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来源:华佗小知识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论 文 题 目 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专 业 班 级 工管093班 学 生 姓 名 鲁佳佳 性 别 女 指 导 教 师 李玉芬 职称职务

I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答辩记录

工管 专业 093 班级 学生姓名 鲁佳佳 指导教师 李玉芬

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答辩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至 时 分 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提出的问题和答辩情况:

记录人:

II

年 月 日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答辩委员会评审意见

学生姓名: 鲁佳佳 专业班级: 工管093 题目名称: 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评审意见:

经评定,该生毕业论文成绩为:

主 任(签字):

年 月 日

III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目录

1. 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1.1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 1.2加速低碳相关法规的出台 1.3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

2. 走绿色建筑的道路

2.1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2.1.1 环保型建筑材料要求亲和环境

2.1.2 环保型建材要求节约资源

2.2绿色设计 2.2.1 绿化走进建筑

2.2.2 进行节能设计和使用清洁能源 3. 建筑生态化

3.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3.2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3.3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4. 建筑智能化 5. 结语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IV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摘 要:

由于世界能源紧张的问题的凸显,新能源生态建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本文阐述了生态建筑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重要性,讲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准则,呼唤建筑设计师关注生态建筑设计。也就此分析了人类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了树立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应用生态共生原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共生建筑的基本要求和设计要点。结合现代建筑,在建筑艺术、绿色建筑和建筑智能化三方面预测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建筑的设计积累经验,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人造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 生态原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化

V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建筑外表具有形式美,而且要求建筑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建筑艺术是建筑师赋予建筑物的灵魂,现代建筑中优秀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埃菲尔铁塔和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等,这些建筑都给人类留下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伴随着人们对绿色世界的追求,“绿色建筑”登上了人类舞台,它倡导节约能源、可循环利用、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不断进步的科技将使建筑更加智能化,从而给人们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本文就建筑艺术、绿色建筑和建筑智能化三方面探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1. 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 、 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能耗的持续上升。

1.1 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 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 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展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 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定“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计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了重要的议程。

1.2 加速低碳相关法规的出台 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定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标准体系》和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运行标准、管理标准、检测标准、能耗标准、新能源利用标准。

1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1.3 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 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和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沙,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建筑、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2. 走绿色建筑的道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设计将向环保型材料和绿色设计两方面发展。

2.1 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1) 环保型建筑材料要求亲和环境 环境亲和的建筑材料应该耐久性好、易于维护管理、不散发或很少散发有害物质(同时也得兼顾其他方面的特性,如艺术效果),当前建筑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石材类、板材类、涂料类及水泥等方面,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催生具有更优性能的环保型材料来取代这些“垃圾”建材。现代基础工程中环保型建材主要包括: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虽然这些材料造价相对高一点,但是,伴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执著追求,这些材料也将被广泛应用起来。

2) 环保型建材要求节约资源 有些材料一旦制造出来,其生命周期几乎是无尽的,如以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黏土砖,只要其质量未被破坏,几乎可以一直使用下去,这必然蚕食日益缺少的耕地。因此,要尽可能地使用由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和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固体垃圾,这样才符合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 2.2 绿色设计

1) 绿化走进建筑 屋顶花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温度,而且能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城市的“呼吸”。在建筑物外墙面上种植攀缘植物同样可以降低建筑物的温度,甚至对外墙材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和屋顶花园一起让“绿色”建筑真正实现了视觉上的绿色,使建筑物亲和自然的效果更加突出。

2) 进行节能设计和使用清洁能源 概括起来,未来建筑的绿色设计将体现在以下几点:a.最大限度地使用被动式能源系统。b.建筑的最主要的立面最好不要朝向主风向,以减少建筑的热负荷。c.实现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以减少空调等降温设备的开机时间,降低能耗。d.尽可能地使用自然采光。e.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在建筑物立面上安装太阳能板。

3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3.建筑生态化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方面:一是林木 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以得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侧重点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于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成为低碳建筑。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量,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消耗,以比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建(构)筑物。

3.2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在个地方发展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

4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3.3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较好的地区,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现代意义的生态环境建成。目前,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首先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的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其次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总之生态建筑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建筑,有助于推动全球生存品质的改善。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大低碳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都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4. 建筑智能化

今后建筑科技将围绕保护环境,节省资源,降低能耗而展开。建筑智能技术的发展要为生态、节能、太阳能等在各种类型现代建筑中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生态建筑与智能建筑相结合。建筑智能技术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1994年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了“生命建筑”的概念,生命建筑具有“大脑”,它能以生物的方式感知建筑内部的状态和外部环境,并及时做出判断和反应,一旦灾害发生,它能进行自我保护。比如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除此之外,生命建筑还能自我康复,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已研制出生命建筑自我康复的方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甲醋粘结剂和钙抗蚀剂的小管,当生命建筑出现裂缝时,小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这完全像人体血液中的血小板,能够填塞创口,使肌体康复。 生命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建材,智能建材是除作为建筑结构外,还具有其他一种或数种功能的建筑材料,如一些智能建材具有呼吸功能,可自动吸收和释放热量、水汽,能够调节智能建筑的温度和湿度。

光学纤维技术、纳米技术、声控技术和有效利用自然能源是建设智能生态建筑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技术日趋成熟。建筑智能化已不再是梦想,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建筑将被广泛的修建,以造福人类。

6

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5. 结 论

进入21世纪,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再局限在使用功能上,崇尚艺术、追求绿色和建筑智能化将成为建筑师们设计的主流思想。在2009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大会上,我国已将绿色建设列入工程计划里,郑重地向世界做出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50%。世界各地频繁的地震将要求建筑物向智能化发展。诸如这些都引领着建筑走艺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可以想象的是,未来建筑将为人们提供一个人造的生态环境。

6.致谢信:

经过一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专科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论文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玉芬老师。 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论文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论文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论文较为复杂烦琐,但是 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论文中的错误。除了敬佩 老师的专业水平外,她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然后要感谢大学三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我的母校—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三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7.参考文献:

[1] 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