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忻州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三个指标

忻州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三个指标

来源:华佗小知识
忻州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旅游业依

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三个指标

席梅竹;赵鹏宇

【摘 要】By constructing three indicators named tourism

dependence,tourism contribution rate and pulling rat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lling effects of tourism on economic growth of Xinzhou based on time and space di-mensions. The result is that the tourism

dependence,tourism contribution rate and pulling rate of Xinzhou are in-creasing as a whole,and that the tourism pulling effect is on a gradual rise. Moreover the tourism pulling effect of Xinzhou is very prominent in 11 cities of Shanxi Province,but recently it has descended slightly;and the space non- equilibrium of tourism pulling effects is quite prominent among prefecture - level counties in the city of Xinzhou (strong in east and weak in west),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vel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spatial layout of scenic areas.%通过构建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三个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本文探讨了忻州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忻州市旅游业依存度、旅游业贡献率和旅游业拉动率总体不断提高,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逐渐增大;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忻州市旅游业拉动效应十分突出,但近年略有下降;在市域内部,各县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空间非均衡现象较突出,且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与旅游资源在等级上东高西低、景区在空间上“东热、中温、西冷”现状具有很强的共轭性。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6 【总页数】5页(P44-48)

【关键词】旅游业;拉动效应;依存度;贡献率;忻州市 【作 者】席梅竹;赵鹏宇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山西忻州 034000;忻州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山西忻州 034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592.7 席梅竹1,赵鹏宇2

(1.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山西忻州 034000;2.忻州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山西忻州 034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发布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预计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在《山西省忻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中明确提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65.74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市GDP的24.4%左右。建成山西省旅游发展的龙头区和吸引区,并成为我国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成为近几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诸多文献报道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其归纳总结,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以下2类:一是参照国外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实证性测度,具体有投入产出模型、VAR模型、协整和因果检验、方差分解及脉冲响应等计量方法(钱玥[1],2007;林源源

[2],2009,肖新成[3],2011;刘睿[4],2013;赵鹏宇[5],2015)。二是中国特色研究方法,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弹性系数、贡献率及灰色关联度等指标探讨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韩勇[6],2003;陶金龙[7],2004;卢江勇[8],2005;魏卫[9],2006;张伟[10],2008;张伟[11],2011,杨荣森[12],2012)。基于基础数据的不易获得,计算结果的连续性较差,这些方法各有优劣。从研究尺度来看,多数集中于国家和省级层面,而对地市级层面研究甚少,且缺乏相同地级市之间及内部空间差异研究。

忻州市是山西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关于旅游业对忻州宏观经济拉动效应的研究文献还未见报到。根据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测度的科学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通过计算旅游业的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三个指标来测量拉动效应。其中,时间维度体现于近8年拉动效应的纵向比较,空间维度体现于拉动效应在省内各地级市和忻州市旅游县之间的横向比较。三个指标的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 指标1——旅游业依存度。用来衡量旅游业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计算公式为: 式中: DRt为依存度; Lt为当年地区旅游总收入; GDPt为当年地区生产总值。 指标2——旅游业贡献率。用来测量旅游消费的增长对GDP增长所做的贡献。计算公式为:

式中: GRt为旅游业贡献率; Lt-1为上一年地区旅游总收入; GDPt-1为上一年地区生产总值。

指标3——旅游业拉动率。用来测量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计算公式为:

式中: LRt为旅游业拉动率; YRt为当年GDP增长率。

2006年至2013年是忻州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期该市GDP快速增长。近8年忻州市旅游业三指标的拉动效应的变化见表1与图1。三个指标总体上不断增长,依存度、贡献率、拉动率分别从2006年的18.41%、21.00%、2.48%

增长至2013年的31.72%、133.14%、7.25%,分别增长了13.31、112.14和2.77个百分点。2013年由于受煤炭等主要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而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了200亿元,达到207.7亿元,比2012增长了27.7%,因此旅游业贡献率达到133.14%。 图2所示三个指标中,依存度除2011年略有下降之外,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旅游业贡献率呈波动增长之势,波动幅度较大,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013年忻州市GDP的增幅有所变缓,而旅游业越来越凸出为忻州市的优势支柱产业,旅游业贡献率达到133.14%。总体上看,近8年旅游业拉动率呈波动上升趋势,2013年旅游业拉动率达到7.25%。且贡献率变化可以体现国内经济形势以及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

本研究试图对“十二五”末、“十三五”末的旅游业拉动效应趋势预测。为增强方程与现实拟合度,将样本数据扩展到1991-2013年。图2显示了三指标近23年的变化趋势。通过多项式拟合对2015年、2020年三指标数值进行预测。从图2可以看出,仅有依存度指标趋势线拟合较理想R2>0.8,因此预测中使用依存度趋势线的公式: y = 0.004x4-0.0122x3+0.0179x2+2.5025x-3.4392。从预测结果来看,未来忻州市旅游业对现代服务业依赖和拉动效应还会继续增强,这是符合国内旅游业发展大环境的。

(一)山西省地级市的旅游业拉动效应比较分析

山西省11个地市空间维度分析采用“十一五”初的2006年、“十一五”末的2010年和“十二五”中期的2013年三个时间截面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 表2反映出忻州市旅游业依存度指标在11个地市中的位序在三个统计时间截面内匀处于第一位:2006年高于第二位大同市6.67个百分点; 2010年高于第二位大同市7.39个百分点; 2013年高于第二位晋中市2.17个百分点。从旅游业贡献率指标来看,2006年忻州市仅为21.00%,位于第一位,2010年为25.53%,位于第

