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统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茶馆室内设计中传统建筑设计方法、东西方文化差异中传统建筑形式影响…

传统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茶馆室内设计中传统建筑设计方法、东西方文化差异中传统建筑形式影响…

来源:华佗小知识


传统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茶馆室内设计中传统建筑设计方法 2、东西方文化差异中传统建筑形式影响 3、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发展

4、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 5、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发扬 全文总字数:17516 字

篇一:茶馆室内设计中传统建筑设计方法

茶馆室内设计中传统建筑设计方法

摘要:老舍茶馆设计能够从以前的装饰设计元素中学习到很多优异的设计方法,使茶馆室内设计不但具备较强的现代感,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我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所蕴含的价值与精神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而在茶馆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以茶馆设计入手来分析我国传统建筑设计方法这对于完善建筑现代室内设计意义重大。

关键词:老舍茶馆;室内设计;传统建筑设计

在我国民族的文化遗产体系中,传统建筑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其以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特殊的民族特征被现代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建筑外观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与室内构造技术等等都广受审美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影响。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其

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就是传统建筑装饰设计,将这一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理念中,既能够创设出充满文化韵味的居住空间,也可以大力继承和宣扬我国传统文化,可谓是一举双得。

1分析老舍茶馆空间设计理念 1.1茶馆设计所蕴含的文化功能

在我国茶文化中,茶馆作为一项重要载体,其在设计茶馆中,茶文化是无法缺少的一项元素,茶文化与设计有着密切关系。茶馆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传承、发展、创新茶文化中。自古至今,我国茶馆建筑与装饰思维设计都与以前有着很大的转变。在茶馆刚刚诞生时,并没有太多针对性的设计,古代时期的人们以地为席,几排炉沏香茗,共同品茗,一起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可以说,在我国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上,我国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正是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下,促进着传承茶馆设计与发挥建筑上的特殊技艺,从单一的饮茶文化交流活动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1.2茶馆中的休闲作用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于是人们开始越发注重休闲品质与休闲内容。品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休闲方式,在品茶中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惬意的享受生活,越来越多的公众喜欢到茶馆来放松自我。自茶器诞生以来,品茶始终注重茶、器、水、心境与环境等条件的统一。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着品茶者的心境,在具

有浓厚的传统意蕴的环境中,在品茶中茶客可以舒缓紧张的、害怕的心绪,从而使自身有着更加轻松的、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另外,人们喜欢到茶馆里饮茶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热情好客的国家,“以茶会友”是人们传递情感的有效途径,在休闲时与几个老友相约来到茶馆品茗好茶,这是在老舍文学作品经常会阅读到的片段。

2设计茶馆分区功能

茶馆主要机构包括茶厅、前台区、茶馆等等区域,同时还有庭院环境。想要对茶馆室内各大区域有效划分,就要对每个区域空间与功能有效划分,进而确定出设计要点,针对性地利用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2.1合理有效划分前台区

在划分前台中,通常都会将这空间在茶馆进门处划分,若是将前台设置在区域内,必然对有关人员的服务效率与质量有所影响。一般状况下,顾客进入到茶馆后先看见的就是前台区,前台区的建筑风格也代表着茶馆整体建筑风格。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前台设计形式与整体茶馆设计风格相符。在设计前台过程中,在设计中的重点就是“背景墙”,也是彰显茶馆文化的一种特殊的空间。背景墙的设置是为了将空旷的前台背景墙进行弥补,并起到环境装饰的积极作用。用在装饰背景墙的材料有很多种,如:布料、玻璃、木质等等。对于前台背景墙来讲,无论利用哪一种类型的材料都是要充分考虑到前台造型的

整体美观,并要考虑到对整个空间带来的影响。可使用中式屏风背景墙,其上写有简介茶馆文化功能的文字,也能够使用矿棉吸声板,将其在细木板上粘置,这样就能够达到降低室内噪声的效果。在装饰背景墙过程中,可精心设计图案,也可以悬挂上一些民俗挂件。

