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作文范文之面对非议作文

作文范文之面对非议作文

来源:华佗小知识


面对非议作文

【篇一:面对非议】

已好几日不曾出过太阳了,老张家门前的积雪早已被踩成坚硬的土褐色的冰。木门两侧的两个树墩托着晶莹的白雪,静悄悄地躺着。偶尔一两个过路的人从老张家门口经过,都会多看两眼门上挂的那个捐款的勋章。

是的,老张出名了,大年三十把卖树留给儿子娶媳妇的钱一分不剩地捐给了一个不认识的女娃子。据后来的村长说,那女娃子得了骨癌,可惜家里太穷,根本没钱看病。

“哎呦,老张到底不是张小子的亲爹呀!”老张出门后刚见着个人影,就听到了这句话。“就是连给儿子娶媳妇的钱都给人家,当真觉得自己很有钱吗?!”旁边的人跟着附和。“打肿脸充胖子呗!看那两棵树卖了,他以后上哪儿弄钱去!”“哈哈,那就不娶??”

离自己不到十米的对话聒得老张头疼,他是从家里逃出来的。家里没有人搭理他,冷得像个冰窖子。每次他一张嘴想和儿子说话,儿子冒出的寒气直刺得他骨头疼。

老张理解张小子的心情,未过门的媳妇张口闭口都是房子,他家的这个砖房确实是不如新的好。老张也理解邻居们对他的非议,他整日把张小子当个宝似的,如花似玉的媳妇大伙见了都夸好,现在钱一没了,这门亲事自然就告吹了。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做法存有非议,也是正常的。

可老张实在忘不了照片上女娃儿那双大而清澈的眼睛,她正盯着前方,瞳孔中隐约透出那个年龄不该有的绝望。老张记得他看到这张照片,看到了捐款箱,便毫不犹豫地从裤兜里掏出

一沓钱,郑重地放进了箱子里。

“大伯,您家住哪里啊?真的很感谢你??”看到老张放进去这么多钱,箱子旁的一位衣着朴素的妇女立刻鞠躬感谢,话委说完,便已泣不成声。”你别哭别哭,咱都是为人父母的,我也有个和你闺女差不多大的儿子哩!”老张摸摸衣袋,呵呵笑了??

“是啊,钱没了可以再赚,可那女娃儿等不起啊!都是为人父母,自己多疼儿子,捐钱给那女娃儿的意念就有多坚定。”老张想到这儿,顿时心里有了底气,骨头不疼了,前方几个妇女的对话也没那么聒噪了。

“管她们怎么非议呢,我不后悔就行!”老张暗暗告诉自己,坚定地向那几个妇女走去??

面对非议

我想要法拉利!

是的,你们笑吧,笑我一穷二白,笑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汽修工人。我承认我的处境,这或许像是一个笑话,但??

请你们不要否认我的梦想!

我花光多年来的积蓄,承包了一个拖拉机厂。我的技术远近闻名,生意也越来越好,我离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或许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我用这几年的利润一口气买了四辆法拉利!我的坚持没有错,不是吗?

我希望你们修改一下设计图。

是的,你们笑吧,笑我只是一个修拖拉机的,我承认这或许是有那么点可笑,但?? 请你们尊重我的梦想!

我不能接受自己所钟爱的跑车竟会在比赛中出现偏差,我以为是自己开车的技术不好,但我错了,原来法拉利也是有缺点的。我日夜画设计图,并指出跑车发动机中的缺点,我试图见法拉利本人,但我这“可笑的身份”却迎来法拉利设计部鄙视的目光,以及设计图被丢入纸篓的下场??我做错了吗?只是因为你们有高等学府的证书,而我们错了吗?

我要创建自己的汽车品牌!

是的,你们笑吧,尽情的笑吧!我承认,这次的玩笑或许开过了,但??

请你们承认我的梦想!

我清楚地记得卖掉我的四个“宝贝”时的心情,或许,那是我最喜欢的决定。

这算什么?一切回到原点?现在你们看来估计就会这么想,至少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迷茫归迷茫,我终于找到了方向。或许是我诚心的吧,我用卖车的钱从法拉利公司挖来知名设计师,我们怀着对汽车同样的热爱一起奋斗,拼搏。刚开始的日子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一个拖拉机工人和一个知名汽车设计师合作会产生什么?破铜烂铁?升级版拖拉机?当我们在众人的非议中推出我们的第一辆跑车时,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瞠目结舌的表情。这次,我对了!我的兰博基尼超过了法拉利,甚至让贵族望尘莫及。以往的非议终于变成了啧啧的赞叹,我实现了我的梦想!

