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Journal ofUESTC(Social Sciences Edition)Oct.2014,Vo1.16,No.5 D.H.劳伦斯中短篇小说复杂的性属观研究 口郝红玲杨 剑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150001] 『摘要]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里,D.H.劳伦斯既表现了畸形的两性关系,也探索了理想的两性关系。 畸形的两性关系主要表现为同性之爱、无性之爱、精神占有、社会化婚姻等。理想两性关系是建立在健 康、奔放的性觉醒和性体验上的心灵与肉体的结合。D.H苈伦斯对于两性关系的描写与其生活经历息息 相关,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劳氏复杂的性属观。 『关键词1 D.H_劳伦斯;中短篇小说;畸形两性关系;理想两性关系;性属观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71/j.1008.8105(2014)05—0091—04 D.H.劳伦斯(1885 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学 史上一位多产的作家,也是最有争议、最有影响力 的作家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劳伦斯共完成了 12篇小说,7O余部中短篇小说,8部戏剧以及大 量的随笔、散文、书信等。我国的劳伦斯研究起步 化婚姻、无性之爱、精神占有。”【2J同时,劳伦斯的 中短篇小说也涉及了畸形的同性恋关系。 (一)社会化婚姻关系 社会化婚姻指的是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 “社会安排”(social arrangement)。在这样的婚姻模 于建国之前,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蓬勃发展。但是, 纵观以往的劳氏研究,大多集中在劳伦斯的几 篇小说上,对中短篇小说的研究不够充分,大都集 中在个别篇章上,有分量的成果更是不多。本文拟 通过对劳伦斯中短篇小说中的复杂错乱的两性关系 式下,夫妻双方迫于社会生活的种种压力,没有心 灵的默契,甚至形同路人。因此,社会化婚姻必然 导致两性之间的战争。性战争是劳伦斯中短篇小说 的一个主题。“几乎在每个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由于 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背景下都存在着各种显现的或 隐蔽的矛盾。而男人最后都会成为受害者。”[3] 进行梳理,从而向读者展示劳伦斯复杂的性属观, 以期待弥补国内劳氏中短篇小说综合研究的不足。 两性关系一直以来都是D.HI劳伦斯小说关注的 一Draper概述了劳伦斯中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但 是难免有些偏颇。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女人也和男 人一样,最终都将成为社会化婚姻的受害者。她们 生活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中,成为社会化婚姻的牺 牲品。 个焦点,“所有生命和感知的源泉都在于男人和 女人,所有生活的源泉都在于两者之间的交换、相 聚和混合。”[11劳伦斯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关系就是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男人和男人的关 系、女人和女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在劳伦斯的中短 篇小说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深入地展示 了劳氏的复杂性属观。 《菊香》(1911)中,伊丽莎白・贝茨与丈夫瓦 特的婚姻纯粹是一场“社会化安排”。在听到丈夫在 矿井下被憋死的消息之后,她并没有感到痛苦,而 是想到抚恤金、孩子等等一系列以后的事情。在工 友们抬着丈夫的尸体进屋的时候,有人无意碰翻了 只插着菊花的花瓶。然而,“伊丽莎白并不注意她 一畸形两性关系在D.H.劳伦斯中短篇小 说中的体现 一、的丈夫,她进屋后头一件事就是捡碎花瓶和散乱在 地上的菊花。”[4116在为丈夫擦拭尸体的时候,她感 觉与这具尸体如同陌生人。“他们之问什么也不存 在,可他们又确实曾融为一体,赤裸裸的肉体曾一 D.H.劳伦斯在中短篇小说中对畸形的两性关系 进行了深入探索。“畸形的两性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 【收稿Et期]2014—05—07 【基金项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HEUCF141205);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国文学之同性恋书 写研究”(12534036). [作者简介]郝红玲(1980一)女,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讲师.