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东整理)
一、选择题:(共60小题)
1.(2002浙江补考31)下列古生物:①三叶虫 ②恐龙 ③大羽羊齿 ④始祖鸟 ⑤三趾马,其中出现在中生代的是( ) A.①② B.③⑤ C.③④D.②④
2.(2008浙江补考3)在自然环境的演化中,恐龙大致灭绝于( ) A.太古代末期B.元古代末期C.古生代末期D.中生代末期
3.(2007浙江会考6)导致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 C.环境变迁 D.陆地消失 4.(2011浙江会考1)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为()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回答5-6题。 5.使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的要素,下列最准确的是(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6.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2008浙江会考17-18)近年来由于受生物入侵的影响,浙江省许多湖泊、河道水葫芦疯长。据此回答7-8题。
7.该现象的主要危害是( )
(A)破坏生物多样性 (B)污染土壤 (C)排放有毒物质 (D)腐蚀建筑物 8.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组织大量人员进行打捞 (B)喷洒农药 (C)引入天敌以维持生态平衡 (D)禁止农产品进口
9.(2004浙江会考34)右面为“全球环境基金(GEF)融资的工程分布示意图”,从中可看出特别受社会关注的两个领域是( ) (A)臭氧的消耗、气候变化 (B)国际水域、臭氧的消耗 (C)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国际水域 10.(2002浙江补考27)在有色金属冶炼厂的厂区内大量栽种各种乔木,其主要目的在于( )
(A)涵养水源(B)保持水土(C)净化空气(D)调节气候 11.(2011广东高考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完成12-14题。
1 / 13
12.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与遗骸分布区、文献记载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 )
A. 地形更崎岖 B.气候更干旱 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 14.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草原开垦 ②过度放牧 ③大量捕杀 ④种群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09天津高考1-2)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图1),回答15-16题。
15.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 D.物质沉淀 16.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17.(2004浙江会考22)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来源于( ) A.岩石圈 B.生物圈 C.大气圈 D.水圈
18.(2008浙江会考8)各种成土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母质B.气候C.地形 D.生物
(2O10浙江会考34-3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表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回答19~20题。
实验相关数据表 甲 乙 丙 丁 砂粒 40 45 78 14 土壤质地 粉粒 25 25 14 16 % 黏粒 35 30 8 67 2水土流失量(g/m) 47.3 201.2 15.7 76.9 19.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20.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
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21.(2009浙江高考1)读右图①,②,③代表的 土壤类型依次是( )
A 荒漠土壤, 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 草原土壤, 荒漠土壤 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 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 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2 / 13
(2011山东会考7-8)下为“黄土高原某区域景观图”,历史上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因自然原因和某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出现图示景观。据此回答22-23题。 22.该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沉积D.乱砍滥伐 2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C.一致性 D.多样性 生物 24.(2006浙江补考40)右图反映了 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气候 地貌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水文 土壤
(2009浙江会考17-18)读右图,回答25-26题。 25.方框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 的是( )
①水土流失 ②粮食产量下降 ③土壤盐渍化 ④洪涝灾害增多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①③
26.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 区域性 (B) 整体性 (C) 差异性 (D) 持续性
(2009浙江会考23-24)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因素示意图。读图回答27-28题。
27.影响因素中比重最大的是()
(A) 过度樵采 (B) 过度放牧
(C) 过度开垦 (D) 水资源利用不当 28.关于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 正确的是( )
①气候干旱 ②黑土广布 ③植被稀疏 ④水源充足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图5
29.(2011浙江会考15)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仅次于黄土高原的第二大水土流失区。图1方框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
①耕地紧张 ②乱砍滥伐 ③植被破坏 ④地形起伏大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D)④①③②
30.(2007浙江会考28)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示意图(图6)中,④所表示的是( ) (A)毁林开荒 (B)人口增加 (C)土质疏松 (D)土壤肥力下降
3 / 13