不管我们的梦想有多么的荒谬,多么的遥远,只要你认定了它,请你坚持下去。哪怕面对

全世界非议,请记住,别人没有践踏你的梦想的权利!

面对非议

假若心中有铿锵的信念,外界的流言蜚语又能将你如何!?

但光具有信念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向那些口吐非议的人证明自己的实力。

记得班里有一位成绩中上等的同学,成绩虽说也不错,但总是在第六七名徘徊。然而又一次他一鸣惊人,考了班级第一,远远的超出第二名好多。我们先是惊讶,然后出于嫉妒的心理说他肯定去办公室看过试卷了。这个言论在班级就沸沸扬扬的传开了,而他得知之后只是笑而不答。第二次考试,他又考了第一,但相对于第一次有所下降。就因为如此,我们的言论又显得更加嚣张了些,而他也没有做任何辩解。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而我们的言论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偃旗息鼓,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曾打趣般的与他提过这件事。他说,我就是因为你们不相信我,我才用尽全力的一次一次的证明给你们看的。

对!证明!就因为非议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证明自己,让那些心怀不轨的非议者哑口无言!

就如庄子所说:“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面对非议时,必定要相信自己,切莫乱了自己的阵脚,让诽谤者更加有机可乘。我们要手握信念这把利剑,去劈开沿路的荆棘杂草,劈开周围混沌的天空,让阳光泻下,刺瞎非议的双眼,展现一个原本的自我!

面对非议

“看看,看看,那么有钱还那么抠门,也不知道省着钱给谁花的呢?”“就是啊,你看怎

么现在还有这种人啊??”老王骑着他的那辆破自行车过,又引起小区里一群无事妇女的非议。

就职于一家国有企业大公司,每天朝九晚五,有着不菲的收入,甚至还拿着令人羡慕的奖金,但你瞧瞧咱们这位王先生,哪点像啊,情况最多比那露宿街头的外来打工者好点。除了那套单位发的房子,也就那台还能出人影的彩电和那辆除了铃铛不响任哪都响的自行车值钱了。

这不那边的非议还没有停下,老王简单地吃了几口中午吃剩的饭菜就拿着他那把“济公扇”出门了,天可真热。像往常一样,老王并没有钻进人群中而是选择了很少有人踏足的小花园旁坐了下来,轻轻地摇着蒲扇,享受着些许的清凉。

“哎,你说怎么可以不热呢?家里也不装空调,听说连电风扇都没有呢。”一个一个胖大婶高调地说着,不时地还向老王这瞟两眼。“那自行车可有年头了吧,都破成那样了,他也不

怕骑掉轮子了??”另一个不省事的大妈也扬声道。老王的事可真不少,每天都是邻里们茶余饭后的“甜点”,每天都有不同的版本出现。听到胖大婶和大妈的话,老王笑了笑,摇了摇手中的蒲扇,有风,真凉啊!

天渐黑,这凉也乘够了,老王踱着步从人群旁走过回了家。“晚上连灯都不开,还真够低碳的哪!”

没有理会邻里们的话题,老王依然做着自己,实在躲不过就笑笑不语,弄得别人没有话说。

“好消息,谁需要饮料,我请客!”办公室有同事叫着。同事们都举起了手,惟咱们老王没动静。“王组,要不要凉饮料呢?”同事试探着问。“不用了,我带水了,你们喝,钱算在我帐上。”说着,老王举起自己烧的白开水向同事示意了下。“哎,你们说有王组对自己那么

抠的人吗?”“就是,就是,什么都舍不得给自己,原始人也不是这个样啊??”同事们又一次汗颜。

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一所学校即将落成,花了他一辈子节省的钱盖的学校,孩子们会喜欢吗?

