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49期) 20 第lO~ ̄JJ A’CADEM。IC—FORUM— 学 术 论 坛 NO.10,201 1 (Cumulatively NO.249) 论“十七 年"文学批评中的 “个人主义”话语 寇鹏程 【摘要】“个人”话语曾经是“五四”时期的重要成果。但在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批评中。“个人”话语 被中断了。被看成了小资产阶级的专利而被认为是最肮脏、最丑恶的东西。当时作家为了融入新而不 得不告别个人话语,这是当时作家深层次痛苦之一。“个人”的价值还值得继续启蒙。 【关键词】“个人主义”;“十七年”;文学机制 【作者简介1寇鹏程,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重庆 4Oo70o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0—0176-06 人主义,要青年们“救出自己,务必努力做一个 人”。他说:“欧洲有了十世纪的个人主义。造 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 立独行之士,方才有今日的文明世界。现在有人对 “个人主义”叙述话语是“十七年”时期文学批 评领域一个惯用的否定性概念,它像一根大棒一 样被挥来挥去。很多作家作品都倒在了“个人主 义”的罪名之下。“个人”话语一时间成了一个噤若 寒蝉的严重问题,似乎我们的价值谱系中已经没 有个人的位置了,而回想“五四”时期,争取个人的 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 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 自由与却是我们启蒙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 惊人的巨变与倒转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 一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If(PSI1) 个人的自由、个人的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们 主要的价值选择之一。“易卜生主义”在青年中风 番清理与反思。 一行一时,胡适回忆说,《易卜生主义》这篇文章之所 、“五四"时期“个人"话语的辉煌 以能有最大的兴奋作用和作用.也正因为它 所提倡的个人主义在当时的确是最新鲜又最需要 个人的话语曾经是“五四”时期的重要成 的。 果。一直被当作一种进步的力量。陈独秀1915年 个人是“五四”以来新青年最时髦、最流 行的一个话语。当时许多期刊杂志的发刊宣言主 要就是“自我”、“自我觉醒”的个人主义话语。 在《敬告青年》中要求青年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要保持个人的精神。在 《偶像破坏论》中,陈独秀大声疾呼,一切宗教都是 骗人的偶像,阿弥陀佛是骗人的,耶和华上帝是骗 如1919年6月8日《星期评论发刊词》这样写道: “我说,我是我的我,一切世界,都从心里的思想创 人的。一切宗教家所崇拜的神佛仙鬼都是骗人的 偶像,都应该破坏!这种破坏一切“偶像”的战斗精 神曾给当时的青年极大的惊醒,促使了他们个人 人格的觉醒。胡适当时也大力宣传西方的个 造出来……我要吃,非我不能替我饱。我要着,非 我不能替我暖。我要住。非我不能替我安。我就要 问我,现在的世界是谁的世界?我便直截了当答应 是‘我的世界’。又问现在的国家是谁的国家,我也 【基金项目】教育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项目“建国以来文学作品中党员形象研究”阶段性成果;教育部社科规划 项目“中国小资产阶级的理论谱系与文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中国当代关学趣味范畴的内涵变 迁及其价值范式转换研究”阶段性成果 176 直截了当答应是‘我的国家’。”脚(H ・ 在这里.“我 的我”、“我的世界”、“我的国家”。个人自我中心主 义的世界观在此表露无遗。可以说,个人的自我解 放、个性的发展是“五四”时期与“科学”、“民主”精 神并立的时代思潮,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话语之一, 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子君那旬“我是我自己 息》中好像我们整个组织都有问题,只有那个黄佳 英个人是清醒的,这都是“美化个人”、“夸大个人” 而“歪曲”现实的叙述,因此“这也是一个宣扬个人 主义为思想基础的作品,从集体主义的观点去看, 它的毒性是很明显的。”嗍所以个人主义叙述是当 时的大敌。脱离集体,脱离群众。不走群众路线而 沉溺于“个人奋斗”,这是小资产阶级专有的特点, 是不允许存在的。个人主义成了“十七年”时期一 个动则得咎的主要罪恶,这不禁让人感慨系之。 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是“五四”时期个 人话语的一个标志。个人、个性是“五四”文艺的一 个“关键词”,这就难怪康白情在《新诗的我见》中 归结诗人的任务时认为“只是要发展一个绝对的 不仅建国后的作品纷纷受到个人主义的指 个性罢了”。 