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参考 校本教研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常态运行机制研究 江苏靖江市刘国钧中学(214531) 倪金芬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有、陈旧的教育 观,改变课程内容中的“繁、难、偏、旧”现象,使课程教学 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在 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对中国基础教 育现状的思考,2001年6月,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 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 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 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 本校的传统优势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 本校的课程”。由此可见,所谓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 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 的,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 评价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适应社区、学校、学生 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 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对我校而言,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运用,原 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江苏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校的校本课程应运而生,江 苏从2005年开始新的课程改革,我校也从2005年开始 建设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这既适应了课改的 形势,也符合新课程高考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素质,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我校自身的发 展有密切联系,依托本地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资源,形成 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是我校乃至中国特色校本课程的 必然趋势。我校地处生祠古镇,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资 源,尤其是本镇为纪念岳飞而建的岳王庙和为纪念民族 企业家刘国钧先生建造的刘国钧故居,是靖江的爱国主 义教育基地,承担了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重 任,每年我校都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实地参观, 接受教育,这样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我校几乎所有科 目都可以借用,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为了更好地利 用这一资源,我校组织人员编撰校本课程。尤其是我校 历史组编写的《探寻刘国钧先生的足迹》,不仅受到了刘 国钧先生子女的充分肯定,也成为我校学生最喜爱的校 本课程之一。第三,从学生的成长来说,由于校本课程 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操作上因地 制宜,拓宽了学生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 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在掌握有关知 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为人生的后续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 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比国家 126 中学教学参考2。13年1月 总第146期 课程更加丰富的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 想象。第四,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 的。我校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 题,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又增强 了教师的自信心和研究能力,促使教师为解决不断出现 的新问题而继续研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 知识不断丰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扩大了教师的自主 权,增强了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教师 提供了发挥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发 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得到提 高,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在校本课 程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我校崛起了一批富有研究特色 的教师,这不能不归功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基于这些原因,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资源开 发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带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明显的地域性。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以其特 色需求为目标的白发性课程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兼顾地区性或校际间的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根据本 地区、本校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我校的校本课 程立足本土,既有本地的人文特色,把本镇的岳王庙和 刘国钧故居作为校本课程的素材;又有本地的自然特 色,把靖江依托长江的区位优势作为材料;再加上本镇 的经济发展成就,以生祠的特色农业为素材编织校本课 程。这些材料对其他学校来说,是不可能出现的地域优 势。对我们学生而言,是从小就与生命长在一起的,是 植根在他们的骨髓里的东西,带着这些熟悉的景去激发 学生潜藏的情,激发他们爱家爱国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 性。事实上,在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我们 也明显感到材料远比从书本上看到的材料要生动活泼 得多,学生接受起来也比国家课程要容易得多。 第二,厚重的历史性。生祠是个古镇,历史文化相 当厚重,从南宋开始建镇,本地的古迹,既有传说中的岳 飞经过,后来建镇,建造纪念他的生祠和“望岳桥”、“思 岳桥”“岳王庙”等地名传说及实际古迹;也有附近的“白 衣堂”——据说是岳飞经过时,脱下的一件白衣;曾经还 发掘出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 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郭璞的母亲墓;靖江的建县 传说“马驼沙”;靖江在明代曾是抗倭的前沿阵地;近代 中国历史中,靖江也是渡江战役中的最东端,从靖江渡 江就是江阴。厚重的生祠古镇,加上靖江的久远历史, 这些传说和真实的历史资料,编人校本课程中,对学生 的影响远远超过从书本看来的,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感 性认识的空洞的理论要强多了。本来很多学生对我们 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太多的深刻认识,但在学习校本课 程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他们的家乡居然不仅自然地理环 境优美,人文环境也不逊其他地方,在学习中油然而生 膜拜之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 第三,实践中的实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 需要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编制与时俱进的教材。校本 课程,虽说教师具有极大的自主权,但是教师的自主权 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校本课程要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内部课程,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 性与连续性。在编写教材时,从内容到教材结构都充分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多样性、灵活性、趣 味性、探究性的特征。《探寻刘国钧先生的足迹》等教材 内容是本镇的地理环境、文化、交通等家乡历史与发展 建设情况介绍。编写前,我们多次调查了解学生实际学 习需要,广泛搜集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有关知识材 料,同时采取学生乐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进 行编写。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得 到了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 了解了家乡,了解了家乡的历史,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 境、资源分布,以及还有哪些资源有待开发、建设,甚至 在建设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从而树立建设家乡的 美好愿望。 我校的校本课程分学科编写,各学科制订教学计划 和目标后,由学校组织各组骨干教师编撰,由学校聘请 校外专家、学校资深教师、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对校本课 程提出意见,并进行审核,再重新修改并成书。从编写 成功的时候起,就不是把它束之高阁,而是和国家课程 一起编入学生的课程学习中,让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一 起常态运行。在开始正式上课前,我校以专家讲座、教 师自学、组内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为校本课 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我校校本课程分为不同 版块,学生的参与面广,可开发空间大,课程研发组采取 一系列措施加强实验的管理与督导,不断推进此项工作 的深入实施。利用假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教 师的教学展示活动,通过大奖赛的评比,使每位教师更 充分地利用和挖掘校本课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 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的同时,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修 正校本课程。 我校的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一样,从高一年级开始 正式开课。在高一学生入学后,各科教师把本学期的校 本课程制作成海报张贴,吸引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 的爱好选择不同的校本课程,每周利用单日的活动课时 间,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不同的校本课程的学习; 利用周六上午的自主学习时间,校本课教师带领本组学 生进行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授课。授课的过程形式多样, 不仅仅有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还聘请专家直接给学生开 设讲座,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理科校本课程学习中,学校 校本教研 Z舯NGXUE JIAOX【』E CANKAO 还给每位选修的学生配备了一套制作工具,充分发挥学 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己没计、制作,尤 其是用多媒作、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实体模型, 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我们还依据不同 年级校本课程内容的不同,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评比 活动,检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效果,激励学生学习兴 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课程有专门的检 测,我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放任自 流,而是设立了一套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检测流程,做 到有教有查,有学有测,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校本课程 的教与学中,得到收获和提高。学生在校参加的校本课 程的学习材料,我们也适时地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中,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提高,增加了爱校爱家 乡爱国家的情感,增强了他们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 永逸,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只是初步的探索,在实践过 程中,虽然也能正常运转,但有时觉得还是有点难度的, 毕竟它属于素质教育,学生还是要参加高考的,高考的 科目还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学得再好,最后可能对学 生的高考成绩补益不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和学 生的高考,二者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完全能够融合在一 起,光靠我们一个学校是难以完成的。当然,我们还是 会不遗余力地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同时根据教学要求 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进一步的 调整,以适合不断变化的情景,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 发展的同时,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责任编辑易志毅) 127 E-啪iI.z xcklk@l63・c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