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探讨
(辽源市市政设施管理处,吉林 辽源 136200)
结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性质,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标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探讨
1 会计核算的涵义
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一定时期内资金运动情况。具体来说会计核算对单位、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预算工作及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地、准确地、连续地、系统地记录和计算,并且通过编制财务报表进行报告。会计核算工作对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核算基础薄弱
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水平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整体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原始凭证不规范。有些原始凭证漏填、少填或者填写不明确,而责任人也忽视会计凭证的审核与控制工作,将不准确、不完整的会计凭证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保管。其次,会计制度不健全。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缺乏一些必要的基础制度。有些单位即使制定了这些制度也存在执行不力的情况。再次,账簿记录不认真。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不入账或者没有及时建账的问题,导致出现账外资产,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有的事业单位的账簿记录出错时修改方法不规范,有的会计档案管理没有及时装订、保持或销毁,存在安全隐患。
2.2 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多年延续收付实现制的记账方式,虽然这种核算方式操作简便并且便于理解,但是它与权责发生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事业单位采取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使得资产与负债的实际情况不能得到真实反映与监督,单位的成本费用的实际支出无法可靠计量,进而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使得会计核算工作更倾向于满足预算需求,而不是公允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与经济活动。另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也不够科学,不计提折旧的计量方法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使用。最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更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得到执行。
2.3 编制预算与执行缺乏约束力
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与执行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虽然大部分事业单位已经采取了零基预算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事业单位仍然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得零基预算并没有发挥作用,增加了预算编制的困难,影响其准确性。
其次,事业单位在使用资金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而是存在支出控制不力导致铺张浪费的现象发生。再次,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管理不善,虽然注重预算审核但是忽视实际结果,导致专项资金的使用存在风险,并且缺乏相应的绩效监督与考核措施。最后,事业单位没有清晰界定基础支出与专项支出,导致专款没有专用,出现资金使用混乱的现象。
2.4 会计核算与单位的物资管理脱节
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如果管理不当会造成国家财产流失,损害国家利益。而我国不少事业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混乱。有的单位没有对物资设立相应账簿,没有进行登记入库或者没有规定相应的盘存制度。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部门的工作存在脱节的现象。会计人员只根据物资部门提供的有限资料记账,而不对物资财产的管理状况进行核实与清点盘查,增加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3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面临问题的原因
3.1 相关法制不够完善与健全
尽管《会计法》、《现金管理条例》、《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弄虚作假者和会计核算不规范行为作了规定与,但受到法律制裁的却很少,造成一些单位有法不依,法律法规形同虚设,给会计核算中的不规范行为提供可乘之机。
3.2 监督机制不得力
单位内部、社会、国家三类监督部门之间对会计核算的监控缺乏协调和配合,很难形成有效的合力。监管部门对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不够及时,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监督不够严格,对违纪违规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够,致使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
3.3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直接来源于财经专业的很少,大多数会计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或直接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财会队伍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财会队伍的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年龄趋于老化,知识层次相对单一,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从事具体核算报账的工作人员多。
3.4 电算化会计知识缺乏
许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和单位财务领导对电算化会计知识缺乏,对行政事业性单位电算化会计的软件、硬件及生成会计资料的组成内容不甚清楚,或缺乏对电算化会计资料的管理经验,重有形的、纸介质的档案管理,轻无形的、光、磁等介质档案管理。这样就造成存有会计数据、会计软件的光、磁介质会计档案和其他会计文档资料,未能及时归档纳入正常管理程序。
4 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对策
4.1 完善和健全会计法规制度
在法规体系建设上,要有较强的操作性、实用性、科学性、严谨性,完善其配套措施,注意各相关法规的衔接,避免执行的混乱,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会计各项工作及监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堵住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法律漏洞。同时,加大会计法规实施力度,强化单位负责人的第一负责人意识,增强法纪观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除要求及时整改外,应严格依法处理并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4.2 加强财政监管力度及完善制度
4.2.1 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及方针、制度和规定,要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基础性检查和制度性检查等。通过深入单位现场检查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提高监督检查的效率。
4.2.2 健全制度,采用集中核算制度
各级财政部门为了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可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即在不改变单位资金所有权、财务自主权、支出审批权的前提下,对会计核算、资金结算、银行账户、财务收支等实行集中管理办法。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会计人员的编制、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具有相对性。一方面降低了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进行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的可能性,消除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会计人员敢于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割断了会计人员与单位的经济利益联系,使会计人员的个人利益不受单位经济状况的影响,降低了会计人员成为“内部人”的可能,增强了会计人员进行监督的自觉意愿,使会计人员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有利于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同时,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通过对单位每一笔业务的审核、对比、分析,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财政监督前移,强化源头控制,变事后监督为从财政分配到使用环节的全过程监督,使单位每一笔资金都在财政部门的监控下支用,也使财政部门集中精力搞好宏观管理。
4.3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考核、奖惩,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加强会计业务的指导,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强化财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服务职能和监督职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及时对资金运行状况、财务管理和新的业务进行评估分析,适应财政管理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高效的财务管理办法。
4.4 健全电算化会计制度
对事业性单位电算化会计资料的保管方式、保管条件、事业性单位的电算化会计档案保管人员的工作职责应做明确的规定,并按要求严格执行。应对纸质档案和磁性介质档案进行分类保管。其中,光、磁介质会计档案应以只读形式保管,做双份备份,并呈异地存放。这样做既可防止光、磁盘损坏丢失数据,又可防止一些人为因素破坏会计数据。由于光、磁介质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存储在光、磁介质上的电算化会计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
参考文献
[1]李建兵.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会计核算[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7).
[2]刘月娥.浅谈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工作[J].财政监督,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