2.2茶厅精心布置,保证集安静与舒适性于一体

可使用镂空的雕花窗格以及屏风等界面隔出一些的空间。要精心布置,确保舒适性、精致性。对于使用包厢区的人们来讲,他们通常都是商业人士,在设计这个空间,应结合商业人士的特征,应整体风格尽量设计得成熟、大气一些。另外,在茶厅布置中,还需要考虑到茶馆整体设计风格,应保证与茶馆整体设计风格相符,不能看起来有些异类,这样会影响顾客对茶馆设计的期待度,也会影响着他们饮茶的心情。

2.3庭院复合式空间设置应注重私密性,尽量还原于自然 在设置庭院中,应考虑其私密性,屏蔽俗世的尘土,将顾客带入到静谧和自然的环境里。其实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人来茶馆并不是为了喝上一口热茶,而是被茶馆环境深深吸引。所以,在设计茶馆庭院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园林艺术,这有利于形成茶馆浓厚的艺术气氛。可在庭院中,种上一些绿色、摆放一些花卉盆景,尽量将庭院装饰的大自然中情景相类似,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来到茶馆不但可以饮上一杯沁入心脾的热茶,而

且还能欣赏到大自然中的风景,这样的茶馆设计风格想不吸引顾客都很困难。

3分析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3.1设计低碳型建筑的理念

我国以前的建筑设计理念就是以环境保护理念与地域问题为主,有效结合二者才是我国以前建筑设计理念。在设计低碳型建筑过程中,以前的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地理因素中的地势、地貌多加考虑,在设计建筑中,以前的中式建筑在调整其通风与朝向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使建筑居住更为舒服、惬意,并且在夏季来临后建筑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令室内温度可以结合气候变化情况在冬天时自动升温,夏季时自动降温。

3.2情景交融的设计理念

情景交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很多建筑设计的细节上。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充分融合建筑与人的情感,在平常生活过程中,有着传统建筑气息的园林小径,其中很多园林小径的设计都是传承于以前的建筑设计理念,其设计思想中具有强烈的人文性。以前建筑设计思想还包括情景驾驭、视野开拓等理念,以前建筑给人们一种安稳平和的体验,特别适合广大人们日常的居住与生活。

3.3弹性空间设计理念

弹性设计理念在各种条件下也在不断变更。弹性设计的格局突破了以前建筑设计中的不足,有其自身的特色性,在弹性设计过程中,经常是围绕多变思维而进行的一种新型设计方法,以弹性设计理念为主的设计达到了当前广大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多样化要求,在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下,弹性设计理念也处于不断加深中,这一设计理念中不但包括了建筑物居住人们对建筑外部结构的要求,也要求着内部结构,同时还有对设计建筑功能的需求,这些要素都可称之为弹性设计理念。

4分析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的方法

我国建筑从产生发展到今,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其在建筑发展历史长河中有着丰富的、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以多元性呈现到人们的视野中,尤其是传统建筑这一文化资源。我国建筑设计理念与方式中有很多精髓之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4.1注重表达装饰元素的内涵

传统装饰元素是一项典型性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过程中应用传统装饰元素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在具体应用中提取与再设计过程中,就是要更大程度上传递出精神内涵,注重把握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元素。结合我国现代室内设计实际情况来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居住需求,但整体上还是缺少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应积极学习传统建筑设计的优势,来设计出既具有传统设计理念又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这样才能使我国建筑设计受到更多人们的认可与追捧。

4.2注重对称美

在我国以前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十分注重均衡美、对称美,对称的建筑结构,运用色彩以朴素色、庄重色,建筑主要使用木材材料、石材材料,虽然整体上看起来很庄重,也很大气,但是风格单一,很难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就要对此进行改进。在改善以前设计不足的前提下,其实传统建筑装饰中有很多之处还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在确保现代设计时尚感的基础上,培育起人们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的意识。与以前建筑装饰设计对比而言,在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其设计者需要保持着开放、共享、包容的心态,积极保留以前建筑设计中优势之处,在完善现有设计不足之处基础上,积极创新。但需要明确的是,现代室内设计借鉴以前建筑装饰特点之处,并不代表着这是一种落后思想,在居住楼中适当的摆放古代茶几和官帽椅家具,不但给整体上带来一种庄重感,而且还能起到室内空间有效分割的作用,并且也体现了我国古代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融合之美,为居住者带来一种别样的居住体验。

