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Smith预估计算机控制

Smith预估计算机控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Smith预估控算法设计仿真实验

课程名称: 计算机控制与组成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自动化1001 学生学号: 实验时间:2013.5.7 ****: * *:

一、实验目的

在控制算法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给定对象特性设计Smith预估控制器算法,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同时与PID控制算法进行比较,加深对该控制算法的掌 握和理解。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实验内容:

设广义被控对象为:

H(s)G1(s)G0(s)e控制系统框图为:

R(s)s1eTses

s1T1sp(s)Te1-+e2+Gp(s)H(s)G1(s)-y1(n)y(s)G0(s)(1es)TG0(s)es

y(n)取T=1、τ=2、T1=2.88,经采样(T=1s)保持后,其广义对象z传递函数为

0.29342s, 而e转换为2个单位迟延。 G0(z)z0.7066控制器参数:Kp=0.5,Ki=0.2,Kd=0。

实验要求:

(1)设计smith预估控制算法,作给定值扰动和外部扰动响应实验,并绘制控制器输出P和系统输出y响应曲线。

(2)被控对象不变,采用理想PID进行给定值扰动和外部扰动响应实验,并绘制控制器输出P 和系统输出y响应曲线。

三、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原理图在Matlab中搭建如下仿真结构图:

上图中,上面的回路为Smith预估控制器与对象所构成的回路,下面的回路为PID控制算法与被控对象所构成的回路,通过scope可以看到两种控制算法对扰动产生的响应曲线,分别在两条回路中加入给定值扰动和二次扰动,且注意两次扰动加入的时间间隔开,以便观察两种算法对不同扰动的克服情况。

2.在搭建好的模型中给控制器设定参数,加入阶跃扰动,两次扰动时间差为30s,对系统进 行仿真,记录仿真曲线。

3.保持Smith与控制算法回路参数不变,改变PID控制算法参数,使其响应曲线接近用 Smith控制算法控制所得到的曲线,记录最接近时的两条曲线并记录此时PID 参数。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1.控制器参数:Kp=0.5,Ki=0.2,Kd=0时,两种控制算法得到的曲线: (其中蓝色的为Smith算法控制下得到的阶跃响应曲线,绿线则为常规PID控制下得到的曲线)

2.保持Smith预估控制器参数不变,调整PID调节器参数使其接近响应曲线接近前者的图

此时对应的PID控制器的参数为:Kp=0.45,Ki=0.15,Kd=0。 3.Smith预估控制器中PID模块输出调节量:

4.Smith预估控制器输出调节量:

5.PID控制器输出调节量:

Smith预估控制器输出的调节量明显比常规PID控制器输出的调节量多,频率高,说明Smith预估能克服对象的纯迟延,常规PID的反映就要多经历一段纯迟延时间,故控制不及时,导致动态偏差大,调节时间长。

五、思考和讨论

(1)分析两类控制算法对带迟延对象的控制效果。

从上面分析可以得出Smith预估控制器在控制纯迟延对象时具有明显优势,对二次扰动的克服

能力尤其强;而普通PID控制器在对纯迟延的对象进行控制时,由于对象含有纯迟延环节,使得扰动和调节阀的调节作用都要滞后一个迟延时间τ才能显现出来,故造成控制往往不及时,超调量较大,调节时间较长等控制品质的下降。

(2)根据实验分析Smith预估控制算法的优点是什么,若采用PID算法解决同类问题效果如何?

Smith预估控制器给对象的纯迟延部分做了补偿,使补偿后的系统纯迟延不能对控制品质产生

影响,故控制更为及时,控制效果较好。

六、实验收获与体会

这次试验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加深了对该控制算法的掌握,通过与PID控制算法进行比较,让我对Smith预估控制算法的效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实验熟悉巩固了自己上课所学到的理论,加深了知识的理解,最后,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