即将辞去自己的饭碗,卖掉自己的房子,踏上支教之路,明天所做的这些又该有怎样的非议呢?老王笑笑,他已知道该怎样面对。

作文素材: 新闻事件:

据奥地利《航空先驱报》4日早晨报道,瑞士航空公司发言人当地时间3日称,由于两名中国乘客2日在从苏黎世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打架斗殴,飞机被迫返航。

另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这架载有大约200名乘客的空客a340客机在空中飞行6个多小时后,于2日傍晚在苏黎世降落,两名年龄分别为27岁和57岁的中国男子被当地带走。

这架瑞士航空公司飞往北京的客机航班号为lx-196,原计划飞行9小时50分钟抵达北京。两名27岁和57岁中国男乘客在该航班上醉酒斗殴,迫使这架载有200名乘客的空客a340飞机掉头返航,当时飞机已飞行了3个多小时,位于俄罗斯上空。

据奥地利《航空先驱报》报道,这两名大打出手的中国乘客当时都显得“醉醺醺”的。

该报援引这架航班上的乘客的讲述称,这两名乘客的座位一前一后,在飞机上就餐期间,前面的年轻男乘客将座椅靠背后倾,而坐在后排的年老乘客觉得自己的就餐空间狭小,烦闷不

安,并大喊起来,一怒之下突然跳起击打前座男子的头部。

被激怒的年轻人随后与这名年老的乘客厮打了起来。当乘务长过来试图阻止两人打架时,两人在混乱中将乘务长打伤。最后在机上其他乘务人员和乘客的协助下,两名醉汉均被制服,年老的乘客还被暂时绑在了机舱尾部。

不到一周,中国乘客又在飞机上打架。9月7日,在四川航空塞班飞上海的航班上,出现多位乘客互殴的场面。昨日,四川航空回应称,事发后,空保人员立即制止乘客,控制住了航班上的局势。(2012年09月11日网-新闻晨报)

评论:

不到一周,中国乘客两次在国际航班上上演“全武行”,真是让世界人民开了眼。仅仅为调座椅后背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顾全客舱乘客的人身安全和自己的人身安全,在机舱里大打出手,这不仅仅是丢面子的事,而且是严重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必需给予法律上的严惩,让以后还敢在飞机上因为一点小事就不管不顾大打出手的人能有所忌惮。

众所周知,民用航空器由于自身的运输特点,对飞行安全的要求极高,任何公民个人只要购买了机票,

成为一名乘客,都有义务遵守航空公司的各项安全乘坐规定,因为航空器一旦在空中发生任何违反航空安全的状况,都有可能是后果非常严重的,所以世界上各个国家对航空飞行的管理都是异常严格的,这也符合一切以乘客的利益为核心的原则。

反观几名中国乘客在国际航班上的表现,除了表现出对法律的无知和无畏,还表现了他们

对其他人包括自身安全的漠视,一言不合,立即拳脚相向,而且在事后都没有真心悔过和道歉,反而反复强调自己多么“冤枉”和“吃亏”,如此让人不堪的嘴脸和态度,只能用法律的顶格惩罚措施来回应这些人的嚣张和无知了。

在表示愤怒之余,笔者也在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同胞如此暴怒的性情和缺乏基本文明素质的表现,难道仅仅就是公民道德教育不够的原因吗,难道仅仅就是对法律常识普及不够的原因吗,难道仅仅是因为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大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原因吗,恐怕这些原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的原因还是我们对规则、对法律、对他人不够尊重,不够敬畏,而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迷失和社会潜规则对秩序的破坏,无疑让人们更加浮躁和无所顾忌,甚至连生命安全都可当儿戏,面对这样挑战航空安全的乘客,笔者认为,没有别的好办法,只有用法律,用法律武器来回应飞机上高高举起的拳头,才可能制止更多类似的事件发生。(王丽)

几天前飞机上打架的事件余音未了,又出现打群架的事,似乎表明这类现象在升级。对此,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追问和反思:一方面,飞机上打架的后果是什么?显然,空中打架威胁到公共安全,理应严厉惩罚以示警告。

据悉,瑞士方面已对几天前的打架事件中的中国乘客作出罚款决定。瑞士方面根据本国法律对中国乘客作出罚款决定,处罚尺度是否合理暂且不论。但对于最新这起飞机上打群架事件,不能不说处罚太轻了。从报道来看,空保人员只是制止了乘客,并没有进一步处理此事。如果仅此处理,类似事件还有可能上演,因为这会让打架者无所顾忌,眼里既没有文明意识,也没有公共安全意识。

其二,公众对此是何反应?在机票经常打折、收入不断增长的今天,飞机已经从贵族交通工具变成了平民交通工具,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乘坐飞机出行。那么,公众对于飞机上打架事件的

看法,多多少少会折射出公众的文明意识、安全意识,甚至还会折射出类似事件上演的几率。

今天,我们是评判空中打架事件的网民,明天我们就有可能变成一个飞机上的乘客。如果我们今天理性地、文明地讨论空中打架事件,明天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文明的乘客;反之,如果今天我们以脏话来痛骂打架者,看似爱憎分明,其实,也有可能从不文明的网民变成不文明的飞机乘客。

