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 历史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 “以和众声”维妙维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它的音域扩展到14个音。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丝。其中的六管葫芦丝,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已有人试验改革,或两根主旋律管加4根副管、或两根同调管加高音、低音旋律管,其目的都在于扩大音域并能演奏和弦。这些改革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在国内外也颇受瞩目,云南的恩德 全 老师就是在让葫芦丝走出云南走向世界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演奏家。现在很多人在演奏上将葫芦丝与民乐、西洋、电声等结合,呈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亲切婉转,温馨醉人的全新感受。 散文
富有感情的胡芦丝并不复杂的简单造型,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无穷智慧,带着傣家人民的无限深情,随歌舞如影随行,从远古直到今天。在柔曼的嘎秧舞、激情的泼水节中,流动成一股生命的脉膊铸造永恒。它是一种品牌,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它是傣乡最有诗意的语言和通行证,唯一的魂,它是水性的,傣家少女的身姿浸孕而成的,泼水节里的水珠泼洒而成的,德宏的秀丽山水孕育而成的。来到德宏,胡芦丝流淌出的美妙旋律是对你深深的问候,缠绵而又多情,伴你到达心中的梦景。在外乡时,听到胡芦丝响起,心儿就会情不自襟涌动起对故乡长长的牵挂和赤热情怀。
转 歌词《月光下的凤尾竹》
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楼里的好姑娘, 光彩夺目像夜明珠。 魁 听啊,多少深情的葫芦笙,对你倾诉着心中的爱慕。 i 金孔雀般的好姑娘,为什么不打开你的窗户?
k 月光下的凤尾竹,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楼里的好姑娘, · 歌声甜润像果子露。 痴情的小伙子, 野藤莫缠槟榔树。
m 姑娘啊,她的心已经属于人,金孔雀要配金马鹿。月光下面的凤尾竹, 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楼里的好姑娘,为谁敞门又开窗户? 是农科站的小崖鹏,摘走这颗夜明珠。
金孔雀跟着金马鹿,一起走向结婚登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