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刍议中国古人的日本观
)))从正史中关于日本的专门记载来看古人的日本观
张 冬 冬 巨 永 明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中国和日本都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而且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大约在距今两千多年前,两国人民就建立了交往关系。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很多关于日本的专门记载,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献的体例、认知途径、内容等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出中国古代各阶段日本观的变化。
关键词:倭;日本;正史;日本观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0429(2007)03-0087-04
中国古代文献中特别是官修正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日本的记载。自5后汉书6开始,中国古代正史中关于日本的专门记载有十四种十五篇之多。这些记载是古人认识、了解日本极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研究古代中日关系的重要资料之一,因此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如中国日本史专家汪向荣、郑梁生等和日本史学家大庭修等的研究,可以说是用力不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内出现了很多以研究这些专门记载为出发点的作品,如5中日关系史文献论考6、5汉、晋与日本关系研究6、5读<三国志#倭人传>6、5日本国名研究6等等。然而,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察这些专门记载的体例、认知途径和内容的变化,来分析和揭示出中国古人在不同阶段日本观的变化。
一、体例方面
中国古代文献中,以/倭0来称呼日本,最早对日本进行记载的是5山海经6。其中5海内北经6第十二中有/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0的记载。这里指出了倭国具体的地理方位,以及燕和倭间的隶属关系。而体现日本和中国交往时间最早的记载是后汉王充的5论衡6。王充在该书中两次提到/倭0,一是卷八5儒增篇6的/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0,二是卷十九5恢国篇6的/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畅0,记载了周初即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的中日交流。
5论衡6中的/倭0与5山海经6中的/倭0,是否为同一地方、同一概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倭0这个名词作为中国古代对日本的代名词,已经开始出现于中国古代文献,则是事实。此后,/倭0就开始在文献中出现了,尤其是在正史中。
中国官撰正史,最早提到日本的是5汉书6的5地理志6。其中/燕地0项下记载: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0
收稿日期:
2007-03-20
巨永明(19-),男,山西省左权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
/夫乐浪海
作者简介:张冬冬(1978)),女,河南济源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文献学研究生。
#87#按照中国古代修撰正史的体例,只有和中国发生了正式朝贡、通交关系的民族、部落、国家,才能列为专传。后汉时期,日本开始向中国纳贡称臣。因此,这之前5汉书#地理志6对日本的记载,就是附在/燕地0项下,之后从5后汉书6开始,就有了关于日本的专门记载。这些对日本有专门记载的正史文献包括:5后汉书#倭传6、5三国志#魏志#倭人传6、5晋书#倭人传6、5宋书#倭国传6、5南齐书#倭国传6、5梁书#倭传6、5南史#倭国传6、5北史#倭传6、5隋书#倭国传6、5唐书#倭国传6、5旧唐书#日本传6、5旧唐书#倭国传6、5宋史#日本国传6、5元史#日本传6和5明史#日本传6。
自汉、魏一直到唐、宋之前,中国正史中有关日本列岛的记载,无论倭传日本传,都列入夷蛮传或四夷传中,一般放在比较不重要的靠后的位置,一方面是由于交通等不方便,交往较少,对日本了解不够深入,不太重视日本,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时中国人心目当中,日本列岛上的人始终是夷和蛮,至多按方向而分入东夷等而已。
唐、宋以后,正史中不再把对日本的专门记载称为夷蛮传或四夷传,而是放入5外国传6。这是因为,编写5宋史6的元统治者本身不是汉族,过去也被列为蛮夷的匈奴、蒙古族。因此,观察5宋史6目录可以发现,除少数地区仍以夷蛮称呼外,对日本在内的其它地区不再以蛮夷胡相称。这种称呼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日两国间的交往进一步加深,中国对日本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入,中国人的日本观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文献篇幅上来看,隋唐以前关于日本的专门记载,除曹魏及东汉时中日交往频密,