二、“十七年"文艺批评中“个人’’的失落 而到了建国后,这种个人话语却被中断了, “个人”变成了一个千夫所指的“过街老鼠”了。任 何个人话语都变成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变 成了新时代的一个主要罪恶。“个人”在当时成了 一个人人谈之色变的小资产阶级的专利,本来就 很脆弱的个人话语在无数次的批判中奄奄一息, 慢慢退出了价值的谱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周扬 说:“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资产阶级 很提倡个人主义”p】(蹦),而我们的主义世界观 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是“战斗的关系”。所以谁 要是被贴上个人主义的标签谁就要倒霉。1957年, 张光年发表《个人主义与癌》《再谈个人主义与癌》 等文章。把个人主义比作“癌细胞”。个人主义成了 万恶之源。可见个人主义的危害是多么严重,“个 人”成了一个禁区,成了人们批判文艺的一个主要 “抓手”。《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每天独步海滨,还 有兴致去欣赏大海,在海滩上捡贝壳,这种所谓 “浪漫情调”被批判为“孤芳自赏”而“不与工农结 合”。表现了浓厚的个人主义思想。自然受到了严 肃的批判。而在回答卢嘉川为什么参加的时 候,竟然说是因为不愿意自己的一生就这么平庸 地毫无意义地白白过去,而不是为了人民,这当然 是严重的个人主义。《青春之歌》一直被批判为宣 扬“个人奋斗”。后来更是被批判“公开与毛的 光辉著作《讲话》大唱反调”,被定为“反动坏书”。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只靠一个匹马单的青年 “英雄战士”闯入组织部来揭示我们的官僚主义, 这是自命清高“脱离集体”,是典型的娜斯嘉式的 个人主义“英雄战斗”,自然也受到了批判。刘绍棠 的《田野落霞》里没有一个崇高的党员形象, 这是用个人主义来看党,是反动的。《本报内部消 责。就算是几十年前写的作品也被“算旧账”加以 个人主义的罪名,比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就被评判为“一个歌颂极端个人主义者的传记。这 个形象就成为一篇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哲学的形象 了”嘲(P2 0】。艾青2O世纪三四十年代写的那些诗都 成了个人主义的产物,他也成了一个崇拜资产阶 级自由民主的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姚文元说,资 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哲学,像一颗毒草一样长在 艾青的灵魂中。个人主义几乎成了社会主义初期 的一个“原罪”了,什么都能和个人主义之罪沾上 边。写“人”容易犯个人主义的错误,那么不写人, 即使写“草木”也一样容易犯个人主义的错误。比 如流沙河的《草木篇》中的白杨树“孤伶伶地立在 平原,高指蓝天”,姚文元为此提出:“这是一种孤 独狂傲的、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就仇恨周围的一 切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象征。作者把他个人内心阴 暗反动的个人主义的感情硬贴到白杨身上,结果 歪曲了白杨的美。”|StFA')而面对西湖的美景。流沙河 说自己“踉踉跄跄地醉倒在西湖边的柳荫下”,这句 诗也被批判为歌颂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放肆 发狂的精神状态”。由此可见,个人主义是多么“深 入人心”,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深入“草木之心” 了。而对个人主义的指责又是多么普遍和随意,个 人主义因而成了“十七年”时期弥散性的“疾病”了。 像“五四”那样描写普通男女个人“悲欢成败” 与“内心要求”。像子君那样说“我是我的”,像郁达 夫那样作所谓个人“自叙传”,像胡适那样鼓吹“健 全的个人主义”。像梁实秋那样提倡“文学的中心 均是个人主义”等,在“集体叙述”的时代是不可能 的了。新时代最需要的人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 人,完全公而忘私消融在集体中的人。如果写一个 战士从自己的热情出发投身战斗,如果单单为了 保卫自己的家园而英勇战斗,如果写一个农民单 单为了自己发家致富而积极生产,这些都还是个 人主义.这种叙述也还是失败的。只有当一个人觉 177 悟到能够为公共利益斗争,能够把国家和全体人 民的利益放在个人的或家庭的利益之上,毫不利 己专门利人,完全融入到集体而不是与集体对立 失为一种更安全的选择。 三、抛弃“个人”话语与融入 “个人”话语竟然成为当时社会的洪水猛兽。 既然“个人”如此罪恶深重。那么建国后的文学叙 的时候,这个人物才说得上是“新人物”。这才符合 新的文艺路线。比如《艳阳夭》中韩百安私藏了一 点粮食,儿子要把粮食交出去,父亲即使跪下给儿 子磕头,儿子仍然毫不动摇地把粮食交出去,这种 毫无“个人”的做法才是正确的。无条件牺牲个人 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当然就是要抛弃个人话语, 融人到一种“”、“集体”、“国家”、“人民”、“阶 而服从集体。