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充要条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教学内容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最为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课标”中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对典型数学命题的梳理,理解充分条件的意义,理解判定定理与充分条件的关系;理解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性质定理与必要条件的关系;理解充要条件的意义,理解数学定义与充要条件的关系.并从集合角度对概念加以剖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2.知识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概念性知识,教学重点是对概念的理解。是高中人教B版《数学》选修2-1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第三节的内容。首先,教材中先对命题“若p则q”的真假进行讨论:“若p则q”为真命题,等价于“由p推出q”。之后,给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并在具体应用中始终强调命题“若p则q”为真与“pq”与“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四种表达形式的一致性。这样安排,体现知识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另外,对这一概念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又可以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3.素养体现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这部分知识调整到了预备知识这一主题中,内容包括:集合、常用逻辑用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足见这部分知识对整个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首先,要体现逻辑推理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研究问题严谨性与精准性的能力。其次,由具体实例抽象生成数学概念,体现数学抽象在概念教学中的

1

作用。再次,通过集合思想直观呈现概念的几何含义,培养学生直观想象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设置

1.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能正确描述“条件”和“结论”,会判断其真假; 2.能够理解“若p则q”为真与“pq”与“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四种表达形式的一致性;

3.会用集合思想直观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理解“以小见大,大而必要”的含义;

4.能够充分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之间的区别; 5.将“直观想象”、“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三.学生学情分析

笔者所带班级学生是文科学生,大部分同学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同时教学设备也比较先进,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多媒体辅助,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之下完成的。但也会存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命题及其真假的判断,所以,教学中,可以列举严谨但不失生活常识的命题作为引例,之后再抽象生成精准概念,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理解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不利因素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也是理解“充要条件”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对于“充分条件”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对于“必要条件”的理解相对困难一些。所以,教学中,采用通俗易懂的命题先把概念鉴定清楚,然后再进行抽象概括。这样设计便于突破难点。

2

3.应对策略

鉴于此,教学中用一个较为易懂的命题“如果我生活在内蒙古,那么我生活在中国”为例引入课题,并通过集合思想让学生直观理解过程,进而用具体命题先得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两个概念,并始终强调“一箭双雕”,“以小见大,大而必要”的功能。即在“pq”这一过程中,能生成两个概念:“p是q的充分条件”和“q是p的充分条件”,即所谓的“一箭双雕”,从集合观点来看,不难理解的是“小范围能够推出大范围”,“想在小范围就必须具备在大范围”,即所谓的“以小见大,大而必要”。这样反复强化,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

4.教学难点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充要条件的判断,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双向判断”的过程,再结合集合的韦恩图表示,直观、形象的理解“充要条件”中条件与结论的等价性,进而理解数学概念与充要条件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主要遵循以下思路:

1.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从教学内容来看,是通过对典型命题分析,抽象出新的数学概念。所以,教师更多应站在一个引路人的角度,让学生发现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依赖关系,进而逐步形成概念。

2.实例引入,启发诱导,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教师通过命题引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问题,分别从命题的真假,条件与结论的推出关系,集合思想的直观解释三个方面入手,既重视理性分析,又强化感性认识。在具体命题中得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从而提升学生对一个具体的数学命题的

3

理解能力,为进一步抽象归纳一般概念打下基础。

3.注重创新,亲切幽默,让学生轻松参与课堂

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环节:问题引入,概念生成,应用提升,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以问题为主线,将命题的真假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联系起来,理解其实质的统一性。当然,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不能没有新意和幽默感,所以,设置了“中国地图和内蒙古地图”的直观感知过程,归纳了“一箭双雕”,“以小见大,大而必要”的记忆规则,最后,用“诗歌”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

五.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在数学和日常语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称p为命题的条件,称q为命题的结论。

下面,为了更加准确地理解命题,我给同学们举一个严谨但不失生活常识的例子: 引例:如果我生活在内蒙古,那么我生活在中国.