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0ct.20 1 4.Vo1.1 6,No.5 再相交。每次他占有她时,他们两人其实都像现在 这样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孤独之人。”[4】2。这句话道出 了两人的实质性婚姻:没有爱情,只有社会责任。 《玫瑰园中的影子》(1914)中的女主人公有过 一段失败的恋情,她从来没有爱过现在的身份卑微 的丈夫,她不愿意丈夫了解她的过去,她不理会丈 夫的感受,甚至对他充满了敌意。“她根本不理睬 他,就好似他不存在一样。”【5]3 他也没法去靠近她。 两人就这样在社会化婚姻的笼罩下格格不入地生活 着。同样,《两只蓝鸟》讲述了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妇 与丈夫的女秘书之间的故事。两人名为夫妻,但是 却无法共居一室。夫妻俩“是那种夫妻一场过后彼 此熟悉到心照不宣的朋友”。妻子经常到南方寻欢作 乐,而丈夫则一心扑在工作上,除了工作什么也不 干,他有一个离不开的秘书。妻子不喜欢丈夫,也 同样不喜欢崇拜他的秘书。没有哪个男人会喜欢有 两只蓝鸟在他的脚边跳来跳去,相互啄着对方的羽 毛。”妻子和丈夫在这场婚姻里只具有社会名分,他 们没有实质上的婚姻生活。 (二)精神型两性关系 精神型两性关系指的是在恋爱或者是婚姻的过 程中崇尚纯精神而非肉体的爱。这是一种异性间的 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道德 把他们异化为双重人格,既想得到爱情,又耻于肉 体欲求,其结果大多是悲剧性的了。但是,劳伦斯 终身倡导“血性意识”。在劳伦斯的世界里,人类男 女只有尊重血性意识或血肉之躯才能互相解救。在 劳伦斯的小说里,凡是被理性左右的爱情、家庭都 是不幸的,甚至是悲剧性的。 在《春天的阴影》中,阿迪・赛森八年之后功 成名就回到了故土,见到了自己昔日的恋人希尔 达・米勒希普。虽然八年里他们一直有书信来往, 他不断地给希尔达寄诗集和其他一些东西,但是, 昔日的恋人已成为了护林人的未婚妻。“对于他,她 已经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5]40希尔达认为自己 的爱情需要环境,这也正是护林人所能为她提供的。 在护林人的天地里,她很爱他。而赛森却本以为她 纯粹是个“精神气质型”的女人,他的“修女”,他 从未真正了解过希尔达真实的自我,他们之间的关 系比任何两个陌生人还要疏远。无性之爱成为两人 感情之间最大的障碍。 《太阳》(1926)中,朱丽叶在纽约的家里的时 候,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感情扭曲,对丈夫充满 敌意。“她的情感甚至扭曲到与她的自我作对的地 步。”【4J 她的敌意与冷酷让丈夫感到无比压抑,她 甚至折磨自己和孩子。而西西里岛上的日光浴使朱 丽叶逐渐恢复了生命深处的性欲与躁动。在这个过 程中,她爱上了岛上的一个农夫:宽厚结实的三十 多岁的男人。朱丽叶对这个农夫有着强烈的感知, 她被农夫强壮的体魄、宽大的脸膛所吸引,“她感到 她的子宫向他绽开了”,甚至无法离开他了。在朱丽 叶的心里,“他(农夫)同我是一代人,而他女人则 是莫利斯那一代的人。” 然而,她却不敢去找农 夫,因为阻止她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虽然与阿迪・赛森相比,朱丽叶意识到了性在 生命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无法摆脱生活和社会的 羁绊,她注定要过这种没有幸福的婚姻生活。两人 都压抑了自己生命的本能欲望,他们的精神与本能 构成了尖锐的冲突,最终将虚耗自己的生命。 (三)畸形的同性恋关系 虽然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一直是劳伦斯关注的主 题,但是在劳伦斯的笔下,男人和男人的关系、女 人和女人的关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虽然这两 种关系不是劳伦斯作品中的主流思想,都具有悲剧 性结局,但是,这两种关系也是劳氏复杂性属观中 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普鲁士军官》(1914)中,上尉和勤务兵之 问的存在着一种单向同性恋关系。上尉对他那个“四 肢粗壮,皮肤黝黑,唇上生着嫩嫩的黑髭,身上散 发着热腾腾的青春气息” 的勤务兵情有独钟。而 勤务兵因为经常遭到痛打而痛恨他的上司,但同时 又对其钦佩不已。“他身材漂亮,结实,是西部最出 色的骑手之一。他的勤务兵给他擦身时,对他那骑 马练出来的肌肉发达的腰身惊羡不已。”【4 JJ 但是, 小说中的勤务兵和上校总是处于极度紧张的对峙关 系:勤务兵虽然出身卑微却超然物外,不卑不亢, 将时刻欺辱他的上校排斥在自己存在的意义之外; 而上尉身为一个骄傲蛮横的普鲁士贵族,由于情感 上受到了触犯,从而变得更加粗暴而荒诞,单向的 同性恋情节愈演愈烈,甚至对女人都失去了兴趣。 上尉的同性恋情节已经毋庸置疑。 在《狐》f1920)67,与其说是劳伦斯探讨了两性 关系,莫不如说是劳氏探讨了复杂的三角关系,即 玛奇与班福德的同性恋关系,玛奇与亨利的异性恋 关系,以及亨利与班福德的情敌关系。