一位; 2013年为133.14%,位于第七位,较吕梁、临汾、长治、阳泉、晋中、晋城百分点分别低了1661.3、995.、753.13、122.27、114.11、94.09个百分点。从拉动率指标来看,2006年忻州市为2.48%,位于第二位,与排在第一的临汾相差0.17个百分点; 2010年旅游业拉动率为6.55%,位于第一; 2013年为7.25%,位于第二位,低于排位第一的晋中1.4个百分点。从整体来看,忻州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在山西省11个地市较为突出,其原因可以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及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来解读。

首先,从旅游业发展情况来看,忻州市旅游经济基数小,增幅虽大,但总量不大。2013年忻州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分别为23.1万人次、1951.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8447.7万美元、202.6亿元,旅游总收入207.7亿元。从山西省的11个地市来看,忻州旅游业除游客总人数外,其它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总收入、旅游创汇、总人数、入境游客分别排在全省第5位、第4位、第8位、第4位,人均旅游消费排在全省第2位,总体居于全省中游偏上水平。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忻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多年来排在全省末尾,虽从“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20%,但忻州经济规模总量较小,(王丽丽,2009)从区域经济角度将忻州划分为欠发达地区,2012年以后在转型战略发展要求下,经济增长迅速放缓。据此可以理解旅游业对忻州市经济增长拉动效应较为突出。

其次,忻州市旅游发展深受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和交通通达度的影响。从旅游资源数量上看,截止到2014年6月,忻州市内5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总数为13处。从景区类型上看,忻州市景区主要以山水关文化为特色,产品等级较高,与其他地市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交通通达度来看,2013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17318km,其中高速公路730km,预测到2015年形成“中”字型旅游环线路,交通网络整体状况处于中等水平。

第三,从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贡献来看,旅游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拉动效应显得格外突出,作为最终消费的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是十分突出的。2013年拉动效应综合实力排在全省第一的是晋中市,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年晋中市旅游人数为322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1.5亿元,相比忻州旅游业拉动效应略低于晋中。两地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忻州市旅游产品中的观光型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从旅游线路和游客流向来看,相当多数的游客不住在忻州,忻州城出现了“旅游空心化”现象,导致综合旅游收入的大量漏损。与晋中的晋商文化旅游相比,忻州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贡献略小一些,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略弱,但从全省角度来看,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较强。 (二)市内各主要旅游区县的旅游业拉动效应比较分析

通过对忻州市内各区县旅游业拉动效应比较分析,了解旅游业发展县域内分异状况,表3选取了忻州市11个县(市、区),以“十一五”中期2008年和“十二五”中期2013年为时间截面,对三个指标进行计算统计,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2013年代县、五台县、宁武县三县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忻州市的平均水平。以下以2013年为例分析三指标在市域内的差异性。

从旅游业依存度来看,五台县最高(88.96%),最低为保德县(1.82%)。代县、五台县与宁武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3年三县的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市的.6%,全市范围内呈现较大的东西区域分异性。从贡献率来看,代县、五台县、宁武县分别为146.5%、268.11%、149.0%,而河曲、保德、神池、五寨、苛岚均低于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3.14%)的仅有代县、五台、宁武。五台将旅游业定位成支柱产业进行发展,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的速度,与2008年相比2013年更明显。从旅游业拉动率来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25)的有忻府区、定襄、代县、五台、宁武、偏关。而静乐、河曲、保德、神池、五寨、苛岚均小于1%,其中保德最低为0.08%。从2008年与2013年对比来看,2013年三指标

均有提升,而在代县、五台、宁武等旅游资源丰富地区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从县域的尺度来看,拉动效应的区域分异现象十分突出,五台的拉动效应远远高于其它县,原因在于忻州市东部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以一山一关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吸引力很强,其中五台山是全省旅游业的龙头,其周围拥有丰富的温泉度假与红色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能力较强,近年来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忻州西部县域综合生产力本底水平较低,多为能源基地和农牧业中心,突出的体现在自然旅游资源上,以芦芽山生态旅游与黄河风情游为核心,其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且缺乏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旅游经济整体上较落后。全市旅游业拉动效应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现象,与资源等级东高西低,景区在空间上“东热、中温、西冷”现状存在着很强的共轭性。

本研究以旅游总收入、GDP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忻州市旅游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时间维度上看,从2006年至2013年三指标总体不断上升,其中贡献率和拉动率呈波动增长状态。时间序列预测表明,到2020年忻州市旅游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依赖和拉动效应将继续增强。其次,从市域空间维度上看,忻州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在11个地市中较为突出,仅2013年略有下降。再次,从县域空间维度上看,2013年,全市各县三指标均有提升,忻州市各县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现象。在今后旅游业发展中,忻州市更应该挖掘中西部旅游业发展潜力,打破这种空间上非均衡现象,提升全市旅游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拉动效应,促进全市经济的转型发展。

Tourism's Pulling Effects on Economic in Xinzhou Based on Three Indicators 【相关文献】

[1]钱玥.旅游业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5) :248-249. [2]林源源,范小军.江西省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 116-118.

[3]肖新成.江西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 (3) : 125-129. [4]刘睿,李立华,唐伟.旅游是战略性支柱产业还是经济增长因子——关于国外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综述[J].旅游学刊,2013(3) : 132-136.

[5]赵鹏宇,付文莉.忻州市旅游收入与GDP增长的相关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 (2) : 66-69.

[6]韩勇,郑远强.海南省旅游业对经济影响效果的实证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50-53.

[7]陶金龙,袁勇志,何会涛.苏州市旅游业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4(5) : 99-102.

[8]卢江勇,张玉梅,过建春.海南旅游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 39-42.

[9]魏卫,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以湖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2) : 331-334.

[10]张伟,周秉根.基于灰色理论的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 :117-120.

[11]张伟,刘苏,张文新.安徽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二维度与三指标的探[J].旅游科学,2011 (6) :26-30.

[12]杨荣森.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 :122-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