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落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精神。
重庆谈判中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9、党对农村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制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
10、对问题的看法: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1、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用和平的方
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
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24、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不成熟,加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
如何才能发展健康的中日关系?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①正视历史;②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③信守和平承诺;④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⑤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日本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
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 日本的三次崛起:
• 1、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学习,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 2、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 资本主义道路;
• 3、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以史为鉴,站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处理中欧关系?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求同存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双方的全面合作。这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
1、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1)问题(中美关系的核心、最敏感问题) (2)问题;(3)问题;( 4 )经济贸易摩擦;等等
2、中美两国应如何发展两国的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1)中美两国应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不断加强两国人民友好和交流。
(2)中美两国应该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共筑新型大国关系。
(3)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进战略互信,推进务实合作。
3、美国史启示
(1)维护民族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政治前提。
(2)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应对社会危机的重要途径。
(3)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4)要大力发展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适时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
(5)要抢抓国际机遇,要根据国际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对外。
三次科技的启示
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科技与环境】
1.“大跃进”运动,在农业领域推行“以粮为纲”,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毁林、弃牧、填湖及开荒种粮现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工业领域推行“以钢为纲”,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工业结构污染密集的重工业化趋势加剧,从而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苏联社会主义农业改革时期:
赫鲁晓夫上台后,在农业方面进行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运动,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粗放耕作,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变得寸草不生。
3.工业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是柄双刃剑
从第一次工业到第二次工业再到第三次科技,科技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物质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4.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与挑战:
将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
科技是柄双刃剑
对社会生产生活的积极影响:
(1)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3)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4)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
(1)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
(2)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
(3)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等。
(4)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如何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注意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3)将科技造福于人类。研发清洁能源。 (5)加强团结合作推进民主法治。
农村、制度的调整应遵循原则(启示):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④调动农民积极性。
世界重要改革的历史启示。
(4)
(1)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成功的历史启示: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的强国之路;要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时俱进;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
(2)新经济的历史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启示:①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立足国情,锐意改革,积极应对危机,构建创新型社会。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宏观体系,促进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等。
20世纪三大成功改革苏俄新经济、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是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和政局不稳的情况下的改革。
前提相同:都不改变原来的社会制度。
影响相同:都使国家经济恢复发展、政局稳定,为以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都有创新:①美: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 ②苏: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③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等。
启示相同: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借鉴优势和长
处,取长补短,自我完善;②结合国情进行改革,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2),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