一个理性的、文明的公民,应该大多数时候都是理性的文明的,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飞机上。但笔者注意到,对于这起飞机上打群架事件,不少网民在新闻跟帖中表达的意见却是不文明、不理性的。尽管以“混蛋”“人渣”痛骂打架者很过瘾,很能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却无异于另一种暴力。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一个公民的文明素质,不仅体现在飞机上、火车上、道路上,同样也体现在网络上。虽然网络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穿着各种“马甲”表达情绪,甚至说话都不用负责任。但是,在网络上骂脏话的人很难保证不在飞机上骂脏话——飞机上骂脏话的结果就有可能是打架。

坦率地说,,虽然网络上骂脏话没有飞机上打群架性质严重,但两者所反应的公民素质,似乎没有多少区别。因此,我们不能指望“飞机文明”立即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网络文明、汽车文明、飞机文明的进步都是同步的,因为,实质都是人的文明。

在笔者看来,消除飞机上的打架现象,不仅需要制度上的严厉惩罚以“杀一儆百”,同样需要在公民素质上着手改善。中国乘客在国外飞机上打架折射出的公民素质现状,与中国游客留在国外的不文明印象,都提示我们,尽管发展经济、追求幸福很重要,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同样重要。

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交通工具的改善,沟通方式的改善,但未必是公民文明素质的催化剂。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居世界最不受欢迎游客排行榜次位。可见,公民的文明程度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同步,那么,飞机上打群架与网络上骂脏话暂时或许就不可避免。

(张海英)

【篇二:面对非议】

面对非议

此刻夜阑人静,微风不起。如此安谧的环境,他静坐在黑暗中的病房,内心却如波涛起伏。

意外的发生总是快于人脑的反应,只是一瞬间,竟足以把一个人从天堂抛向地狱。他前所未有地恐惧,他害怕面对下一个天亮,害怕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流言。如果说流言可以杀人,那么他已然死过一回。四年前的创痛再次电击一般袭来,那么四年后的今天呢?上帝再次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闭上眼,他已经在想象远在大洋彼岸的国人即将用怎样质疑、嘲讽、恶毒的语言来攻击他。自四年前北京一战的意外退赛,非议就从未终止过。

中国有句老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然而为何他就不能败?为何他就输不起?为何他的失败就要换来铺天盖地的非议和诘难?其实自2004年夺冠的那一刻起,悲剧就已注定了。正是那一年夏天始,21岁,尚且稚嫩的他,就承受了超乎年龄的冲击:他被塑造成了神,成了永远不败的飞人,辉煌、荣誉、追捧如影随形。

然而江山尚且有易主的时候,赛场如何能有永远的霸主?然而,国人似乎不懂这个简单的道理。这是他们的通病,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耽溺于辉煌之中,好大喜功、盲目自大,这是国人数千年来改不了的个性。他们当初把他捧得有多高,这一次,便同样可以将他摔得有多痛。

脑海中闪过千万种念头,他蓦然想起一位前辈,如同轮回一般,他们的经历如此相似。他曾是被誉为“体操王子”的传奇,而1988年的惨烈失败带给他的是怎样的非议?国人读不懂他落败的瞬间那悲情而无奈的微笑,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可饶恕、不知羞耻的笑。嘲讽声和叫骂声铺天盖地袭向他。有人直接给他寄刀片,希望他割脉自杀以谢国人;有人在寄给他的信里装了一根塑料绳扣,并附上一句话:“你不愧是中国的——体操亡子,去上吊吧!”

李宁饱尝世态炎凉,尝尽落寞孤独。可是非议没有摧毁他,二十年后,他以飞翔的姿态,点燃祖国的奥运圣火;他潜心发展另一个事业,而今以他命名的运动品牌,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屹立不倒的骄傲。

他又想起不久前看过的节目《面对面》,受访者是余秋雨,主持人提问了些许敏感话题,诸如“离婚”的传闻,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的假说,做“青歌赛”评委是在推销自己等等。老人并没有为自己去辩解。他说:“多年来,我得到的荣誉太多了,需要有一些非议来平衡一下。人没有非议是不真实的,非议就像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就越长。”