个人的作用几乎完全被否定了,个人 级”等宏大叙事之中,否则就会成为新的“罪 人”甚至“敌人”。因为当时整个时代对于艺术的分 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这是那个时代的要求。人们相 信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真正为新事物开辟道 路的先进人物一定是集体主义者,个人主义等于 腐朽的资产阶级,是在时代叙述话语之外的。 个人主义的典型表现就是总不能忘记描写个 人的感情、爱情、人情、人性、个人的趣味等所谓小 资产阶级的情绪。这些被看成是不健康的“低级趣 味”,是一种颓废的腐化堕落,甚至是反动的,所受 到的批判自然也是最多的。比如邓友梅《在悬崖 上》中的“我”渴望所谓有诗意的生活;《我们夫妇 之间》中的李克,他一听到爵士音乐就放松了;《海 河边上》把恋爱描写成为生活里边最主要的东西; 《女工赵梅英》只是为了个人多拿钱才当积极分 子;《洼地上的战役》中班长对于朝鲜姑娘金圣姬 竟然“心里也还是一种模模糊糊的他也说不出来 的感情”,无产阶级战士竟然也还有什么“慌乱甜 蜜的感情”;《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竟然还要“听 美丽的意大利随想曲”,“嗅槐花的香气”;周立波 的《铁门里》竟然感叹青春易逝,说青春毕竟是不 应该不幸福。而且想起这些就“漂浮在感情的海 里,失去了一向的坚强”;《一个离婚案件》竟然把 工作和爱情对立起来,追求丑恶的自私自利 个人主义的爱情等等.这些都被认为是小资产阶 级式的“个人温情主义”。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享乐 主义”。资产阶级的“个人唯心主义”从而受到无情 的批判。所以实际上个人之“情”的咏叹成了一个 禁区,人们不敢写情了。《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 晓冬。即使恋人银环张开双手赶过来准备迎接他 的热烈拥抱.他也只是象征性地摸了摸她的头发; 《人民的战士》中,刘兴告诉小万父亲小万受伤了, 而小万的父亲不敢表示任何悲痛之情;当刘兴打 仗打回家乡,意外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时,他也 一点表情都没有。这种抛弃个人之情的“零度叙 述”虽然无情.必然导致文学的概念化、口号化、公 式化等等,但是,这与被打成资产阶级的“敌人”相 比。顺应这种集体叙述,虽然平庸化一点,但还不 178 析主要还是奠基于一种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的视 角。在当时人们看来:“当今世界上的文艺只有无 产阶级文艺和资产阶级文艺。因此。文艺不塑造无 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就必然要树立资产阶级的理想 人物。二者必居其一。”问 )所以。像“个人主义”这 样的话语既然不属于无产阶级。那么必然属于资 产阶级。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誓不两立的话语 氛围中,“个人”话语必然在劫难逃,成了一个随时 可能爆炸的危险的导火索。谁不抛弃属于资产阶 级的“个人”话语。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里自然 就没有话语权,自然就是被专政的对象。1950年, 丁玲在回答萧也牧的信时写道:“中国的文艺,不 正是抛弃了那个徘徊惆怅于个人情感的小圈子 么?抛弃了一些知识分子的孤独绝望,一些少爷小 姐,奠名其妙的,因恋爱不自由而起的对家庭的不 满与烦闷么?”U](Pag)这表明,丁玲已经抛弃了“五四” 时期的那种个人“自我表现”的吟唱,抛弃了五四 引以为荣的所谓“个性”以及个人的苦闷、彷 徨等个人叙述话语。“抛弃”一词正表明与“五四” 个人叙述传统决裂而完全投身到集体叙述的话语 中来了。这样也就能站稳脚跟而融入到新的文学 之中.也就安全了。 舒芜为了回归而反省自己,在批判自己 的“主观论”时说:“所谓‘个性’,或如我把它 改装以后的所谓‘主观作用的发扬’,在实际工作 当中,无非就是自由散漫,对抗组织,脱离群众,自 高自大,孤芳自赏,这一类恶劣的作风。”嘲(m ’同时 舒芜在《文艺报》发表著名的《致路翎的公开信》, 指出自己曾经坚持的所谓“个人生命力”的“主观” 是“根本错误的,是与文艺路线背道而驰 的”。自己要坚决抛弃,而且诚恳地劝诫路翎在内 的那个“小集团”的其他成员都能够与过去作个 “决绝的告别”。舒芜“表态”抛弃“个人”叙事,检讨 自己过去的十年,“结果只有一无是处而已”,像这 样完全否定掉自己,否定掉“个人”,舒芜也就“过 关”了。也就成功地从“胡风反集团”中脱身出 来,免于牢狱之灾。被新的文艺所接纳。而不 肯否定自己“一无是处”的胡风、路翎等,则难以被 新的文艺路线所接纳。这表明,实际上,新的文艺 义的立场”[51"(P255)。这样。“我”这个字都说不得了。 这时候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链条:个人等于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等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自然 等于反动落后腐朽。落后腐朽自然就应该消灭干 净了。个人、个性、个人主义成了让人望而生畏的 路线与一些从“五四”过来的人所坚持的“个人”启 蒙道路是很不一样的。要么决绝地告别过去的“自 我”融入到新的集体中来。