4.3天人合一的设计方式

在我国思想历史上,所谓的“天行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合一,换句话来讲,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知道,人要居住在建筑实体砌合的空间内,但其实这个小空间不过是“天地”之物。因此,人就应该积极的、主动的融合与建筑物融合,与大自然融合。当前我国提出了“低碳建筑”战略,希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做到低排放、

低污染,最大程度上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其实低碳经济设计理念与我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设计理念大同小异。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地势因素、地形因素等,在设计中还要考虑采光、通风、朝向等,使建筑物在夏天时能够避免阳光的直晒,而冬天屋子内能够射入更多的阳光,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并且我国传统建筑设计领域中既与建筑物自身因素有关,也关系到附近的生态环境。在老舍《茶馆》小说中提及到我国古代有利用树木避暑遮光的方法。这一古代设计方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依然可以充分利用。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设计理念,从整体上而言,这些设计都具有很显著的特征,结合时代发展特性而言,将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建筑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因此,从研究老舍茶馆室内设计理念与方法入手探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优势与方法以弥补我国现代设计中不足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周鸣浩.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观念中“环境”概念的兴起[J].建筑师,2014,(03):51-63.

[2]诸葛净.寻找中国的建筑传统1953—2003年中国建筑史学史纲要[J].时代建筑,2014,(01):166-169.

[3]张振华,关菲凡.中国传统土作初探[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10-14.

本文字数:4753

篇二:东西方文化差异中传统建筑形式影响

东西方文化差异中传统建筑形式影响

引言:

人类的建筑活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的,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地域的差异导致了历史文化的不同,人们对美的感受,对建筑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古往今来,不同地域的建筑为我们带来了缤纷的视觉享受。西方历史上,建筑的发展受到强烈的理性因素的左右,从古罗马时代以严谨比例而著称的柱式,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论》,然后一脉相承地发展到了现代西方建筑,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建筑文化体系。影响西方建筑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神学,主要体现在教堂上,人们认为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人们对神充满着敬畏,从帕提农神庙到万神庙,从巴西利卡到希腊十字,西方的建筑师对于教堂平面、立面和空间感受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相应的情况是,

数千年来的中国建筑,虽然也有儒家的实用理性的思想蕴含其中,但建筑的基本思考却被束缚在传统框架中,如依靠风水这种超自然力来决定建筑的选址。

1单体建筑的差异 1.1建筑材料

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砖木为主要材料,而西方主要以石材为主。二者对于材料的选择除了地理位置之外,还受到了文化理念的影响。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一和人”的理念,这个理念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认为人应该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物我一体,选择木材这个材料,正是看到了木材的亲和性。另一方面,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重视的建筑不是寺庙,而是皇帝居住的宫殿,木质建筑便于横向发展而有利于采光的特点刚好满足居住建筑宽敞明亮的需求,而且建筑速度快,可以快速建造大规模的宫殿。而西方重神性,一方面,石质建筑容易向高度发展,直指天空,有利于塑造高耸且不采光的空间,刚好满足宗教需要的神秘性;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金字塔、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万神庙等西方的大型建筑建造时间长,石材又便于保存,满足建筑建造时间长、追求永恒的特点。