电光火石之间,他笑了,依然是那熟悉的灿烂笑容;他挺直了脊背。脚跟撕裂的疼痛还在,内心却恍如涅槃。

他仿佛看到了另一熟悉而遥远的世界,那里有父母之天伦,爱人之柔情,朋友之友善。还有,远离那个虚无的辉煌,回归平静,回归自由,回归梦寐以求的平凡世界。

【篇三:“非议”几则】

“非议”几则

—— 恒庐讲论稿

童中焘

变与常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有常与变的关系,这是规律。没有常,就没有变。有常始有变,知常才知变。变发展常,变中有常。中国画也不例外。什么是中国画的“常”呢?这已经讨论了二三十年,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问题已渐见明朗。常者,基本原则也,特点也,特长也,此之所以异于彼也。一种是你有我有,而我更擅长;一种是我有,你没有。伍蠡甫先生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对自然美的处理》一文中说:“山水这一画科的民族特征,大致有:(一)一笔画、(二)水墨画、(三)皴法、(四)丘壑内营的构图法、(五)手卷形式、(六)题画。人物画、花鸟画的民族特征,实际上也相同,只是有一些差异,如山水画讲皴法,人物画则讲‘描’法”。“一笔画在西洋未能重视,因为它被形似冲掉了”、“一体的水墨山水画,以及后面三个特点,则西洋风景画中都不存在”。这个“有”与擅长,便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以外的东方绘画用线,西洋画也有用线,而中国画的“线”则是最有审美趣味的线,是用线的最高峰;中国画中所表现的时间,空间的民族意识,独特的经营意匠;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外国人是称之为“独一无二”的;??。再细一点,中国画的用笔不仅要求“取象不惑”,以意命笔,借笔达意,线的不同,还要造成各自的趣味,具有的审美价值。用色要求清静,或者艳而不俗,与墨的关系要求互不相碍,而达到墨色互济,相得益彰。讲究虚实、空白的处理。如此等等,造形也好,笔墨也好,用色也好,构图也好,中国画都有它区别于西洋画、日本画的带根本性

的意识、画理、画法。这就造成具有中国画特色的“常”。有人或许会问:诗书画印的结合,却是元代才有,又怎么说得通呢?这是因为有常有变,常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充实、完美的。晋顾恺之用高古游丝描,唐吴道子擅兰叶描,线的发展,逐渐而有“十八描”,更多的“描”,呈现更多的趣味,然而,尽管各种线的表现特点和趣味不同,线的好坏,即用线成就的高下,则是有标准的,何者好,何者应忌,并非可以众说纷纭。好的笔线,黄宾虹先生归结为五个字:平、留、圆,重、变。古人也早就说过板、刻、结是用笔的忌病。浮滑、轻飘,率易、单薄、呆板等应予避免。山水皴法,从勾斫,雨点,发展而有三四十种,形成特有的皴法美,面貌各异,内中也有共同的造成美的规则可寻,例如以大小相间,浓淡相间,虚实相间等,造成各种美的形式,尽管它所表现的对象不同,刚柔有别。掌握了这其中的“奥妙”,尽可丢开这三四十种皴法,去生活中创造自己的皴,决然会被承认是好的皴法,是独创,决非泥古。

知常才知变。不知有常,就不知有变,也不可能“变”得好。晚清吴石僊,他大概看不惯四王以来那种专搞乾笔皴擦的末流,想力矫时弊吧,打湿宣纸作画。变则变矣,可惜变的不好,变的不高。现在有人主张中国画不必题字,更不要什么印章,以为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文人画的框框,就“新”了。殊不知中国画很早也是不落名款的,五代、宋人的画,作者往往把自己的名字隐在树干,石隙里;画上盖章,也是元代才有。可见,不题款,不盖章,本是“古已有之”的,一点也算不得新鲜。本来,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它更充实,更有意无穷,被欣赏的内容更多。现在讨论“创新”的时候,提出“没有必要”的意见,就不能不对这个意见产生下面两种看法:一、题款、印章的有无,本来就应根据内容、形式的需要而考虑的,是否有就“旧”,没有就“新”了呢?进而言之,被欣赏的内容更多是否更好呢?有人说,一幅画本来就没有必要靠题字什么的来深化它的内容。这是一偏之见。神畅意足,固然可以不再加添一字,但如果题上一二句好诗,书法又那么美,

不但不破坏画面,更使画面增加美的成分,决不能说是“画蛇添足”的吧?二、由于各方面的条件不同,图章可以请人刻,而书法写不好,诗不会做,自己没有能力做到,于是造成某种

逆反心理,恐怕也是意见提出的原因之一。应该说,字写不好,诗文不会做,正是不及前人处。不能者固应藏拙。不知自己的不足,不以自己的不足为愧,反而以不能矫前人,真是悲哉!发展固有的长处好,还是丢弃不顾好?变是对常的发展,不能愈变愈低劣,愈变愈贫乏。如果把不题字盖章也看为“创新”之一途,这“新”决不会高,而必见笑于前人,也必见笑于洋人的!

