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精品论文参考文献
李秉臣 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学区 730118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和能力,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灵动的信息,填补语文课堂教学的空白,发挥语文的社会应用价值。语文实践活动为此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我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片面强调知识掌握忽略情感价值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对教育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审视,对封闭性学习进行了调整,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实践活动与新知识的探究对接
制作教具活动,具体做法是:在学习需要教具的篇目之前,我都要求学生通过认真预习,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教具,如可以是泥塑、剪纸、插花,亦可以是玩具、模型,甚至是画画,学生精心制作的过程,就是对课文深入理解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可谓是一项既动手又动脑的理想活动。
二、语文实践活动与积淀语文基本素养对接
伟大的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学校,社会即生活。教语文必须有大视野,学语文必须有大时空。我们做教师的,心中想的,手中做的,都应为孩子们着想,随着学科间壁垒的消除,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我们有责任创设大学科学习的实践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增强语文素养。如教学《秋天的画》一文时,课前我就带着孩子们走进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让孩子们看秋风吹拂的山丘黄草层林尽染的秋色,去看红彤彤挂满枝头一眼望不到边的苹果园,去看雪白一片呲牙咧嘴笑的秋棉——回到课堂,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眼中的秋天,然后学习课文。不经意间,学生已将感性认知与抽象文字符号链接在了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一体,升华了学生们的审美情操。
三、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内知识的延伸对接
针对课堂掌握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拓宽学习氛围,获取相关知识,又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和孩子们开展了趣味横生的“课本剧场”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表演,课外的一些读物中也有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我精心将这些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高年级的学生也可让他们自己动手改编,改编时可让学生合作亦可,并且组织学生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比,选定评议结果最好的作品拿来表演。改编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内化再建构的过程,凝练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再如学习《穷人》一课小结时,我引导学生说:如果将《穷人》拍成电视短片,假如你是导演,你将设计几个主题画面,每一个主题画面将如何布景,如何渲染气氛。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一条条一桩桩活脱脱展示出一个准导演形象。
四、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对接
以上是我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研究中,仅就拓宽空间方面所做的一点尝试,显得稚嫩有余。
不过我坚信,语文课将越来越向社会化迈进,使之成为社会的一门系实践与理论于一体的课程,而且它的形式会非常多样,教育者可通过多种手段与形式的教育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逐步开辟人类有待开发的思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