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风起云涌的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

风起云涌的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

来源:华佗小知识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文/张恰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城镇化水平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状态,这最后向东驶去,终点是慕尼黑。这一路连绵的风景并没有很大的差别,沿途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及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途中经过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有三座(汉堡、法兰克福和慕尼黑),它们作为德国的核心城市,对于德国国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德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避免一个城市发展成为支配性中心城市,而是形成若干功能互补的多级城市群。这就致使没有超级城市的形成,超级城市带来的交通拥挤、污染严重、房价高涨的弊端也就予以避免了。以核心城市及一些主导型工业城市为基础,德国带动发展周边中小城市使德国形成了11个大都市圈,包括法兰克福以及莱茵河谷地区、大汉堡区、慕尼黑区、莱茵一美因区、鲁尔区等,这些大都市圈分布在德国各地,70%的德国人口居住于此,由于各大工商业企业的驻扎,国内70%的就业也就顺利解决。法兰克福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但它却只是一个国际反映了各国不同的经济、政治趋势。早在21世纪初期,以主要发展中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模式令德国的非农业就业人口达到96%之高,与此同时城市化水平高达95%以上。美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更注重宜居、宜业环境的创造,各州始终把创造一个比城市更优美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首位,这使得美国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相比而言,“东亚模式”下的城镇化道路不仅使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健康快速增长,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而且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模式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是值得借鉴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德国:城乡统筹.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笔者从德国北部的大都市汉堡出发,乘坐城际特金融中心,而不再是这个区域的支配性中心,因为那里的主要城市和星罗棋布的城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各具功能。例如,以生产煤和钢铁而著称的“鲁尔工业区”,它包括了科隆、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埃森、多特快列车一路南下,经过国际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万方数据CoVERSToRYI封面蒙德5个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这些城市一般相隔几十公里,便捷的铁路公路交通和通讯设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极的城市区域。除此之外,海德堡、弗赖堡、曼海姆这些中小城市,以历史悠久的综合大学为中心,首先吸引了大批高素质的年轻俊杰,他们的到来激活了当地中小企业,医疗、娱乐业、饮食业的需求,带动了中小城市的发展。综合大学也成了当今新兴的旅游参观热点,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即使在德国农村,也看不到所谓“落后”的现象。德国全国内不限速的高速公路保证了各地良好的道路状况,德国作为老牌汽车制造国家保证了公共交通设施及汽车的普及。这使农村可以方便地与附近城镇连接,享受城市资源近在咫尺。实现德国城镇化平衡发展的根基是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在1990年“两德”统一时期,东德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德。这造成了统一后东德人口的大量流失。为了平衡这种发展,德国联邦迅速制定了全面帮助原东德地区民众和经济转型的一揽子计划,而支撑其计划的主要资金就是1991年出台并实施的“团结附加税”。柏林墙倒塌后的20年间,依据“团结税”,德国对东部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东部地区共受益1.6万亿欧元补贴,用于养老金、失业保险、公共部门工资、修建公路、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等项目支出,这相当于西部各卅1每年贡献4%的GDP。在“团结税”的滋润下,东部20%的家庭收入高于西部家庭收入增长的平均数,东部养老金额从1991年占西部的40%上升到70%,东部居民的平均寿命延长了6年,数百亿欧元资金治理了东部原本遭到严重污染的环境。据调查,85%以上的德国居民认为统一是正确的选择。根据计划,“团结税”要维持到2019年,届时,东部地区平均生产力将要赶上西部生产力最低的州,德国的城镇化发展又将迈入一个更高的台阶。之后两地由于地域上的紧密连接随之融为一体。这种城镇化的模式被定义为“大都市区”。所谓大都市区,一般来讲,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及其与该中心有较高经济、社会整合程度的社区。美国的大都市区的概念在1910年人口统计中首次使用,其标准为:人口在20万及20万以上的城市及其周围10英里范围内的郊区人口,或者人口在10万至20万之间的城市及其10英里范围的郊区人口均可合计为大都市人口。当提出“大都市区”这个概念时,美国大都市区的数量还只有58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只有31%,而到1940年,大都市区的数量增加到140个,大都市区的人口比例上升到48%,美国已基本成为一个大都市区化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过了“新城市开发法”,随后又实行了“示范城市”的城镇化实验计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再开发。