1.2建筑形式

另一方面,从建筑形式上来看,东西方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东方人祭祀先祖,希望先祖可以庇佑自己和后人。所以东方的祭祀建筑——祠堂,其建筑形式更接近于普通的居所。而西方人则是崇拜神,追求不朽,这点在教堂建筑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1]。其次,由于建筑材料的差异,东方建筑的木构架建筑更易于横向发展,而西方的石材容易向高处发展。所以东方的建筑等级越高,开间就越多,以此体现建筑的地位。如北京太和殿,它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的建筑。西方的建筑越是重要,就越高大。古罗马的万神庙,它面阔33m,正面8根柱子,高14.18m,穹顶直径达43.3m,顶端高度也是43.3m,整体高大雄壮,色彩艳丽。再如之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外表的向上动态很强,轻盈的垂直线条统领着全身,越往上划分越细,装饰越多,越轻盈。西方人企图通过高耸入云的建筑与神进行对话。

1.3建筑装饰

西方建筑的起源是古希腊,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主要依靠柱式和山墙体现。柱子上细下粗、上轻下重,下面质朴而上面华丽,这使它们表现出向上生长的姿态。柱式体现了西方的严谨性和逻辑,每一种构件的形式完整,垂直构件作垂直线角或凹槽,而水平构件作水平线脚,柱头是垂直构件和水平构件的交接点。柱式上的装饰很有节制,精美而不冗杂,并且随着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大小性质不同,柱式都要

作相应的调整。建筑的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2]。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东方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2群体布局的差异 2.1建筑群布局

东西方建筑的空间布局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观念的影响。在东方,大约六千年前,广大地区都已经进入了氏族社会,仰韶文化的母系氏族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血缘关系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纽带,居于首要地位,礼制宗法制度也都来源于血缘关系,并且维护着它[4]。而礼制宗法制度又影响着建筑布局,所以东方的建筑多

以家庭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建筑空间,也就是四合院。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周时期的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又如北京故宫,由重重院落组成的庞大的建筑群,各个院落、各个建筑又都表现出了等级制度,体现了东方建筑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与东方建筑的建筑群不同,西方建筑往往重于表现单体建筑的高大辉煌,表达建筑的个性,这与西方自古以来的英雄崇拜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希望可以突出个体的表现。虽然西方也有建筑群,如图拉真广场,广场的形式参照了东方建筑的特点,不仅中轴对称,而且作了几进布局,空间纵横、大小、开合、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筑交替。但与故宫不同的是,这一系列的交替只是为了酝酿艺术高潮的到来。建筑群的最后是一个围廊式的庙宇,这是崇奉图拉真本人的庙宇,规模很大,非常豪华,是整个广场的艺术高潮所在。所以图拉真广场的本质还是,与东方的礼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2.2园林布局

在影响东方建筑发展的诸多理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最基本的。“天”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无法预测的宇宙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世界的主宰。春秋以后,对这种主宰的敬畏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并出现了“天命”“天意”等一系列的观念。西周以后,人们强调人与天的关系不可分割,于是出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其次,是“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在东方的文明中,

受到道教的影响,自然包含了人类本身与周围环境,在这种观念中,人与自然中的其他东西的地位是相同的,没有高低之分,这为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思维基础。所以,东方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通过巧妙的布景、独具匠心的空间安排[5],并借助于文学、雕塑、绘画等艺术手段,把自然景物和人文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园林超越了单纯的使用居住功能,具有深厚的抒情性。苏州拙政园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自然山水融入园林建筑设计中。而西方受到教的影响,虽然将人与自然都看成被上帝创造之物,但是却认为自己被赋予了上帝的形象,因而享有管理、控制自然的。所以在西方文明中,自然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出现在矛盾关系中。同为人工创造,西方园林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人工管理的痕迹。如凡尔赛宫,充分体现了“秩序是美的”的观念,所有的植物都被修建成规整的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并且整个花园有着明确的中轴线,就园中的建筑而言,并没有像东方的园林建筑那样,企图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而是脱离建筑存在,表达自身的雄伟壮丽。

3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东方注重血缘关系,西方重视个体价值。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东方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西方则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要改变自然。在信仰则分为祖先祭祀和崇拜神两种模式。这些差异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东方以庞大建筑群落为主,和西方以高大的单体建筑为主两种建筑形式。表现在建筑材料上,东方的土木结构在废弃后便于回归自然,西方的石材则体现出他们崇拜天神、追求永恒的观念。

参考文献:

[1]于东,吴娜.从建筑材料角度看东西方传统建筑之差异[J].四川建筑,2008,(6):22-23+25.