时代与新意

艺术作品总是反映时代的精神特点,然而反映并不即是等同。一个经济落后的时代,往往会有某一艺术高峰存在。一个国家经济的不发达或不够发达,并不意味这一国家的艺术落后或比较落后。周韶华同志以为我国现代艺术上的爬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科学的飞速发展的论点,是很难站得住脚的。摇摆舞,流行乐之类,有它某种美感或好处,总不可能被捧到天上去。美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的前列,并不能就说它的艺术也必然最好最高。各种抽象派,现代派绘画,是发展还是倒退没落,就很值得研究。谭勤同志的《中国艺术观念的未来特征》(《美术思潮》第一期)一文,谈到所谓“敏感性”,就是说,今后的“美感??可能只有几年,几个月”,因此要“尽快运用和筛选信息,综合信息,创造新形象”,否则你就要落后,不能“与时代同步”。如果一种“艺术形象”隔几个月就要“过时”,这决不会是什么好的高的艺术形象。艺术创作并非时装表演。当然,这也是“求售”心里的最明确的表露。说穿了,有些文章的作者,自己对中国“未来艺术”本来没有什么明确的“形象”,却好说大话,满纸新名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结构??政治上的,科学上的,似乎非此不足以见“时代感”。这种似是而非的借用,确实起到一种哗众取宠的效果,实际上对于创新没有多大好处。有的年青人说,时代发展到了八十年代,审美要求与过去不同,现在是要求画面粗线条、大效果。然而,他不知道我们的前人,早就提出了欣赏一幅中国画远观其势,近察其质,既要看“大片段”,又要看“小节目”的要求,从画面的气势、气象、气韵、形象,看到一点一画。这样,这个“传统”的要求恰恰比那位年青人的“八十年代”的“新要求”更高。可见,这个“传统”的审美要求并没有过时。也是我们的前人说过,真山水可望不如可游,可游不如可居。望之不足,裹粮而

游,慢条斯理、远看近看、东看西看、里看外看、上看下看、大看群山万壑,小看一草一叶。看一件中国画也如此。不懂得慢条斯理欣赏作品的人,不是一个好的观赏者;不能被慢条斯里欣赏的画,不是一幅好作品。有人还有一种看法,以为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也不再是过去那样慢条斯理的细看,科学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起了变化,快与动是它的特点,艺术也要与变快了的生活节奏合拍,过去中国画的那种讲究,人们不会再欣赏了。乍听去,似乎很有道理——绘画要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其实这种说法还有很多问题。记录片《访日记闻》,里面讲到职工的劳动必须统一协调,时间观念渗透在每一个环节,连走路都得算算这个距离走几步,步子应跨多大。在日本或美国,午饭都很随便,快餐、汉堡包、三明治,十几二十分钟了事。但是问题在于:一、工作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工作节奏并不等于整个生活节奏。现在不少国家一周工作五天,每年还休假旅游,这期间的吃、喝,玩、乐、总不会也是快节奏——野餐限定多少分钟,爬山得量量步子的大小,钓鱼动作需多快??。他们工作的时候在工厂、办公室吃快餐,休息的时候,一家人上餐馆或者在家自己动手,品尝各种中西风味名菜。二、时代的变化,绘画不能以降低水平使之与其“同步”。总之,现代科学的发展,并不因此意味中国画的发展处于“爬行”。在时代审美要求面前,过去的东西,或许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却被重新看重,特别欣赏起来,而其中根本的原理、规则恐怕还是永恒的。在艺术上,“求售”必然与“浅薄”联系起来。现代某些中国画的“浅薄”,正是那种“求售”心理的反映。

积学与求售

前人有言:“积学以成名,捷径以求售”。这是做学问的两种态度。一天到晚忙于“筛选信息”,赶时髦,必然只能走直径,当然他不可能下“无谓”的功夫去“浪费”时间,不读书,不下生活、技巧的苦功夫,而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慕奇好异,往往会有蹈躐等的毛病。而由于“求售”心切,所标之“新”、所立之“异”,又往往会是古人之旧,洋人之旧。有揉纸的,有用丝瓜筋代笔的,有用喷的,??技艺层出,实际上,洋人有过,古人有过,何见