玛奇与班福 德本来一起经营着一个农庄。由于班福德身体瘦小 单薄,而玛奇又比较壮实,所以她就充当了农庄上 的“男子汉”。玛奇把绝大部分户外的劳动活儿都包 了下来。“她到外面去总是穿着条马裤,打着绑腿, 上身穿一件束身外套,头上戴一顶宽松的便帽,她 93 Journal of UESTC (Socia1 Sciences Edition) oct.20 1 4,V01.1 6,No.5 肩背挺直,动作灵活而自信,还带着那么点不在乎 的嘲弄人的神气,所以看起来简直像个身材俊美而 又随随便便的小伙子。”[51122 两个人似乎过着同性夫妻的生活。而亨利的出 现使两人暖昧的关系发生了动摇。值得一捉的是, 玛奇的女性气质在亨利到来之后也渐渐显露了出 来。她似乎在努力控制自己对亨利的情感。在亨利 向她求婚的时候,她虽然在努力地拒绝,但是,“他 的声音对她起到了奇妙的作用,使她觉得浑身松弛, 懒散无力。她在内心里某个地方挣扎着想恢复自制 力。” JJ0从此以后,三人的关系剑拔弩张:玛奇纠 结于班福德与亨利之间,她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 一方面她与班福德形同夫妻,另一方面她感受到了 亨利的吸引,夹在两人中间进退两难。班福德厌恶 亨利,亨利努力地接近玛奇,同时对班福德充满了 怒气。但是,玛奇在改变,穿女裙、丝袜和女式小 皮鞋,开始展现她的女性的脚和腿。三人的三角关 系在亨利“杀死”班福德之后彻底地结束了。但是, 在与亨利结婚之后,她与班福德之间的“旧日的爱 情方式”又困扰着玛奇,“她还没有适应新的爱情方 式”。p JJ 她又陷入了一种新的困境。 二、理想两性关系在D.H.劳伦斯中短篇小 说中的体现 D.H.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除了畸形的两性关 系,还深入探索了理想的两性关系。劳伦斯的理想 两性关系是建立在健康、奔放的性觉醒和性体验上 的。虽然劳伦斯的性描写备受争议,但是,他的性 态度是严肃的。“在性和真正温柔的爱情之问建立 起牢固的联系,使性爱表现为他探索两性关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以此来探索困扰现代人的紧迫时代问 题。”【oj劳伦斯认为,性是一种本能,是男女之间 最直接、最实际与最自然的交流。“性与美是同一 的,就如同火焰与火一样。如果你恨性,你就是恨 美。如果你爱活生生的美,那么你会对性报以尊 重。” ]另外,在《托马斯・哈代研究》中,劳伦 斯强调,性快感以及在性行为中的自我实现远远要 比传统意义上的生育和传宗接代重要得多。在这里, 劳伦斯赋予了性以伟大而神秘的力量:拯救人类, 包括男性和女性——这一点超越了女权主义者的追 求。他深信: “只有重新调节男女之问的关系,让 性自由地、健康地发展,英国才能摆脱她目前的衰 败状况。”L8J劳伦斯的这一性拯救思想在他的中短 篇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你摸过我》(1919)讲述的是战争前后的英 国小镇上,一家制陶作坊主人家罗克里两姐妹由于 不甘心平庸,成了老姑娘。但是,父亲台德・罗克 里从救济院里领回来的养子哈德里安的出现打破了 两位姑娘平静的生活。在父亲临死之前,哈德里安 回来探望他。姐妹二人以为哈德里安是为了分得父 亲的财产,所以她们对他严加防范并冷嘲热讽。然 而,一次意外,马蒂尔德错把睡在父亲床上的哈德 里安当成了父亲抚摸,结果却唤醒哈德里安的激情。 “他是个救济院出来的孩子,孤傲,而且多多少少 算是穷途末路。可是她那轻柔美妙的抚摸却让他深 受触动,茅塞顿开。”“他的心昨晚被蛰痛了,生 出了全新的感觉来,身心里有新的东西在耸动。”【4J 他的内心深处自发地产生了对马蒂尔德的情感。最 终,在父亲的帮助和强迫下,玛蒂尔达终于嫁给了 哈德里安。 在《干草垛里的爱》(1930)中,23岁姑娘莉 蒂娅在过去四年的生活中遭遇了十个月孩子的夭折 和对不负责任的丈夫的绝望。在她万念俱灰、变得 麻木和迟钝的时候,乔弗里・伍基的出现让她感觉 到了生命春天的美丽。同时,莉蒂娅也送给了乔弗 里第一个爱情之吻。“有她来完善自己,他就有了 主心骨儿,从而变得坚强、健全。他是那么需要她, 爱她爱得发狂。”[41121 《马贩子的女儿》中,梅布尔在马贩子父亲去 世后又遭到了三个兄弟的遗弃。万念俱灰之时,孤 立无援的梅布尔在对已故母亲的思念中,精神恍惚 地走入了湖底,却被路过的医生弗格森救了上来。 虽然弗格森救他原本是出于职业道德,但是在梅布 尔发现是他为自己脱下了湿衣服并裹上毯子的时 候,梅布尔的感激与温存之心点燃了性欲之火,当 然也触动了医生木然的心。在这里,读者可以感受 到弗格森救了梅布尔的生命,而梅布尔却拯救了弗 格森枯竭的灵魂。虽然弗格森茫然胡乱地说着“我 爱你”,但是故事的结尾还是给读者以不确定性。 尽管这样,《马贩子的女儿》还是被批评家称为“觉 醒的诗篇”。 三、D.H.劳伦斯复杂的性属观产生的原因 劳伦斯热衷于两性关系的描写与他的生活经历 息息相关,即劳伦斯复杂的性属观是劳氏生活的真 是写照。 (一)劳伦斯的个人经历 劳伦斯的家庭对其私人生活以及后来的写作生 活都有着深深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母亲。劳伦斯的 母亲是中产阶级,受过较好的教育,所以喜欢比较 Joum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 14,V01.1 6,No.5 文雅的生活方式;而他的父亲是个举止粗俗的矿工。 