试验计划旨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城镇化按部就班地推进,使美国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城市群。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美国:强调市场化的作用.并将自由市场和相结合20世纪初,美国城镇化现象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即一些原有的规模较大的城市开始超越地区界限,辐射性地向周边扩展,带动起周围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该区人口总数约为65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该城市群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中西部五大湖城市群: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60WEALTH万方数据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该城市群集中了20多个人13达100多万以上的大都市,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以旧金山和洛杉矶两大都市区为主体,从北部am)。H首府圣克拉门托向南至圣荷西、奥克兰,并一直延伸到圣地亚哥。这一城市群的发展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地位致使联邦投入了巨大的经济支持,航天航空、石油冶炼、食品加工、旅游、运输、服务等产业是西南部“阳光”地区的支柱产业。在美国城镇化的初、中期,联邦奉行自由经济理论,主张由市场自发地调节经济关系,市场机制在美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使得联邦手段薄弱,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加以有效地引导,完全按照市场需求自由放任地推进城镇化,导致了过度的郊区化。按照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城镇化率达到50%是调节的最佳切入点。20世纪末美国及时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行双轮驱动,既强调市场化的作用,也注重把自由市场和相结合,更加重视的宏观协调作用。一些地方提出了“精明增长”的理念,将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提上议题,并且由各地方规划“城市拓展界限”,抑制住了郊区化的过度发展。与德国的相同,为了夯实美国城镇化发展,联邦出台了一系列交通运输方面的,这些法案保证了城镇经济协调发展,经济要素跨流域畅通引导了城镇产业的合理布局并完善了城镇空间格局形态。截至2013年年底,美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万多公里,推动了美国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使日本虽为战败国但却一举跻身世界高城镇化水平国家的行列,这源于日本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规划。战败后,Ⅸ战灾地复兴规划基本方针》明确规定日本细化各地域功能分区标准,强化了道路、建筑物覆盖密度、公园等主要城市设施以及建筑规制等方面的规划标准。20世纪70年代后,为了防止部分中心城市规模过大,避免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日本开展了多层次区域空间规划,包括“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大都市圈规划”和“地方都市圈规划”。与此同时,日本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广泛普及高中教育,使40%以上的农村适龄青年跨入了大学校园。大量的技术、管理人才在20世纪80年代涌现,是日本城镇化迅速推进的主要因素。其城镇化模式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网络建立起“卫星城”。以日本首都东京为中心,lOO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就设置了12个卫星城市,每个卫星城可容纳10万人;70公里左右配置了人口规模为20万左右的一批卫星城。这样的发展模式,在减轻原有大城市的压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大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带动及辐射作用。除此之外,合并村镇建立新城市也使中小城镇覆盖率急剧扩大,资源的优化整合效应充分发挥,实现了城镇化有序协调地发展。与日本相似,韩国依靠工业化,快速推动城镇化进程。速度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城镇化的重要特点。从1965年到1990年,韩国城镇化率从32.4%迅速提高到73.8%,平均每年提高1.66个百分点。之后,韩国进入高度城镇化时期,逐步形成都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到2011年,韩国城镇化率达到83.2%,高于较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韩国长期奉行“工业为主、大企业为主、大城市为主”的,依托工业化优先发展大城市,依托既有城市集中布局工业,使得人口和产业向少数大城市高度集聚。以首尔为核心的首都圈,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2%,但一度集中了韩国近一半的人口、近六成的制造业和七成的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酋个实现工业化的亚洲国家,该国的城镇化建设一直深受亚洲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从1945年到1970年,日本城镇化的水平由27.8%提升到了72%,年平均增长率为1.77%。高度国内生产总值。为了缓解大城市资源的压力,韩国也提出了“建设卫星城市”的方针,先后兴建了城南、龙仁等围绕首都首尔的10座卫星城市,并实现了轨道交通的对接,既缓解了首都的人口压力,又解决了卫星城市的生活及就业问题。■栏目主持:马海敏万方数据WEALTH61风起云涌的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怡姮

金融博览

Financial View2014(8)

引用本文格式:张怡姮 风起云涌的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期刊论文]-金融博览 201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