问题设置:(1)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这个命题的真假?(3)请同学们再举几个命题,并说明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给出学生比较熟悉的命题实例,让学生熟悉命题的构成,并且会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命题的真假,由此得到命题“如果p则q”为真的等价说法“pq”。

通过地图展示,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视为集合,从集合观点让学生直观体会

4

命题中“条件”与“结论”的包含关系。之后,在具体问题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问题(3)的设计意图是想从中获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达到指导下面的教学流程。

2.概念生成

抽象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流程如下:

“如果p则q”是真命题

pq

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由于之前已有实例作为铺垫,所以采用提问学生的方式进行。 【板书概念】“如果p则q”为真命题,等价于“pq”,并称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

【板书注释】概念可理解为“一箭双雕,以小见大,大而必要。”

题组一:判断下面说法的真假,并用三种不同的等价说法描述这一逻辑关系。

(1)如果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3)梯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充分条件;

5

(4)ab=0是a=0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题组一的四个小题分别从四个角度给出,这样设计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题组二: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p: a>b, q: a+c>b+c.

(2)q: a+c>b+c, p: a>b.

【设计意图】两个命题其实是互逆命题,由之前知识做铺垫,引导学生说出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从而简称为“充要条件”,同理可得“q是p充要条件”。

【板书概念】如果“pq”,且“qp”,则称p与q互为充要条件.

【板书注释】概念可理解为“双向判断,实为等价。”

3.应用提升

例 下列命题中,哪些p是q的充要条件.

(1)p:AB, q:ABA

(2)p:x0,y0, q:xy0

(3)p: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q: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6

(4)p:sin1, q:90

【设计意图】通过对4个命题的双向判断,反馈学生对充要条件的理解,并理解充要条件与数学定义的关系。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以从集合角度予以解释4个命题。

4.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教学重点是要将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而不是抛出定义,然后大量习题训练。所以,笔者先采用通过具体命题引出概念,再让学生举例熟悉概念,然后抽象归纳出精准概念的教学流程。然后再从集合角度直观给出三种关系的图形解释。所以,课堂小结时,为了精准归纳有富有“诗意”,给出以下四句话:

对命题研究真假 看箭头一箭双雕

用集合以小见大

论充要实为等价

5.布置作业

作业:1.课本22页B练习 1题、2题;

《充要条件》教学点评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研室 杨鲜枝 (正高级、特级教师)

7

本节课属于概念课,所以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概念的理解之上,教学难点是对具体问题的准确判定。

张生老师的这节课的实例引入生动有趣,课堂节奏把控得当,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妙语连珠、生动幽默。这样的设计能够抓紧学生的思维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概念课的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概念的生成和理解,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内容理解深刻、透彻,教学思路清晰、自然,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有以下5个亮点.

1、课题引入生动有趣

课堂开始就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概括,可谓开门见上,主题鲜明,符合数学课的味道。以“如果我生活在内蒙古,那么我生活在中国”为例引入,并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集合直观的角度逐步分析,通过具体问题生成概念,设计新颖。

2、概念形成自然流畅

本节课虽然在第12分钟才正式得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但事实上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学生早已理解概念。所以,概念形成不会显得突兀,反倒通过课堂学生表现来看,这样的设计更为合理有效。另外,张生老师对概念的归纳解释也是一个亮点:“一箭双雕”、“以小见大,大而必要”,这样的归纳很是吸引学生眼球。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3、数学活动充实有序

8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举手,教师提问交流,氛围自然,其乐融融。看似一节公开课,更像一节常态课。通过题组训练,强化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同时为下一节充要条件做好铺垫,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大局观”.

4、设计创新,情切幽默

本节课中有多处设计可谓新意满满:开始的地图解释引例,既体现直观想象,又体现集合思想;对概念的高度概括,既有助于学生形象化的理解概念,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可谓寓教于乐;小节中的“四句话”概括,紧扣主题,妙不可言!同时,张生老师教态和蔼幽默,和学生是在用心互动,师生关系如此融洽,值得学习推广.

5、关注核心素养养

本节课,在概念生成过程中,张生老师注重对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数学素养的落实,重视具体与一般的转化思想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一点不足:板书设计稍有逊色。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