要么被新的所抛 弃。 同义词,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抹煞了它们的意 义。个人话语经过这一系列的“转换”,已经被牢牢 地钉在了罪恶的十字架上,完全失去了生存的空 其实。从“五四”过来的郭沫若早在1928年就 宣布:“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然而最丑恶 的个人主义者,最丑恶的个人主义者的呻吟。依然 还在文艺市场上跋扈。”翻 ’郭老说自己从前是尊 重个性、景仰自由的人。但在最近的一两年之内与 水平线下的悲惨社会略略有所接触。觉得在大多 数人完全失掉了自由、失掉了个性的时代,有少数 的人要来主张个性、主张自由,总不免有几分僭 间。这时候谁如果还不能干净彻底忘却、抛弃“个 人”叙事,还要“感情泛滥”,还要留恋各种个人叙 事.谁就要不可避免地陷入与主流权威话语挑战 的漩涡之中。当年路翎面对批评时百思不得其解, 连巴金这样的作家都发表了《谈<洼地上的“战役” >的反动性》,路翎也发表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 评》的文章,表达自己的困惑。路翎不知道巴金已 经认识到了“个人”在新社会的位置了,巴金说: “个人主义思想会或多或少地阻碍社会前进。损害 集体的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中绝不能容许个人主 妄。因此,郭老毅然决然放弃了个人主义,不再如 “女神”时代那样“赞美我自己”,很早就成功地融 入到了集体叙述的洪流之中。实际上在2O世纪20 年代兴起的“文学”.最主要的一个理念就是 抛弃“个人主义”的话语,蒋光慈在《关于文 义思想存在。”【 铂 ’)这表明巴金已经适应了新环 境,暂时抛弃了“个人”叙事,而路翎还没有认清形 势。还没有从“五四”的个人叙述中转变到“ 学》中明确提出:“文学应当是反个人主义的 文学,它的主人翁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它的 文艺路线”的集体叙述中来,还“固执己见”,这是 痛苦产生的一个源泉。在“五四”的风潮中。徐志摩 倾向应当是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文学 是反个人主义的文学!”【l切 ’当时是为了而抛 弃“个人”。而随着“讲话”确立的“工农兵” 方向与“知识分子改造”话语。“个人”话语已经没 有位置了,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里,为了 “公有”的“集体”就更必须抛弃“个人”了。周扬说, “我们的文艺作品应当以积极培养人民集体主义 思想。克服人们意识中的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任 务”【11】(哪)。所以新时期的文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抛 自我标榜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并为 此而自豪,在建国后的时代叙述中,谁如果在个人 主义问题上“不可教训”,不愿意与“个人”决裂,把 “个人”挂在嘴边,就必然要受到时代的“教训”。 “五四”是充分个人意义上“人的觉醒”的时代。也 是充分个性表达意义上的“文的觉醒”的时代。而 新的集体叙述的法则是对这“两个觉醒”的去觉醒 化,这实在是一个悲哀。 这充分说明,在“”与“公有制””的集体话 语之下,“个人”逐渐由一种“进步”的力量滑 向“落后”、“反动”与“罪恶”的泥潭,被当作毫无价 值的一个概念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关于个人主 义地位的这个“变化”。周扬在批判“丁陈反党集 团”时,对此曾有过很好的回顾,他说:“回想当年, 弃“个人主义”的叙事话语。个人主义似乎成了那 个时代的“人民公敌”,周扬说:“个人主义,在社会 主义社会。是万恶之源。”it2]刘白羽也说:“在社会主 义原则下,什么是最肮脏、最丑恶的东西呢?就是 个人主义。它经常在那儿以卑鄙自私的个人目的 破坏集体。我们应当在我们的报纸刊物上把文学 上的个人主义搞臭,不让它再伪装骗人。”【l3】在这种 个人主义曾经和‘个性’、‘人格’等等的 概念相联系,在我们反对封建压迫、争取自由的斗 争中给予过我们鼓舞的力量。19世纪欧洲文学的 许多杰出作品经常描写个人和社会的冲突。愤世 嫉俗、孤军奋斗和无式的反抗,这在我们的头 形势下.甚至说一个“我”字都可能是资产阶级的 个人主义,“我”这个字本身就是腐蚀灵魂的罪恶。 比如艾青那首名诗《向太阳》中开头一段:“我起 来——像一只困倦的野兽,受过伤的野兽”,姚文 元为此批判道,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艾青的出发点 还是‘我”’.所以“他的立场还是资产阶级个人主 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曾经热烈地欢迎易 卜生,欣赏他那句‘世上最孤立的人就是最有力量 的’名言。我们中间许多人就是经过个人奋斗走上 179 道路,背着个人主义的包袱参加的。”【l2】这 在叠加的宏大叙事中几乎夭折。 现代个人觉醒意义上的“个人”话语.在“五 无疑告诉我们,个人主义在资产阶级过程中, 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但在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 社会主义新社会里。