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作者:李爱秀
来源:《中学文科·教研版》2008年第06期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出现,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研究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德育教育机制,开拓德育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的地位不高
具体表现为:一是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德育经费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吸引力。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它不仅传授一定的道德政治知识,更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但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只为考试死记一些条文而思想上却无所触动。与此同时,社会上功利主义的高扬造成道德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削减了德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二)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上,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三)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中小学德育面临社会价值多元化与学校德育一元化的冲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德育内容滞后的矛盾,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与德育方法相对呆板的反差。对此,学校德育理应做出回应。然而,由于中小学德育教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建立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四)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
新时期德育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目前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排等级,这便是一年德育的结果。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有的教师就考虑得很少,甚至不考虑。学校德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流行,使学生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他们为追求表扬或增加“品德分”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容易导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养成。
二、创新德育教育机制,开拓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思路
(一)提高认识,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丰富、最根本的育人工程,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应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认识提高,注重制度、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转向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德育常规制度,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 (二)以人为本, 树立现代德育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体现在德育工作中就是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因为对人类讲,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争取自身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更高的目标。从实现人的价值看,德育的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改善人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引导和提升。因此,德育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换句话讲,就是要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德育教育以人为本,应改变过去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教育,使德育教育成为开放式、发展性、主体化的教育,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权利,把学生真正当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获得思想道德上的成熟。 (三)转变方式,增强德育效果
德育既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这种社会要求转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因为任何教育只有转化成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这种自我教育的潜力愈是得到发掘,就愈能使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和谐统一。因此,德育工作就应改变说教式的教育,变单向式为互动式的理性教育,以增强教育的效果。以单向说教为主的德育,主体不是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并且得不到巩固。互动式的教育可以改变过去德育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家长、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将理性教育和行为训练相结合,把理想化的信念与自动化的习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我内化的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学生易于接受,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使他们在体验中获得了教育。 (四)全员参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素质的形成
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一个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掌握知识、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看重的是智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看重的是情商。素质教育的内涵,借用世界一位大哲学家的话,即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品质、道德人格要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德育工作就要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变部分人的德育为全员的德育。全员德育,提了很多年,但在很多学校还停留在观念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创新式的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年级组长、团队和教导处的事,而且是学校各个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工作。应该把学科教学作为落实全员德育的主渠道,明确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和思想素质的发展。 (五)提高品味,创设人文德育环境
人文教育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它是将来时而不是现在时,它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人文教育具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道德素养的教育作用。美国的一项权威调查报告指出:人文教育告诉我们,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科学承认世界,人文关怀世界,只有既承认世界又关怀世界,才能同世界和谐,同世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谐也就是同他人、同集体、同社会、同自然界和谐。另一个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人文教育还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接受知识需要理性,创新的灵感依赖于悟性,科学创新不是前人知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演绎,而是感悟式的灵犀一点通,人文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感情能力和形象思维。21世纪的人文教育,范畴越来越广泛,内涵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突出,被称作高素质人才躯体的脊梁,生命的微量元素。通过人文教育,可以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基因,达到培根所说的那种境界:历史使人聪慧,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学、逻辑学使人善辩。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人文教育,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刺激,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与追求,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的德育工作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尝试中,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教育功效。如有的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如《诗经》、《论语》等等,充分地吮吸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让学生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道德素养。有的学校开设名曲欣赏专栏,让学生在对音乐美的追求中净化心灵。 (六)尊重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个性是人的生理心理状况的总和。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造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我们有些教师往往把全面发展误解为全科发展,要求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精,事事都成,这样做有可能会一事无成。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爱好、追求、特点、兴趣,塑造不同模具,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创新式的德育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德育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