(2005浙江补考33-34)“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有3600万平方千M,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的总和,并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千M的速度
其他5% 扩大。”阅读材料和“中国荒漠化土地现状图”,完成31—32题。 31.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是( ) 甘肃7% (A) (B)内蒙古
青海8% (C) (D)宁夏 40% 16% 32.全球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全球降水量减少
内蒙古24% (B)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C)过度垦殖、过度放牧 (其他中包括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各1%) (D)农民进城、土地抛荒 中国荒漠化土地现状
33.(2005浙江补考10)浙江大部分山区实行“封山育林”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生态环境(B)推进城市化进程(C)发展山区经济(D)推广先进林业技术 34.(2006浙江补考39)在右图的“三江并流”区域内兴建大量梯级
三江并流 水电站,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最不科学的是( ) ....(A)会加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澜 (B)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动物的栖息环境 丽江 (C)会使当地的气候环境发生变化 沧 江 大理 (D)会加剧该地土地沙漠化现象
35.(2006浙江补考9)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A)坡度大于25°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B)大规模发展林木加工生产 (C)在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大面积植树造林(D)大力增加森林的采伐量 36.(2010上海会考15)下列有关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喀斯特地貌区适合建设水库大坝 B.海积地貌形成的海岸有利于大型船只泊靠 C.坡度超过25°的山地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D.黄土地貌区的黄土富含钙磷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2008山东会考16-17)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由于每年多次人工锄草,造成了茶园“消瘦”,后来,茶场主人把羊引进茶园,“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解决了茶园“消瘦”问题。据此完成37~38题。
37.茶园“消瘦”的最主要原因是多次锄草( )
A.导致土壤中分解者缺乏 B.破坏了土壤结构,茶树难以生长
C.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D.加快了雨水对表层土壤的冲蚀,土壤肥力降低 38.茶场主人把羊引进茶园的好处有( )
①减少了人工锄草,节省了人力物力 ②减少锄草次数、利于水土保持 ③改变了当地的气候④增加了茶场的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11山东会考9-10)下图阴影示意的是北非五国正在建设的“绿色坝工程”。读图,回答 39~40题。
地 中 海 绿色坝工程
39.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40.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遵循了( )
4 / 13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41.(2002浙江补考34)右面为部分理想自然带模式图,其中温带荒漠带是图中的( ) (A)① (B)② ① 40°N (C)③ (D)④
④ ③
②
42.(2008山东会考6)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荒漠
的更替,这属于( )
A.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B.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分异
43.(2011浙江会考2)影响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地形
(2008山东会考9-10)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叫做雪线。下表是世界部分地区的雪线高度,读后完成44~45题。 地区 热带非洲 阿尔卑斯山 北极圈内 雪线高度(M) 4550~5200 2400~3200 200 44.影响表中不同地区雪线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势的高低 B.热量的纬度差异 C.降水的纬度差异 D.洋流的性质差异
45.近些年来,世界上很多高山的雪线高度有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全球降水增多 B.海平面的上升 C.地壳运动剧烈 D.大气温室效应增强
(2007浙江会考24-26)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图4)。回答46—48题。
46.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而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则森林茂密。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7.图示地区有非常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其中属于非可再生的是( ) (A)石油、天然气 (B)天然气、太阳能 (C)太阳能、风能 (D)天然气、风能 48.修建图中的铁路时,需要克服的主要不利
因素是( )(A)大风沙暴 (B)高寒缺氧 (C)地震火山 (D)山高谷深 (2011浙江会考26-27)图8为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9~50题。 49.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寒带 (B)北半球温带 (C)南半球寒带 (D)南半球温带
50.该山地的雪线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登山破坏 (B)高山草甸扩张 (C)全球气候变化 (D)山地不断隆起 (2011重庆高考6-9)图3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3回答51-53问题。
51.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 )
A.终年炎热 B.冬暖夏凉 C.终年寒冷 D.冬冷夏热
52.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
A.根系不发达 B.叶质坚硬,树皮厚
5 / 13
C.板状根大,树干长 D.叶面宽大,多气孔
53.图中20°纬线东西两岸景观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性质 C.距海远近 D.地形差异
(2011江苏高考13-14)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54题。
54.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2010天津高考5-6)读图3和图4,回答55-56题。