个人主义已经没有什么进步 意义了,只能是和“无主义”,和“不服从党的 四”启蒙时期蓬勃生长,陈独秀“五四”时振振有词 地说:“社会的文明幸福,是个人造成的,也是个人 应该享受的;社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 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志和快乐,是应该尊重的。 执行意志,满足欲望,是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始 领导”,和“脱离群众”等联系在一起而成为历史前 进的绊脚石了,已经不适应时代精神了,已经是一 种“落后”的“包袱”了,我们应该及时抛弃个人主 义了。不抛弃个人主义。就无法通过“社会主义改 终不变的。”【1g】(嘣’陈独秀认为个人的基础地位始终 不变,但是由于中国民族战争、战争以及 建国初一段时间的“阶级斗争为纲”。个人的这种 生长被中断了,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所以虽然 造”,无法真正转变成为一个主义者,相反只 会堕落成为资产阶级分子。但是我们有的作家偏 偏还不能那么快、那么彻底地“否定”掉那个“个 人”,在精神灵魂里还觉得“个人”在社会主义社会 也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不愿意立即完全否定 掉“个人”,这成为他们与时代之间痛苦摩擦的深 层原因之一。 胡风总是说“五四”文学传统被“否定”了.当 然他不敢说毛否定了“五四”文学传统.而是 说中宣部周扬等人执行的文艺路线“实质上是否 定了五四传统和鲁迅,是用庸俗机械论代替了对 于现实主义及其发展情况的理解”【 5】( )。胡风的话 当然是深刻的,但在当时指出这一点却是一个悲 剧。“十七年”时期人们言说“五四”的意义主要是 就它的社会性质而言的,也就是毛所指 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而言的,而它的那些个人 话语、情感话语、批判话语等都因为主要参加者是 “小资产阶级”而被否定了。林默涵曾经在《胡风的 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说:“五四新文艺的主 潮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一点上虽然是 的,虽然是受无产阶级领导的,但并不是因此而没 有缺点,没有严重的缺点。例如,这个新文艺的队 伍。主要是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构成的,他们倾 向。同情工农大众,但同时又具有脱离工农群 众的严重缺点。”【 q所以。“五四”文艺实际上被定性 为“小资产阶级文艺”,因为“脱离工农大众”而存 在“严重缺点”,受到了批判。在“十七年”时期不绝 如缕的各种文艺批判中。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总是 首当其冲.个人主义成了小资产阶级的“本质”。史 笃在《略论小资产阶级文艺》中说:“小资产阶级的 一切特质,尽管有说不尽的千变万化的种种表现, 但是归根结蒂。还是那资产阶级的本质:个人主 义。”07] ̄P5)可见,在建国后那段时间里,“个人”话语 真成了万恶之首了。在一次次简单化的“个人”与 “集体”对立的批判中,“五四”累积起来的那一点 “个人”话语也一次次地耗散,最终几乎消耗殆尽, 180 “五四”过去快一个世纪了。但是现代意义上的个 人话语还是发展不够充分的。在“个人”话语上.与 “五四”文学传统开掘的深度、广度相比.建国后完 全抛弃个人话语的文艺叙事机制实际上是某种程 度的倒退,让经过“五四”洗礼已经觉醒的一代作 家。再倒退回到一种相对落后的统一的“集体”、 “阶级”、“国家”、“人民”等空洞宏大叙述中。这自 然是很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不断被批判,仍 然还有继起者不断往火坑里跳,还要谈什么“文学 是人学”、“人情、人性”的原因。而为了免于被批 判。当时一些从“五四”过来的作家纷纷否定自己 的“五四”作品,如曹禺说自己贸然以所谓“正义 感”当作自己思想的支柱,“是非常幼稚、非常荒 谬”的。茅盾说自己“五四”作品过分强调了悲观怀 疑、颓废的倾向,冯至说自己只表达了小资产阶级 知识青年的一些“稀薄的、廉价的哀愁”等等,作家 们纷纷用这些来表示自己与“五四”的“个人”话语 告别、与过去断裂而融人新的文学,不知多少 是真心。多少是无奈。让文艺这个最具个体创造性 的事业“告别”个人话语,这对于作家们来说无疑 是最大的深层次的痛苦.这必然导致他们的创作 灵感在一定程度上的干涸。个人话语成为“禁区” 是“十七年”文艺成就相对降低的原因之一,是“十 七年”文艺的悲剧之一,也是社会进步的阻碍之一。 个人的绝对化确实可能导致社会的崩溃等一 系列问题,但是把个人与集体完全对立起来,把个 人与某个特定“敌对”的阶级如小资产阶级联系起 来。认为“个人”是小资产阶级的专利而必欲清除 之。把个人的危害作用夸大化、扩大化,把个人当作 洪水猛兽,抹杀个人在任何社会存在的价值与合理 性,甚至“妖魔化”个人,完全没有个人存在的空间, 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没有了“个人”。我们还剩什 么呢?每个人,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终点。