“新”、‘异”?造形用各种几何体,用笔如画素描,??也已不是新手法。固然,用这种方法,用那种杂技,各人尽可自由采用,但不可因此而以“有新意”自居,却把继承传统看作“保守”不入时。有人说,浙江的中国画“吃元明清的饭”,这话褒少贬多。这种说法自然不全面,因为还吃秦汉,唐宋的饭。吃传统的饭算不得不好,只要吃了不成为古人。而传统的就是不要吃,拼命去吃洋饭,也未见得就好——如果成了“洋奴隶”。轻视传统,不研究传统,实在是创新上的一大问题,对青年来说,尤其如此。看六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也有水平高的或比较高的,但路子不宽。例如人物画,归结起来,风格没有超出十种类型:一种是素描型(内中又有二三种区别),一种是装饰型,一种是工笔型(内有二三种区别),一种所谓“浙派”型,一种大写意型。原因之一,便是“其所积也不厚”。以传统的人物画来说,工笔的,兼工带写的,大写意的,有多种多样的风格面貌。当然,一个作者不可能兼擅并蓄,画出多种趣味的作品,问题在于,有那么多的人物画家,却只有十种不到的风格。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面目更多,遗憾的是,真正有新意、艺能高,耐看的新作品也很少。中国画不能不讲功力,除非不讲笔墨,很难相信有这样的“天才”,拿毛笔才一年两年,他画出来的线条就有很高的水平。不使“池水尽黑”,不老老实实的下苦功,总是要吃亏的。一件中国画,如果它的一点一画都不能细看,这样的作品,能经的起时验吗?有志气的中国画家,既要无愧于时代,又要无愧于前人。不作“笨子孙”,才算有出息。

现在,一种“看不懂”或者说“无法领会其妙处”的作品似乎颇入时。实际上,绘画犹如说话,有一个首要的因素是能够被听得懂、看得懂(不是一目了然)。如果一幅画,群众不懂,专家也不懂,它的“妙处”无法为他人理解、接受,还是干脆放在家里自我欣赏,或者“藏之名山”以待二百年后的“知音”吧。何必容不得人家说一句“看不懂”呢?或曰:“艺术应该表现自我”。任何有创造性的画家的作品,内中必有“我”在。必须明确:“自有我在”与“表现自我”不尽相同。前者顺任其理,是应该的,后者往往是以标榜自己的“高明”来愚弄读者的,其实是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画虎类犬或简直不成东西,这类“绝不似”的作品,读者看不懂,作者未必自己也懂。伍蠡甫先生《中国古代山水画对自然美的处理》中有一段话:“我国

古代山水画家在借物写心的创作过程中,以心为主导,统一心和物的矛盾。”“等到心和物完全脱节”造化被挤掉,自然美被忽视,心物的矛盾也就不复存在。”在历史上,“有心无物”局面的出现,造成模拟风尚,原因在于:“画家的思想感情中非现实性和唯心主义观点起了主导作用。”这是一种倾向。在现代,这种“有心无物”的模古主义倾向已经不是主流,追求形式,忽视内美的倾向却有所滋长。这种倾向,正是与脱离生活,“捷径求售”密切相关系的。

民族性与世界性

漆不厌黑,粉不厌白。此艺术品愈异于彼艺术品,愈站得住脚。艺术愈有民族性,便愈有世界性。 奇怪的是,强调“个性”,强调“创造”的人,却一意向“洋”的靠去,如此的视传统为框框、为桎梏,并以为非洋不“新”,有传统者即“旧”。他对传统要标异,对洋的却愿求同了。以无法为“新”,以乱涂乱抹为“新”,以洋为“新”的现象,不但存在,且大有市场。早几年,有人主张中

国画的“创新”,必须打破“六法”的框框,必须由不是搞中国画的同志东一捧西一锥的打了过来,才有中国画的“新”路;对于某些不成熟的作品,甚至某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大加吹捧,三分讲成五分,七分讲成十二分,只讲好,不做具体分析。《中国艺术观念的未来特征》则是渴慕西洋、东洋的尤为突出的例子。在作者的眼里,西洋、日本艺术界的今天,即是中国艺术的明天。这样说,我以为是决不会冤枉或歪曲作者的本意的。且不论作者怎样的人的“民族性格”,怎样的把传统(从古至今)统统视为条条、框框、桎梏,怎样的只把洋人的话视为金科玉律,把洋人的活动看作楷模,而视为“中国艺术的未来特征”,作者一点没有说到中国的社会特点,民族的审美特点等等,请看其论“独创性”:“西方现代艺术的独创性经常表现为极端化、多样化——永远与传统观念唱反调:这种反叛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尤为可贵。统治东方几千年的中庸思想使中国人思考问题时随大流??养成中和、保守的民族性格”;“反映在艺术上就是所谓美的最高法则——‘似与不似之间’。艺术创作中的这一铁笼必须砸碎,艺术家