55.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56.据图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6 / 13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2009北京高考4-5)图3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读图3,回答第57-58题。 57. 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
A. 随海拔升高而递减B. 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 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D. 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58. 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右上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2回答59-60题:59.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B.沿X方向热量增加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D.沿Y方向纬度增加60.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山东丘陵B.江南丘陵C.刚果盆地D.西欧平原
二、非选择题:
0000
1.(2007浙江会考32)图10中的杭州六和塔约(30N,120E)与伦敦塔桥约(51.5N,O)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对这两处旅游景观进行相关地理问题的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下列问题。(2分)
(4)杭州所在地区的自然带为带,伦敦所在地区的自然带是带。
2.(2008浙江会考31)图8中A点为某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分)
7 / 13
(图8)
(3)C处受 (气压带)控制,常年高温多雨。该地区的自然带是带,该处与浙江省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地带分异规律。
3.(2009浙江会考36)图12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分)
(图12)(图13)
(2)B→C→D→E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地带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以为基础。
4.(2O10浙江会考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分)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凌晨,智利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给智利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图l3)。 (4)某考察团从北部的阿里卡沿海岸线向南到麦哲伦海峡进行考察,发现自然景观有明是的变化,该变化体现自然带分布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5.(2009浙江会考37)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图(图13)和下表,回答下列问题。(2分)
2007年长江三角洲部分城市产业结构比重表
城市 第一、二、三产业比重 上海 杭州 宁波 苏州 图13
(1)图示区域位于我国经济地带,其自然带属于。 6.(2004浙江会考43)读“华北某沿海地区土地类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8 / 13
0.80:47.30:51.90 4.10:50.20:45.70 4.47:55.03:40.50 1.70:63.70:34.60 (1)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其所属的自然带是带。
(3)该地区人类对丘陵植被的破坏,易导致、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将下列选项前的数码代号填人相应的空格内(每个选项限填1次): ①贝类养殖②小麦种植③苹果种植
土地类型 最适宜发展的农业生产 丘陵 平原 滩涂 7.(2004浙江会考46 B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分) 材料l:国际组织公布的灭绝和受威胁的动物物种 类群 哺乳类 鸟类 爬行类 鱼类 昆虫 软体类 甲壳类 1600年以来证明灭绝数 受威胁的物种数 108 21 92 73 239 10 1096 1107 253 734 537 920 407 材料2:近4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右上图) 材料3:我国在保护生物种群上做了大量工作,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多部国际多边协定。
(1)材料l所列物种类群中,灭绝数最高的物种是,受威胁数最低的物种是。 (2)根据材料2分析,导致物种灭绝或受威胁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3)我国在保护生物种群上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原则。
8.(2005浙江补考4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图示的气候类型是。 (2)该气候的特点是、。
(3)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的(东、西)岸。 (4)夏季控制该气候区的气压系统主要是。 (5)图示气候区河流的汛期可能发生在(冬、夏) 季,此时杭州白昼(大于、小于)12小时。 (6)该气候区所属的自然带是带。
9.(2005浙江补考44)读“澳大利亚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2)流经①处的洋流为(暖、寒)流,受这 一洋流的影响,②处的气候更加(干燥、湿润)。 ① ② a ⑤ ③ b ④ 28°S 气30 温(15 ℃)0 -15 -30 -45 -60 1 4 7 600 降水500 量(400 )300 200 100 0 10 (月) mm A a—b段剖面图 9 / 13 洋 流 含水层 隔水层 农业带 (5)②、③两地的降水、植被、动物和土壤有显著 不同,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性;如果洋流④减弱, ③处的气候、植被等将受到影响,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性。
10.(2006浙江补考46)B题: 右图为某贫困落后地区因开垦荒地而引起的生态恶性循环关系图,读图并完成回答下列各题:(8分) (1)将图中字母填入下列相应括号内: ①围垦湖沼,填塞河塘(▲); ②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扩广 开垦草地、牧场缩小 A 破坏水利和水产资源 B C ③单产不高,粮食不足(▲); ④草场过载,草场退化(▲); ⑤干旱加重,肥力下降(▲); ⑥平衡破坏,生态恶化(▲)。