[2]郭仕群.浅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12):3-4.

[3]刘国忠.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影响之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167.

[4]任伟,张贺君.从东西方历史建筑的差异看东西方文明[J].中原文物,2012,(4):88-93.

[5]谢雄敦.从东西方地域差异看中外建筑风格[J].江苏建材,2013,(4):55-56+60.

本文字数:4125

篇三: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发展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发展

摘要:伴随着19世纪欧洲工业的兴起,在“新建筑运动”中工业化思想为基础而产生的“现代建筑”引起的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当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传统建筑已经很难满足或者根本无法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就比如工业的发展需要大跨度、坚固和耐火大工厂,传统木结构建筑已经为力了。这并不是说传统建筑已经失去了价值,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还是会有传统的古建筑出现。

关键词:传统建筑;发展分析;仿古浪潮

20世纪初期,西方的现在建筑还处于萌芽的时期,建筑风格受困于当地的历史风格,由传道士、建筑师将但是盛行的折衷主义和各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样式传到了我国。这些文化导致了我国现代建筑丰富多彩的状况,也影响着现在建筑。这个时期,我国第一批从外学成回国的第一代建筑设计师,带回了一些先进的建筑技术,也打破了当时建筑行业被外人垄断的局面。中国的现代建筑是从外国学习过来的,这和中国传统建筑没有什么联系,两者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代建筑有着很强的实用性,而实用性又有很强的通用性,这用于我国没有什么问题。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大体上有三个不同点:1.中国传统

建筑单一的梁架式结构,以“间”的形式排开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活中要求的空间布局多样的需求。2.中国传统建筑其构件主要靠人力手工来完成这难以推动工业所带来的新的材料、结构和技术等手段。3.中国传统建筑因为其造型的束缚,多少年来难以发展,这了现代建筑丰富多样的造型外观、丰富的空间处理等手法的创新。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继承问题,历史上也有过很多次尝试。在20世纪初期,是我国特别危机的一个时期,再之,这个时期又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和国民定都南京后,推行计划,要求“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尤当尽量采用”。从法规上促使对中国传统形式建筑的追求。就是在样的情况下,促使建筑师设计了一些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为元素的学校、医院等建筑。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还有就是在1953年之后,一边倒的政治形式和一些社会主义和民族形式的口号,人民在对一些相关的理论还很模糊的情况下,在建筑领域开始了对古典形式的仿制热潮。这批仿制品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大屋顶,更不可理解的就是在一些厕所、仓库等这些附属建筑也使用了大屋顶。关于建筑的传统和革新,这是设计师必然要面对的课题,这个时期的仿古热潮对于古建筑的发展问题大多也仅仅停留在大屋顶的表面。但在这个时期的建筑作品,好多是运用传统的构件和纹样进行点缀,这成为民族建筑创新的一种思路,如北京饭店西楼、首都剧场、北京天文馆等等。根据历史上的仿古浪潮,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形式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1.以古为新,运用传统大屋顶、大柱廊,甚至从整个建筑

上按照传统建筑的样式和比例进行规划建造。2.从传统建筑中提取某些建筑符号加以运用,如须弥座、斗拱、马头墙、飞檐、门窗套及人口重点部位运用传统构件装饰,有的加以简化、创新。3.传统的纹样进行点缀。中国对于外来建筑形式一向是比较宽容的,近年来各种仿外的建筑层出不穷。一味地仿古也不行,但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建筑就像:有关我国历史的建筑(博物馆、孔庙等);中国驻外大使馆;少数民族的标志建筑;名胜古迹的建筑等等,这些建筑具有中国特色,那是可以理解的。传统是活的,新事物的来临,必定和传统事物有一个碰撞的过程,新东西加入到传统事物中,产生重组,这就是进步。传统建筑的发展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定形式,这不利于发展。超越传统建筑,发展现代建筑,这不是说放弃自己的文化,变通变通,有变,才能进步。

参考文献:

[1]顾馥保.中国现代建筑100年[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10月.