两人由于精神上格格不入、无法交流而使生活陷入 僵局。劳伦斯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是《菊香》、《玫 瑰园的影子》和《两只蓝鸟》中的原型。 劳伦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也有着 不可磨灭的影响。劳伦斯年轻时对男同性恋和男人 之间的友情有极大的兴趣。“我(劳伦斯)一辈子 中唯一次近乎完美的爱是l6岁时与一位矿工之间发 生的性爱。”L9j尽管劳伦斯的这种同性恋情节在他 的生命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是他的这种情节在《普 鲁士军官》和《狐》中还是有所体现。 (二)劳伦斯“血的信仰”哲学 劳伦斯相信血和肉比智力更聪明。“我最大的 信仰是对血性和肉体的信仰,因为它们比理智更聪 慧。我们的理智有可能犯错误,但是我们的血性所 感、所信、所说永远正确。理智只不过是一个束缚。 知识与我何关?我所需要的一切就是与我的血性相 呼应,而不需要理智、精神或别的东西来干扰。” 叫 人类男女只有尊重血性意识或血肉之躯才能互相解 救。不同的情境引发了《干草垛里的爱》、 《马贩 子的女儿》和《你摸过我》中的主人公不同程度的 性觉醒,使哈德里安克服了自卑孤傲的心理,拯救 了对生活绝望的莉蒂娅、梅布尔和弗格森医生,这 些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我觉醒。 (三)劳伦斯的男性身体崇拜 劳伦斯从小体弱多病,患过支气管炎、肺结核, 后来身体也一直不佳,另外由于母亲的过度宠爱而 变得没有男子气概。由于自身男性气质的缺失,他 一直对男性健康的阳刚之美表现出极大的嫉妒与渴 望。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几乎每个篇章中都有一 位健壮男人或者“看林人”形象的出现。他们都拥 有健康的体魄并充满活力。“杰西不无讽刺地说他 (劳伦斯) ‘有猎场看守人情节’。”…J《春天的 影子》中的护林人“胸膛有力地挺出,体魄健壮”【5J ; 《你摸过我》中的哈德良“充满了活力”[4]55 《太 阳》中的农夫是个强壮有力的男人, “年轻而又有 激情”I4J5 ;《公主》中的墨西哥导游体格健壮,“身 材颀长而又结实”【4J5 。这些“看林人”不仅是劳伦 斯嫉妒与渴望的对象,更是故事中女主人公所青睐 的人物,是劳氏理想的两性关系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四)社会原因 劳伦斯生活和创作的年代处于l9世纪末到2O世 纪初一战结束之后的10来年。此时的英国乃至整个 欧洲的资产阶级已经完成,资本主义工业迅速 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也充分暴露。资 本主义工业文明不但破坏了优美的大自然,而且极 大地压抑和扭曲了人性,使人从肉体到精神都受到 极大地残害, 《普鲁士军官》和《狐》在很大程度 上是这一时期真实的社会写照。同时,劳伦斯反对 理性、道德对于人性的干预,主张崇尚自然,回归 自然,他的这一观点在《太阳》中得到了淋漓尽致 的体现。 四、结束语 D.H.劳伦斯的性属观是复杂的,既有对于畸形 两性关系的批判,又有对于理想和谐两性关系的追 求。同时,劳伦斯一方面支持女性的觉醒,另一方 面又宣扬男权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体 现最为明显)。劳氏矛盾复杂的两性观既有时代的 烙印,又是个人经历真实的写照。从性属观角度入 手,为我们重新解读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提供了新 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D.H.劳伦斯.劳伦斯书信选[M].哈里・莫尔,编. 刘宪之,乔长森,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6:153. [2]刘洪涛,姜天翔.新中国60年劳伦斯研究之考察与 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78-80. [3】DRAPER R P.D.H.Lawrence:The Critical Heritage[M].London:Routledge&Krgan Pau1.1970:188. [4 D.4]H.劳伦斯.劳伦斯短篇小43L ̄[M].黑马,译.上 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5]D.H.劳伦斯.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M].冯季庆,选 编.北京:中国丈联出版社,2007. [6】刘洪涛.荒原与拯救:现代语境中的劳伦斯小说[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02. [7】D.H.劳伦斯.劳伦斯作品精粹‘散文卷[M】.黑马, 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171. 【8】SIMPSON H.D.H.Lawrence and Feminism[M]. London:Croom Helm Ltd,1982:81. 