大种 耕薄 D 风沙侵入、水土流失 E F (2)从观念、行为两方面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1.(2008山东会考27)(8分)读“某地多年平均气候资料”表,完成下列各题。 某地多年平均气候资料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11.8 14.1 14.5 16.0 23.2 23.5 26.2 27.8 26.5 24.7 16.5 14.0 降水量(mm) 61 85 63 36 12 5 3 8 16 19 28 77 (1)图8中A点是根据表中6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画出的,请仿照此点将1、4、7、10月份的资料画在图中。(2分)
(2)该地位于____(南、北)半球,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2分)
(3)根据资料描述该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2分)
(4)该地属于气候,其典型植被是。(2分)
10 / 13
12.(2010宁夏会考22)下面甲、乙两图分别为沿20°E经线和42°N纬线的地形剖面及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甲图所示各自然带是沿方向更替的,这种现象体现了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自然带地域分异在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的主导因素是。(3分) ⑵乙图中自然带由A→B→C是沿方向更替的,这种现象体现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造成这种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这种自然带的更替规律在(低、中、高纬)地区表现最为明显。(4分)
⑶乙图中D处所示各自然带体现了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自然带的地域分异是随更替的,其主导因素是。(3分)
13. (2011北京春会2)读图10“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10
(1)甲地位于岸,全年盛行风,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形成气候,其气候特征是。 (2)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此季节气压带、风带随移动而北移,受其影响,控制乙地的气压带是。
(3)丙地位于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 (4)从甲地向东到丁地降水量逐渐,反映出(选择填空)。
A.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1 / 13
D.非地带性现象
14.读亚洲部分地区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图13
(1)A地所属自然带名称是 ,E地所属自然地的典型植被是,C地所属自然带相应的气候类型是 。
(2)分析评价下列地区气候资源及其农业发展的条件:A处 条件配合好,宜种植以为主的高产粮食作物;C处 条件好,但 资源不富裕,宜发展以 为主的旱作农业;D、E处应充分利用有很大优势的 资源和资源,发展畜牧业和 农业,生产优质的畜牧业产品和等农产品。
15.(2011上海高考58) 读美国本土自然带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高一地理单元测试: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参
(徐守东整理)
一、选择题:(共60小题)
12 / 13
1 - 5: D D C C D 6 -10:D A C C C 11-15:C A B A D 16-20:A A D B D 21-25: D A B B C 26-30:B A C D D 31-35: A C A D A 36-40:C D B B A 41-45:C A A B D 46-50: D A A B C 51-55: ABBA D 56-60: B C B A B 二、非选择题:
1.(2007浙江会考32)(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2.(2008浙江会考31)(3)赤道低压带热带雨林纬度 3.(2009浙江会考36)(2)纬度热量 4.(2O10浙江会考36)(4)纬度热量
5.(2009浙江会考37)(1)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6.(2004浙江会考43)(1)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3)滑坡 泥石流 (4)③②① 7.(2004浙江会考46 B题)(1)软体类爬行类 (2)人口增长过快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3)共同性公平性
8.(2005浙江补考41)(1)地中海气候 (2)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3)西
(4)副热带高压带(反气旋) (5)冬小于 (6)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9.(2005浙江补考44)(2)寒 干燥 (5)差异 整体
10.(2006浙江补考46B题)(1)①A ②D ③E ④B ⑤F ⑥C (每空1分)
(2)由于当地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开垦草场、围湖造田等,从而造成水利设施破坏、草场过载、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地力(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并形成恶性循环(2分) 11.(2008山东会考27)
(1)略 (标上小黑点,并标上月份) (2)北 6.7.8月份气温高,11.12.1月份气温低。 (3)冬季降水丰富,夏季降水较少。 (4)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2.(2010宁夏会考22)
⑴经线(南北)(纬度变化) 纬度 热量(热量由低纬向高纬剧减)
⑵纬线(东西)(经度变化) 干湿度 水分(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中纬 ⑶垂直 垂直方向(高度变化方向)水热状况 13.(2011北京春会2)
(1)西 西温带海洋性 终年温和多雨(2)夏 太阳直射点 副热带高气压带 (3)温带季风 (4)减少 B
14.(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荒漠 温带季风气候
(2)水热 水稻 光照、热量 水 小麦 光热 草场 灌溉(绿洲) 长绒棉、瓜果 15.(2011上海高考58)
垂直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
反映垂直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穿越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上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原因: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
反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甲地经乙地至丙地,自然植被依次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原因:由于逐渐接近海洋,水分逐渐增多。
反映纬度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自然植被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因:随纬度降低,热量有所增加。 (要求:表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字准确)
13 /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