[2]吴焕加.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格局[J].建筑学报,2000(7):49-52.

本文字数:1802

篇四: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

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

摘要:中国在世界上以传统大国的形象著称,在建筑方面也不例外。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具有古典气息,如果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来,能够在现代建筑当中体现出中国文化之美。现阶段,有很多的经典建筑都体现了传统的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如成都远洋太古里、北京微胡同微杂院、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材料运用到现代建筑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现代建筑;传承;创新 建筑有其自身的历史思潮,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古代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古代社会文化的缩影,十分珍贵。科学的古建筑设计研究需要从社会地位和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我国传统文化在传统建筑中的渗透,来研究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创新,也就是说,现代建筑设计可以根据文化特点来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作为建筑物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建筑材料能够充分的展示建筑形态,材料肌理、颜色、质感等,都是影响建筑设计特性的因素。随着不同时期新材料的出现,建筑形式也发生了发展变化,新材料的出现对传统建筑材料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这也迫使传统建筑材料不只存在于传统建筑当中,更应该寻求能够适应现代建筑设计的新途径,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1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主要类型与特点

利用砖瓦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大的特点,它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所具有的结构形式,使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性。除了砖和木外,传统的建筑材料也有土、石头等其他材料,下表记录了这五种材料的特点。传统建筑材料通常来自大自然,能够体现人和自然最简单、最和谐的关系。将传统材料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既能够继承传统的文化,又能够协调自然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和谐共处。我们认识传统的建筑材料,除了参考它外观的物理性,还要了解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这些都有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情感联想

2中国传统材料的现代表现形式 2.1传统建筑材料的色彩表现

对于材料的加工,有些运用的是天然的材料颜色,有些是利用了人工着色,前者叫做固有色,后者叫做人工色彩,一般情况下,由人工处理后,其与自然的颜色有一定差异。比如说传统的青砖黛瓦,在进行烧制后,不仅有红棕色,还有灰棕色,如果抛光或做其他处理后,颜色就更多了。在自然界中,传统建筑材料多种多样,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同种材料,颜色亦有不同,这点和人工材料具有较大的差异。将天然的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能够表现出材料自然的美。在建筑中可以利用色彩对比来表现出材料的自然色彩,表现出色彩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2.2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表现

通常,材料形态主要是指材料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将不同形态元素组合,能使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差异;材料配比恰当,能够提升材料强度,从而提高建筑的稳定性,传统建筑材料通常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材料,人工材料则是人工合成加工而成。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例如园林设计、民用建筑中的砖雕装饰等,能有效改善建筑设计的形式美,具有艺术感。在校园设计中,利用砖瓦材料,既可以挖掘出人文气息,又可以按现代设计手法梳理材料肌理,使得校园中渗透出一定的文化底蕴,并呈现出新的风貌,砖瓦循环使用也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传统建筑材料的创新与运用

将传统的建筑材料与现代的建筑材料组合使用,例如,将水泥、金属、玻璃等与木头、砖瓦、土石等的新老材料相结合,是创新运用的基本手法。通常新型材料冷峻硬实,给人疏离感,与传统建筑材料有效结合后,建筑空间通过材料对比,表现出温暖、时尚、人文的建筑特征。同时,建筑形态也可得益于新老材料的搭配。传统材料自然特征较强,但与先进工业加工技术相结合后,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材料的纹理和色彩,甚至改良创新为新兴材料,如陶板,使传统材料在保存自身特点外,焕然一新呈现出另样风貌。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也累积了大量的经验,这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现代建筑

的风格,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感观。现代建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运用传统材料进行专用空间的设计,或者,传统材料作为整体空间中的部分点缀。现代空间加入传统元素后,人们在使用功能之余,可以感受到传统人文的魅力,使得建筑更加个性化。

