地区,其中连云港地区陆续清理出木俑,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出土大量木俑,扬州邗江胡场汉墓群中有两座发现木俑。
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出土木俑共有126件,除去10件马俑,1件狗俑,剩余皆为人俑,共115件。考古学家将其划分为侍俑、伎乐俑、杂耍优倡俑、仪仗俑等。
扬州邗江胡场M1号汉墓发现木俑三十件,其中侍俑十六件,多为女俑,神情庄重;舞俑九件,体态修长弯曲;还有三件说唱俑,姿态生动传神。M5号汉墓中,出土木俑十三件,墨色画出眉目五官,绘塑结合,其中坐俑九件,立俑两件,舞俑两件。
云台公社高高顶发现一座汉墓,为西汉晚期的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一组木俑,都属于侍俑之列,其中有抄手俑三件,宽袖长袍,恭顺谦卑的站立;持盾俑两件,表情庄严,巍然肃立;拱手俑四件;举臂俑一件;还有一件无臂屈膝的细腰女侍俑,姿态优美。这批木俑从形制上看皆属于侍俑,但雕刻精细,体态精妙,艺术价值非常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西汉中晚期木俑形制特点 (一)侍俑
连云港地区出土木俑中大多数是侍俑,与西汉早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类似,根据侍俑所戴冠服、俑身大小等,区分高级侍俑与普通侍俑。 1.男侍俑
连云港汉墓男侍俑的形制很有特点,有戴冠巾、戴介帻和平顶三种头饰,但冠饰大多不存,只能根据头顶残留的钉孔推测出大多都戴冠饰。部分木俑头顶有两个对称的圆孔,推测应为了固定冠巾;部分木俑额上有长方形凸起,头顶有三角形隆起,长方形应为“帽箍式的帻”,三角形即为“屋”,即典型的“介帻”。戴冠巾、戴介帻的木俑应比平顶木俑的地位稍高,平顶木俑应属杂役之类。
花果山高高顶发现木俑十一件,其中男侍俑两件,一件为拱手男侍俑,高44.5厘米,以整段荆楸木雕刻而成,头顶上发现圆形插孔,因此推测原头顶戴冠,身着及地长袍,彩绘黑底红纹,双手拱于腹前;另一件捧物男侍俑,高37.5厘米,双手弯曲在胸前,中间发现插孔一个,推测原先手中捧有物件,服饰造型等与拱手男侍俑并无太大差别。 2.女侍俑
连云港出土的西汉中晚期木俑中,女木俑的服装、发髻与西汉早期稍有不同,湖南长沙马王堆女俑所盘发髻为垂髻和盘髻。而连云港地区女俑发髻形式多样:单层发髻、双层发髻、盘挽成各种形状的发髻,还有两件女侍俑长发披散并不挽髻,仅在发尾处修出燕尾形,十分奇特。从木俑的雕刻痕迹和仅剩彩绘可以看出,西汉中晚期女性木俑大多身着长袍,类似曲裾深衣,下摆为喇叭形,宽衣博带,袖口敛束。
孔望山汉墓出土三件女侍俑,据考古学家推测应是侍候墓主人洗浴的侍俑。一件发挽单髻,手臂平伸似捧物,左臂挂桶,绘塑结合,依稀分辨是红色彩绘,着短裙和圆头女鞋,第二件侍俑同样挽单髻,双手臂前伸似捧物,左臂挂一件长袍,长裙及地,隐约朱色彩绘。第三件女侍俑同样手臂搭长袍,所搭长袍略施朱彩,身形比前两个女俑略胖。此外还有两件披发女侍俑,四件短衣女侍俑,身份应较低。 (二)跽坐俑
连云港石棚汉墓中首次发现跽坐俑。四件男性跽坐俑形制相似,姿态闲适,据推测为墓主人生前形象的参照。其中一件跽坐俑,头部无冠,挽一扁平髻,五官刻画细致棱角分明,双眉紧皱眼睛紧闭,鼻子为三角形,唇部微凸,耳朵处理简略,右手放在腿上,左手撑在地面,没有底座,木俑身体为黑色,在缝隙处发现一些红色,刀法简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武士俑
武士俑是按照西汉社会中武士的形象加工而成,大多身披甲胄或手持武器,此类木俑大多出现在达官贵族的墓葬中,以显示墓主人生前显赫的社会地位。
西郭宝墓发现武士俑两件,两件形制类似,俑身高均为52厘米,其中一件左臂屈肘向上,手握木刀向前,另一件右臂屈肘向上,手握木刀向前。木俑的足、膝盖用木钉固定,身着及膝长袍,白粉为底,朱色涂腰带及领口袍边,腿部涂金黄色。 (四)乐舞俑
汉代人们喜欢把日常生活和情感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并记载,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随葬俑偶中,百戏、乐舞是重要题材。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可知,西汉早期的歌舞俑形制沿袭楚地习俗,俑身扁平,细腰长颈,衣裙下摆呈喇叭状,五官稍加雕刻,身躯造型简单,略施彩繪,少有生动活泼的歌舞形象,西汉后期,木俑制作从模制改进为捏塑,身姿动态和五官表情配合的生动巧妙,栩栩如生。
花果山高高顶汉墓出土两件舞俑,造型优美。其中一件高43厘米,身着长裙,脸型小巧,发髻堆高,右臂向下,广袖拖地,左臂曲起上举,然左手遗失。另一件高49厘米,发盘圆髻,双臂已失,残留四个孔洞,推测应该用于连接双臂,屈膝弯腰,长裙及地,做出舞蹈的动作。
扬州邗江胡场M1号汉墓中发现舞俑九件,身体弯曲,体态修长;此外还有三件说唱俑,俑身用薄肉雕法,手臂则用圆雕,两臂自然下垂,在肘部向上弯曲,五官完整清晰,一件面有忧虑,另外两件面带微笑,姿态生动,极为传神。 参考文献:
[1]王勤金;印志华;徐良玉;古健州邗江县胡场五号汉墓[J].文物.1981(11). [2]纪达凯,刘劲松.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96(08). [3]周锦屏.连云港市唐庄高高顶汉墓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1995(04).
[4]李洪甫,石雪万.连云港地区的几座汉墓及零星出土的汉代木俑[J].文物1990(04). [5]杨泓.汉代木雕简述[J].美术研究.1980(04).
[6]张朋川.中国汉代木雕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