【9】THURBER J.MyLife andHardTimes【M].NewYork Harper Perennial Modem Classics,1999:168. [1 0】LAWRENCE D H.Letter to Ernest Collings from The Portable D.H.Lawrence[M].Trilling:Penguin Books Ltd, 1977:563. [11]理查德・奥尔丁盾.劳伦斯4- ̄r[M].黄勇民,俞宝 发,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1l1. (下转第98页) Joum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0ct.2014,V01.16,No.5 [7】程巍.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M]. 北京:三联书店,2006. 2012. [10】徐德林.重返伯明翰:英国文化研究的系谱学考察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 1】WILLIAMS R.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 [8]曹莉.文学、批评与大学—_从阿诺德、瑞恰慈和利 维斯谈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3(2):109.115. [9】陆扬.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Culture[M].London:Verso,1980:3 Matthew Arnold and Theory of‘‘Culture and Anarchy’’ FU Shan ZOU Wei—hua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 1 1 1 30 China) Abstract Matthew Arnold is the forefather of British New Left and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Traditional culture”is the core of his thought.Theoretical value of“Culture and Anarchy”is fu11 of richness.Arnold thinks that the“remnant”or‘‘organic intellectual”of‘‘Culurte and Anarchy’’only takes the responsibiliy tof guarding seriOUS culure,tthat is the moment of“cultural hegemony”,which takes a positive understndiang towards‘'popular culture”, and which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d British Culuralt Marxism. Key words Matthew Arnold;culture and anarchy;British cultural marxism;culuralt hegemony;popular culture 编辑(上接第94页) 刘波 An Analysis of D.H.Lawrence’S Complex Sense of Sex in His Short Novels HAO Hong—ling K G Jia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y Harbitn 150001 China) Abstract D.H.Lawrence both explores the abnormal and the ide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his short novels.The Abnormal relationship mainly involves homosexual love.spiriualt love and socialization of marriage.The ideal relationship is the niuon of spiirt and the body based on healthy nd aopen sexu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actice of sex.D.H.Lawrence’S sense of sex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is life.which is also a reflection ofhis understanding of sex. Key words D.H.Lawrence;short novel;the abnormal relationship;the ideal relationship;sense of sex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