4传统材料与现代美学结合

为了既满足现代建筑的风格,又体现传统建筑材料的特色,就需要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美学结合,也就是说在进行创作实践中,要将传统审美与现代美学观点相结合。传统材料在设计之前要进行美学评估,在现代建筑设计应用中,要符合现代艺术思潮和审美观。将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相结合,既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思考,在其他领域也具有借鉴和战略意义。

5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意义

总体来说,传统材料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日常建筑设计中来,这是我国乃至有历史底蕴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馈赠,是一项珍贵的财富。传统材料形式多种多样,蕴含丰富,题材宽广,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我们为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感到自豪,更应该努力的将这些传统元素传承发扬光大。当然,现阶段,还存在为了体现传统文化而生搬硬套使用传统材料的情况,最终不仅不能够展现出建筑的特色,反而使建筑失去了魅力,甚至贻笑大方,却也引人深思,例如清华大学徐腾博士研究的河

北保定“他奶奶的庙”。因此,我们在使用传统元素时,是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其改造运用,表现出时代与文化特色。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建筑文化也是丰富多彩且多种多样的。我们对国内建筑遗产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本身就是一个有挑战的课题。作为中国建筑师,既要了解自己的传统,还要努力吸收世界建筑的优势,这是更大的挑战。但我们应该致力于让中国的特色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也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6传承创新与展望

传统材料与现代设计手法有效结合,能够创造出格调高尚且特征明显的建筑。恰当运用传统元素并不容易,更难的是,我们在运用的同时还要考虑诸多的其他复杂因素。古今结合从来不是粗暴组合,我们在探索美好的基础上,也要回溯过往,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古今文化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7结论

现阶段,新结构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不断被探索和应用到现代设计与建造过程当中来。使用传统建筑材料,既要尊重现代建筑具有的文化内涵,也要满足建筑逻辑严密的使用功能,因此,需要寻求适配的多种模式。在这个背景下,传统材料依赖于其所自带的底蕴,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特色个性的建筑空间,是建构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新结构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传统材料

更加快捷方便的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来,而传统材料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的设计理念以及先进技术,继续发展和演变,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现代建筑,给建筑艺术魅力添上浓墨厚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罗唯强.论传统材料在现代装修设计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11):106~108.

[2]袁烽,林磊.中国传统地方材料的当代建筑演绎[J].城市建筑,2008(6):12~16.

[3]于澎.传统建筑材料在当代华景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罗卿平.寻求传统建筑材料的再生之路———对青砖魅力的挖掘和发展[J].华中建筑,2006(3):70~73.

[6]曾坚,邹德侬.传统观念和文化趋同的对策[M].建筑师(8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5~50.

本文字数:3680

篇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发扬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发扬

摘要:建筑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我国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元素提取分析,阐述传统中式建筑与新中式建筑的关系,解析传统中式元素在现代建筑造型及空间的应用,同时对新中式建筑形态未来发展进行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建筑风格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同源于自然,中国古人通过对自然的模仿、类比,经验化成本能的认识,成就了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在设计创作思想方面,也源于古典文化在建筑领域的延展。

1.1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我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巢居,到“凿户牖以为室”的简单居住建筑,再到“秦砖汉瓦唐木架”的渐趋成熟,最后到宋元明清成熟的体系几个阶段,形成了以下几个特征:(1)在整体造型上,传统建筑物一般有三个主要构成部分:下部台基,中间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屋身,上部是大屋顶。屋顶作为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而且与等级有关。(2)在空间布局上,传统建筑擅长运用院落式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需求,而

人们对建筑的精神体验是通过进入不同的院落可以真正得到。其中一些大体量的建筑群会通过一条轴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从而烘托不同的建筑气氛。(3)在建筑细部处理上,可谓做到极致,颇费心机。斗拱的运用是传统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它不仅起到承重作用,也具有装饰作用。屋架造型处理形成缓和的屋面曲线,既美观又利于排水。而在一些建筑额枋上有精美的彩绘,巧夺天工。(4)在建筑材料上,琉璃瓦、砖、石、木等大量使用在建筑上,并在其上刻有精美的雕刻。主要使用色彩有朱红色,灰色,黄色等。