而 值得欣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拾个人话语。 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辞提出。“绝对必须 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 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㈣(啪伽).肯定了 个人话语的合法性。个人、人道主义的讨论又重新 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个人、个性又开始重新回到文 学的价值谱系之中了。这让我们又接续上了“五 四”文学的个人传统,是继续“启蒙”的。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直到现在,充分意义上的 个人话语对于我们来说仍然还是一个未竟的事 业,个人的无限性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掘。 我们曾经把个人话语“当做敌人加以防备”。而且 以“彻底搞臭它”而后快,经过长时间的中断和停 止,再加以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直到现 在,我们对个人价值的真正尊重实际上还显得很 不够,在某些方面,个人话语的自由空气甚至还很 稀薄。在个人话语的深度、广度探索上,我们还要 继续“补课”。而现代社会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就是 平民个人的崛起。个人话语的程度是现代性程度 的标志之一。是一种进步的力量。在当前中国来势 汹汹的现代化进程中。物欲、浮躁与的束缚等 都使得个人湮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所以现在我 们探讨个人话语并不过时,相反意义重大。当然, 我们重提个人话语并不是提倡什么“拔一毛利天 下而不为”的绝对个人主义。个人话语和绝对的个 人主义是另外一回事。 【参考文献】 [1胡适文集:第5册【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 断知三联书店。1978. 【3】周扬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姚文元.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和创作倾向【A】.洪子诚.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949 ̄1976[C].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7. 【5】姚文元.文艺思想论争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 【6】辽宁大学中文系.修正主义文艺路线代表性论点批判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7】洪子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949-1976【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作家出版社编辑部.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论文汇集:二【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 【9】邦沫若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0】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文学理论案二【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1】周扬.周扬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12】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N】.人民日报,1958— 02-28. 【13】刘白羽.谈文学上的个人创造与个人主义:在文学讲习 所会议上的发言[J】.文艺学习,1957,(10). 【14】巴金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5】胡风.三十万言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6】林默涵.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A】.胡风文艺思 想批判论文汇集:第2集【q.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 【17】文艺新辑社.论小资产阶级文艺【M】.北京:文艺新辑社, 1948. 【18】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9】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藏庚埴】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