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一鉴赏诗词练习

高一鉴赏诗词练习

来源:华佗小知识
高一诗歌鉴赏练习

【知识链接】 班级: 姓名: 鉴赏诗词就是要我们搞清作者在诗词中“写了什么”,同时还要搞清作者在诗词中是“怎么写的”。 一、如何读懂诗,也就是搞清作者写了什么,我们要注意:

1)题目 2)小注 3)作者 4)借助诗歌的格律知识 5)寻找情感关键词句 6)抓准意象 二、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1. 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 A. 明白词语的含义 B. 理清句子的结构 2. 理解深层含义:

A. 诗句的语境含义: a. 联系上下文贯通理解 b. 联系作者与作品的背景 B. 诗句的意境意义

3. 从艺术手法角度入手 A. 抒情方式 B. 表现手法

三、作为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纵观历年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 借典抒情 b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c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2.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3.艺术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如想象、联想、象征、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 四、区分手法 1.对比与衬托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特征或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法。

1)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衬托是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所谓“绿叶衬红花”,是为衬托(也叫“映衬”“陪衬”)。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指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作主体的陪衬,从而使主体形象更为突出的一种写作技巧。诸如以丑衬丑、以美衬美、以乐衬乐、以苦衬苦等。

1)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无奈!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杜甫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 2.动静与虚实

动静手法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虚实相生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去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去写它的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诗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殁,今日水犹寒。”诗人在易水送别友人,联想到荆轲刺杀秦王之前在易水壮别的场面,既表达了对荆轲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发出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4.渲染与烘托

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烘托:画家画画,如果孤零零地画出一轮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月亮就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五、古典诗中几种典型的题材类型 1. 怀古诗:借古讽今,抒发怀古之幽情

2. 山水田园诗:抒发脱俗,清高的生活理想,向往一个高远的理想,往往有对俗世的批判,表示自己清廉节操,不与世俗合流。

C. 边塞诗:写边塞绮丽风光,赞卫国勇战,有的揭露战争灾难,反战精神。

D. 闺怨类:抒发女子闺中怨情,弃妇的哀怨,思念远方无音信的丈夫。有的含比兴,写怀才不遇。 E. 送别类: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离开朋友的寂寞,以示友谊之深。 F. 咏物类: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来象征某种精神,或某种哲理。

G. 登临类:登高远眺,抒发日月飞逝,世道艰难,家国忧患,人生苦辛的感慨。 H. 羁旅类:写旅途奔波的艰辛,大多抒发遥想亲人和家园的温馨,旅途中的孤寂。 【实战演练】

1、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 首联二句有寓意,前一句暗示着 ,后一句则暗示着 ,联系起来看二句,隐含着 。

(2). 诗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试解说。 答:① 旧家燕子的典故:

② 杜鹃啼血的典故:

2、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① 陇西,甘肃西部“陇西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写边塞战争。

② 貂锦、战袍,代指将士。 ③ 无定河,陕北榆林米脂一带的一条黄河支流。 问题:

A.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B. 紧扣“可怜”“犹是”二语,说说后两句的含意和表达效果: ;

诗的后面两句用了 的表现手法。“可怜”“犹是”二语是 写,全句 相生,包含了作者对 ,和对 。 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乙 约客 赵师秀 雨晴 王驾 黄梅时节家家雨, 雨前初见花间蕊, 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 蜂蝶纷纷过墙去, 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

(1). 填空

这两首诗的体裁是 ,《约客》描绘的是 季,由景象 上可以看出来,《雨晴》描写的是 时节,从景象 上可以看出来,两首诗中分别表现了作者主观心理活动的词语是 和 。 (2). 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余地,具体说说想象的产生及想象的内容。 甲诗: 乙诗: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 王禹偁 .....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

答: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4分) ..........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请简要概括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3分)

答: 6、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 7、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山,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唐才子传》记载:齐已曾将此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已深为佩服,遂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1). 诗中“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根据你的理解,说说郑谷这样改的理由。 答: (2.) 诗中颈联中“递”和“窥”字生动传神,具体说说这两个字的表现力。 答:

参: .....

1、(1)宋王朝将覆灭;自己成为亡国之臣将无所归属;作者的无限亡国之恨。 (2.) ① 暗示作者对国破家亡、人事变迁无限伤怀

② 暗示作者对自己国家的一片忠诚之心,誓死不变节的气概 2、A. 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B. 战死的将士已是枯骨,暴于无定河畔,亲人仍相信他们活着;对比、衬托;虚;虚实;战死者的深沉的悲哀;他们的家人的无限同情。

3、(1). 七绝;夏;黄梅雨(蛙声);春末;花叶蜂蝶;“闲敲”;“疑”

4.(1)热爱自然、思乡。 (2)答案要点: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渲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 ..................

5、答案:(1)描写了一幅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残破的景象。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

(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和百姓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诗歌鉴赏:首句写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战后的凄凉。次句写烟草茫茫,晓鸦聒噪,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蓄势。“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这两句是诗的主旨句,蕴意丰富。本来,这里原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可现在只剩下残垣故井,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这首短短的绝句,为战后荒村绘出了最典型真实的图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细节,把离乱景象写得如此真切感人,有力地突出了“反战”这一主旨。

6、答案:(1)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

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2)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春雨下 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后 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7、(1.) 梅先于百花吐艳,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发花,突出了此梅早开的个性,合题意。

(2.)“递”形容出梅花幽香四溢,化静为动,使香气有形可捉摸,“窥”字充分体现了禽鸟发现了素雅芳洁的梅花的惊奇情态,烘托了梅的风韵和气质,含蓄蕴藉。

(2.) 甲诗: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原因或情况。 乙诗:由蜂蝶飞过墙想象到邻家庭院中春意盎然的情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