1.2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

(1)尊重自然,力求“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师注重周围环境讲求“天然合一”、“依山抱水”、“师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是最佳典范。园林虽然是人为,但却是自然环境的缩影,其中应用的障景、借景、对景等手法不仅将自然天成的形式美展现出来,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2)构件、符号、装饰等文化元素的丰富多彩:构件、符号、装饰等文化元素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从总体环境到单体房屋,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空间,无一不体现当时精湛的技艺做工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2“新中式”建筑风格的发展 2.1“新中式”建筑产生的必要性

如何将我国现代建筑设计成为现代的而又能回归到自己的经典,如何展现古老的文化内涵而又不失有全球文明的特质是当下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现代建筑应具有的建筑风格是这样的:“中而新”是上乘、“西而新”为次、“中而古”再次、“西而古”是下乘之下的建筑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建筑风格涌入中国,中国成为了外国建筑的“实验场”,风格迥异的外来建筑充斥的中国市场,中国需要自己的建筑师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中式建筑”;再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上材料、材质的应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形式上不再拘泥于“后墙方窗大屋顶”,结构、保温、隔热上也不在仅仅依靠砖石木构,有了新的技术和形式。因此无论是从文化演进的角度还是技术发展的层面来考虑,中国需要“中而新”的上品建筑,“新中式”建筑产生是必要的。

2.2“新中式”建筑风格的表现形式

(1)在空间布局上,“新中式”建筑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内涵,又体现了时代特色,打破中国传统布局上死板、不灵活的格调。例如万科第五园,其整个住区的布局是由景观带分隔而成的两个大的“院落”组成,各组团内部又由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组合而成,形成了舒适宜人、亲切有人情味的邻里居住空间。(2)在建筑形体上,“新中式”建筑要通过建筑本身形态的回归寻找传统文化的底蕴,也就是将传统元素加以改造和创新用于新建筑,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新建筑。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选取了传

统建筑中斗拱这一元素作为整个建筑形象,造型既新颖独特又体现出中华精神。(3)在色彩搭配上,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青砖体现了南方山清水秀的环境色彩,而北方的琉璃瓦,红院墙则体现了与环境强烈的对比。中国红、长城灰、玉脂白等已成为“新中式”建筑色彩的标志。

2.3“新中式”建筑未来发展的探索

(1)“新中式”存在的问题。虽然“新中式”建筑发展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大多数是在经典案例基础上去借鉴,从而出现了乱用,套用的现象;②许多项目往往追求传统建筑的经典形式,忽略了空间的本质;③建筑设计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显得非常生硬。景观也应该是建筑的一部分,不能各自为政。(2)未来发展的探索。针对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中式”建筑的风格发展应该是:①对于新中式元素的应用,已有十分成熟的抽象和概括,在对其加以利用的同时,要注意建筑与建筑风格的完整性,避免乱用、套用、形成混杂,不伦不类的形式;②与空间、环境的组合方面,讲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强调景观与建筑的整体性,使景观和建筑共同营造实用、人性化的环境;③在材质选用上,利用现代新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玻璃等,通过现代设计理念与手法,创造出具有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形式新颖的新中式建筑。

3结束语

总之,新中式建筑可以说是对中国式传统建筑建筑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产物。现代新中式建筑不是单纯模仿古建形式,而是在传统建筑形态的基础上,在建筑师理性科学的分析的前提上,通过对传统文化及现状时代发展要素去有所创新。新中式建筑只有不断的追随时代的步伐,展望未来,才能更好的被人们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汪任平.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研究初探——村落人居环境与建筑朝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昆明理工大学,2002.

[2]卞三强.继承和发扬传统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1):78-80.

[3]陈晓舟.论现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的传统人性回归[J].工程技术研究,2016,(6):243.

本文字数:28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