可以追求作品的似、酷似、完全似、似与不似之间,也可以追求艺术作品的不似,一点也不似,根本不似!”且不谈“似与不似之间”的评价问题,那种“西方现代艺术的独创性”是否就应成为或能够成为中国艺术的“未来特征”,就是一个大问题。通篇对西洋、东洋的现状的渴慕之意,溢于言表。这是“预言”,还是“呓语”?除了慷慨陈词,究竟有多少现实根据、现实意义,实在使人怀疑。潘天寿先生说得好:“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新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听天阁画谭随笔》)不着眼于民族精神的发扬,就不可能有民族艺术的发扬。有民族的土壤,有传统的根,吸取各种养料,必将枝新叶茂,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那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新花。

本文交稿前,读到郭修琳同志的《一个海边人的断想》,再说几句,与之商榷。

一、“师迹不如师心”、“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这都是古人的话。董其昌说:“近代高手无一笔不肖古人者,夫无不肖,即无肖也。”这是对泥古不化者而言的,因为他们只知师前人之迹,“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不满于“山水古今相师”状况的米芾,以镇江一带的真山水为师,创造出“米氏云山”。米氏云山,古所未有,确是一“变”,然而形成这种云山的笔墨中所含的精神,并未与传统的美学观点相径庭,他擅长书法,以书法融入画法,观其笔法墨法可知。我们称赞他的“变”,是赞赏他对传统的发展,不是称道他丢弃传统,轻视传统的“精神”。

机帆船代替小钩船,尼龙丝网代替苎麻网,这一更新,发展,加强了船与网的性能,船还是运用海水浮力等原理,其所变者,只不过一用手工、风力,一用机器;捕鳞之网,也只是材料的差别。可见,原理仍不变。国画之姓“国”,有“国”姓的根本道理所在——今之“国”也好,古之“国”也好。“创新”并不与传统相对立。尊重传统,学习传统,并不能就视之为“固守在‘传统’的城堡中”,更不能就说“拒创新于门外”。修琳同志看阿伊瓦佐夫斯基的《第九个浪头》,以为“因缺乏骨法用笔而失去了民族魂”,可见“骨法用笔”的传统观念,他

还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却不会以修琳同志有这?“传统的观念”,而认为他“固守在‘传统’的城堡中??拒创新于门外”。

二、对于“创新”和“变”,不可没有分析的全部肯定。就以石涛来说,他曾被人一些人骂为“野狐禅”,这主要出自那些泥古者的眼光。然而平心而论,石涛的画,也每有率易、放肆处,他的革新精神固然应该大书特书,他的不足或流弊也不能忽视。不能说好的就统统都好。同样,一听到对于“创新”的批评,不能就觉得是挨了“一顿臭骂”。当然,骂者有之,大流还是希望这个“新”更高一些。

本来,各人在他的艺术道路上尽有他自由的选择,旁人不必说三道四。而作者既然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那么,旁人也就有了“说三道四”的“权利”。自家做的饭菜自家吃是一回事,我做的饭莱请人家一起“分享”,就不好责怪人家的“评头品足”了:或者满意,或者觉得还可以,或许大摇其头。然而饭莱与艺术品毕竟是两码事。“萝卜、青莱,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口味,彼人以为好者,此人未必欣赏,不必也不可能强求一致;而评价一件艺术品,更有比个人的喜好更重要的因

素存在。既要促使“创新”不断提高,从高标准去要求、衡量,不能说是过分。一个有志气的“创新”者,理应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欢迎批评。修琳同志引用刘国松先生的话“我的画是做出来的”,他是首肯,赞赏刘先生的做法的,不过须知:“写”高于“做”,得心应手与工匠制作大有区分。如果自己觉得“做”并不算太高明,就不会以“做”自诩,或者,也就不会去欣赏“做”了。恰恰相反,应该从“做”提高到“写”。至于“人家没有的,我有,我就伟大”,这话原本缺乏科学性,因为“有”还得看“有”的是什么。如果有人把他“当作八十年代的阿q”,并不能说这人不对,因为是否伟大不能光以有无作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