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古诗鉴赏复习题1

高一古诗鉴赏复习题1

来源:华佗小知识
高一古诗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试题预览

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之古诗鉴赏(教师版)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1、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解析】(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2、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3、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攲(qī):倚、依。

(1)这首词中蕴含着主人公哪些“恨”?

答:不知行踪之恨。音讯杳然之恨。夜间风竹之恨。梦中难寻之恨。

或:离别之后不知行踪之怨,触目凄凉满耳秋声之愁,天长水阔杳无音信欲诉无门之闷,空床独宿寂寞凄凉之苦,思梦不成灯花黯淡之恨。

(2)“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极富神韵,请结合全词主旨赏析。

答:这两句诗可谓情景交融,其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竹秋韵,但万叶千声在主人公听来都是怨恨之声,引发了无限离愁别恨。 (答出“情景交融”和“拟人手法”分析恰当的也可) 【注解】

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秋韵:即秋声。此谓风吹竹声。 攲(qi)倚、依。烬(jin)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烬。 【赏析一】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上片描写思别后的孤凄苦永和对远人深切的怀念之情。下片描写思妇秋夜写到夜间之秋声,形声交错。其景愈转愈凄凉,其情愈深沉。这首词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但词人并没有一个字述及思妇的外貌形象或体态服饰,而是着力刻划、揭示思妇地内心思想感情,这是欧阳修与以往花间派词人的不同之处。词的上片:“别后”二句,不知行踪之恨。“渐行”二句,音讯杳然之恨。词的下片:“夜深”三句,夜间风竹之恨。“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深夜里大风吹得竹林敲击着凉秋的声韵,千万片竹叶千万种声响全是怨恨。借风竹之声诉离怨别恨,很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敲”字,极赋神韵,有使此两句字字敲心,声声动魂的神力。“故”二句,梦中难寻之恨。艺术特色:全词八句,突出“恨”字,层层递进,笔触深沉婉曲。

4、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4分)

答:运用列锦手法。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由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一点1分)

② “凫雁满回塘”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 通过想象(虚写)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思乡之情。

5、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5分) 答:“惊”,“惊”的意思是震惊,震撼(1分)。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是怎样产生的?(5分)

答:表达了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2分)。

诗人看到边关军容肃穆,景象雄壮,将士意气昂扬,一腔豪气油然而生,决心像班超、终军那样报效祖国,为国立功(3分)。(意思对即可)

3、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揭示主题。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立下奇功。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意对即可)

【赏析】 “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到燕台”的倒装。诗人初到边塞重镇,极目四望,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扑面而来,不禁激情满怀,豪气勃发。一个“惊”字,既传达出远道而来的诗人的特有感受,而且领起下文的景物描写:汉家大将营中,笳鼓声声,响彻天宇;积雪连绵,寒光万里;朦胧的曙色中,旗幡高扬,猎猎翻飞;烽火燃处,紧与胡地相连,塞上苦寒之景,反而显得异常壮伟;海畔云山,拥护着大唐的边疆重镇蓟城,稳如磐石,岿然如山——肃穆的景象,庄重的气派,严整的军容,险峻的地形,稳固的营盘„„正是诗人心

惊的原因。显然,这个“惊”字,是心灵震惊、震撼之意。于是顺理成章地推出结尾两句:诗人虽然早年没有象东汉时定远侯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但见到三边如此险壮,顿时豪气勃发,要学西汉时的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番雄伟的功业。末二句在 “客心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