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思考
作者: 娜仁高娃
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8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0XJC751004)的成果。
[作者简介]娜仁高娃,女,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娜仁高娃
(内蒙古师范大学 蒙古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基于目前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一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指出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8-0020-02
当今学术界在研究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些什么方法,其一般特征是什么?调查了解并确切地掌握和估量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基本情况,是探索今后改革的基础。
一、当今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一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历来都十分注意整理历史资料,注意具体问题的史情考证,首先是整理和占有材料,其次是善于辨别材料的真伪。这种方法也就是历史科学中最常用的考据方法,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使研究建立在真实史料基础之上。这种方法对于今天的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者也是主要的基本功之一。在历史研究的体系中,史料的考证是基础,研究蒙古族古代文学史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考据方法的局限性,考据法只能在整理史料阶段发挥它的必要功能,而进入分析综合阶段显然就不够用了。考证过细,容易走入小胡同而忘却了通衢大道。过多纠缠于细微末节,很难得出普遍的历史规律,孤立地应用这种研究方法,则表现为:
1.重微观,轻宏观的倾向。蒙古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其文化属于草原文化系统,具有开放、吸收、融合、凝聚的特色。如历史上蒙古族除与汉文化发生接触交流外,还与阿拉伯文化、俄罗斯文化、藏文化等发生了广泛的接触交流,但长期以来对这些交流历史的宏观研究重视不够,相关成果很少。毫无疑问,微观研究在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过分偏重微观研究却有着极大的片面性。其一、它只能把个别的蒙古族作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对象的选择往往是孤立的、琐碎的、无关宏指的;其二、对蒙古族古代文学个别历史事件的考察,如果只是孤立地进行,不从它自身的发展以及周围环境联系上观察它,则对个别历史事物也不会取得全面的科学认识,只能是管中窥豹,以偏概全;其三、蒙古族古代文学史不等于它所包含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总和,因而对于个别历史现象的详细考察,并不等于认识了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的全面,更难以摸索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
2.重资料,轻理论的倾向。蒙古文自13世纪正式创制以来,在历史上先后有9种类型刊布与世: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粟特蒙古文、阿里嘎丽蒙古文、瓦根达拉蒙古文、素运布蒙古文、托忒蒙古文、基里尔蒙古文和古典蒙古文。现行蒙古文有3种:古典蒙古文、托忒蒙古文、基里尔蒙古文。蒙古文史料主要是用这些文字创作的。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蒙古
族一直以游牧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经常处于战争状态,社会动荡不安,文献史料散佚严重,文学史料相对较少。因此,在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中出现重资料轻理论的倾向。考证的方法,究其实质,是史料的编纂、考订、整理方法的具体化,其致命的弱点,正是缺乏深刻的理论分析和概括。比如,在论述蒙古族古代文学史中重大历史事件时,主要是采取叙述的方法;在涉及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时,一般也是习惯于从汉族文学史的角度来论述;在分析蒙古族作家作品时,也习惯于用汉族作家作品的审美标准、审美理念来衡量,以至于蒙古族作家的创作特质未能得到准确的概括和正确的总结,更没有充分体现出蒙古族文学的特殊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由于缺乏理论思维和正确的文学史观,在研究中往往“见树不见林”,只能对蒙古族作家作品的具体现象求得认识,而不能看到本质和求得规律,始终在从具体到具体的道路上徘徊,可以在认识上取得量的积累,但难以取得质的飞跃——即充分体现蒙古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审美的特性。
3.重母语,轻汉语的倾向。在长期的蒙汉文化交流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蒙古族作家用汉文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代表作家有:伯颜、泰不华、月鲁不花、萨都剌、杨景贤、蒲松龄、梦麟、博明、松筠、和瑛、法式善、那逊兰保、哈斯宝、尹湛纳希、花沙纳等。长期以来,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比较重视蒙古文创作的作品,而对蒙古族作家用汉文创作的作品关注不够。比如198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文学简史》(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文学研究所《蒙古族文学简史》编写组 齐木道吉,梁一儒,赵永铣等编著)中,几乎没有提到蒙古族作家用汉文创作的作品,直到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蒙汉文学关系史》(云峰著)中,才有对蒙古族作家用汉文创作的作品的系统论述。蒙古族汉语文学创作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蒙古族文学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是,在汉语符号下,蒙古族作家的文学精神依然与蒙古族文化精神保持着血缘关系,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认同,蒙古族作家作品中的民族特质极为复杂的表现形态,母语思维对汉语表达的潜在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阐释,会进一步凸显中华多民族文学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也揭示了蒙古族文学对中华文学的影响和贡献。一部完整的蒙古族文学史既包括用母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应包括蒙古族作家用其他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
4.研究手段的落后性。长期以来,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手段一直停滞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上,史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主要依靠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者个人的力量,视野狭隘,方法简单,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缺乏社会化的合作途径。因此,这种方法不仅难以适应蒙古族古代文学史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水平层次上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青年人尽快地掌握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知识和研究方法。这不免抑制或了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者的创新热情,习惯于沿袭旧路,不觉得应该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也缺乏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课题的探索精神。
二、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
当前,社会的变革对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的复杂性,真正做到去伪存真,从微观到宏观的结合上揭示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的本来面目,更好地为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供依据,为加强今天的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积极作用。
1.要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所谓科学的实证方法,也就是从史料求得史实,依据史实作为立论的证据,同时,把蒙古族文学史的研究放到总的蒙古族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使自己的论点不是就事论事的、孤立的、偏颇的。注意对蒙古族文学史的宏观考察,形成先进的蒙古族文学史观,加深对蒙古族历史的理解,只有对蒙古族历史深刻理解,才能有助于我们认识蒙古族文学现状和展望未来。
2.要注意全局的综合研究,在研究中要求注意历史的全局,在掌握基本资料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片面性。
3.对不同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因研究对象而异。考订史实,要用考据的方法;研究蒙古族文学史上的一个事件、作家或一个具体的专题,要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蒙古族文学关系史等宏观的历史现象,要用比较的方法。不过在具体研究中,这三者往往不
能截然分开,而且不管用什么方法,终归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4.要注意进一步吸取,引进和应用各种新方法。在过去的研究中,实际上已经采用了一些很好的方法,比如比较研究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等等,但多非自觉应用,特别是没有认真加以总结提高,使之规范化。另外,我们应该对所谓新方法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新方法的来源是很广阔的,它有丰富的内含。它既包括引进国外的有益的方法,也包括吸收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的新方法,还包括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本身的总结提高,推陈出新。比如,过去运用考据的方法,多是一人一事、一条材料的孤立考证,如果把若干的考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考证,以扩展我们的宏观视野,丰富我们的认识手段,也就是说,考证的方法也应当有新的发展。因此,注意吸取传统研究方法中的一些有益的因素,加以总结提高,也会引出一些新的方法来。
5.要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蒙古文字信息处理、蒙古文数据库等新科技将成为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要求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者,既要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开拓进取,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提高研究水平。
总之,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方法的改革,必然给整个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的变革带来新的活力,从而推进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的发展繁荣。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研究的前景是广阔的,信息时代首先会大大加速研究者对史料与他人成果的积累,因而,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成果也会加速出现,加上普遍发展的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也会促进研究者对蒙古族古代文学史进行比较研究和纵向总体探讨,应当相信蒙古族古代文学史的宏观研究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进展。
【 参 考 文 献 】
[1]齐木道吉,梁一儒,赵永铣.蒙古族文学简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2]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M].人民出版社,2000.
[3]李晓峰.中华多民族文学史及相关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