5魏志#倭
人传6的记载有两千多字外,其他篇幅都较短,如5南齐书6关于日本的记载仅六十五个字。隋唐以后的记载则篇幅较长。如5宋史#日本传6有三千多字,5明史#日本传6则长达八千多字。
从记述重点上来看,这些正史关于日本的专门记载,可以唐朝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唐朝之前,一般着重于/倭0地即日本列岛上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物产制度等的介绍,如5魏志#倭人传6就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疆域、地势、气候、民族由来、官制,以及饮食、服饰、婚嫁、丧葬、居室、卜巫、礼节等社会概况,也提到了当时的中日通交;唐朝以后正史上的记载,都是以两国间的通交往来作为重点,在记载断代的中日关系史方面颇详,如5明史#日本传6就详细记载了明代中日通交史实。
这些体例的变化,体现了随着中日两国间交流的逐步加深,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在不断变化,对日本的认识也由模糊到清晰,由最初基本情况的初步认识,发展到后期对两国交往的深入了解。
二、认知途径方面
早期的正史日本传,主要依靠传闻之辞。5魏志#倭人传6是中国迄今为止正史史籍中最早、也是最详尽地记述日本列岛上一切事情的文献。其所述的,是公元三世纪前后即日本弥生末叶时列岛上的一切情况,包括方位里程、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等,还有和中国通交的情况,都很详细。
5魏志#倭人传6的记事,从裴注三国志可以看出,有很多是借用和根据当时的5魏略6而来。同时,5魏志#倭人传6多处为传闻之辞,如其载:
/其人寿考,或百年,或十年。0
[1](P854-858)
迄
今为止,考古学的发现未能为其提供令人信服的佐证。而且,有些地方是摘录旧史而来。如:
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5魏志#倭人传6)
[1]
[2]
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5汉书#地理志6)这两句话虽略有区别,但所叙事实则基本相同。可知,志6已经载过的史实。
5魏志#倭人传6追述了5汉书#地理
5魏志6之后的5后汉书6、5晋书6、5梁书6等关于日本的专门记载,都以5魏志#倭人传6#88#为祖本。5后汉书6等派生出来的关于日本的记载,内容大同小异,有些字句完全相同。如:
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今使译所通三十国。(5魏志#倭人传6)东夷列传6)
[1]
倭在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译通于汉者三十许国。(5后汉书#
[3]
另外,有的甚至任意削删、窜改,以讹传讹。如:
其俗,国大人皆四、五妇,下户或二、三妇。(5三国志#魏志#倭人传6)
[1]
[3]
国多女子,大人皆有四、五妻;其余,或两、或三。(5后汉书#东夷列传6)
如5晋书#倭人传6有/国多妇女0
[6]
[4]
这样,意义完全不同了。而/国多女子0这句话,更为后世的日本文献视为圭臬,影响巨大,
句,
5梁书#倭传6有/其俗女多男少0
[7]
[5]
句,5隋书#倭国
传6有/女多男少0句,甚至连5旧唐书#倭国传6也说/地多女少男0。
新、旧5唐书6虽然已将日本僧奝然的史料作为来源,但其他方面仍以传闻为主。
自5宋史#日本国传6开始,古人在认知日本时,开始采用一些来自日本的第一手资料,并开始关注一些特定的事物。如5宋史#日本国传6几乎完全是根据日本僧奝然所提供的资料,记载其他日僧、海商的情况,而且史料记载的正确程度很高。如5宋史#日本国传6载:百一十四驿,八十八万三千三百二十九课丁,,0
[8]
/畿内有山城、大
和、河内、和泉、摄津,凡五州,共统五十三郡。,,是谓五畿七道三岛,凡三千七百七十二郡,四
这些地理名称和数字来自奝然的报告。从今天可
以掌握的文献来看,基本上是正确的。再如,根据奝然的/王年代记0,5宋史#日本国传6载:/上闻其国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因叹息,谓宰相曰:此岛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继袭不绝,此盖古之道也,,0可见,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对日本的认识已有了很大变化,虽然仍认为日本是/岛夷0,但已经认识到日本当时王室/万世一系0的情况。
同时,5宋史#日本国传6不象以往的正史那样,只记载官方的正式往来,还大量记述了商人尤其是僧侣的活动,如奝然入宋之事,几乎占5宋史#日本国传6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余部分记载的是另外两个僧侣寂照和成寻的事以及海商的活动。宋朝建立以后,外交方面并不积极,同期的日本处于平安时代晚期,国内政治紊乱,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实力不如从前,没有力量派遣使团来中国。因此,宋兴之后,宋日之间始终没有恢复正式的国交。另一方面,两国民间往来相当频繁,商业贸易十分发达,日本由于佛教发展的需要,很多僧侣来中国参拜、学习。5宋史#日本国传6所关注的日本僧和商人的活动,正是当时宋日两国关系的实际写照。
而5明史#日本传6开始,古人不仅直接利用来自日本的资料,而且对很多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5明史#日本传6详细记载和反映了明朝中日关系,即朝贡贸易、倭寇和援朝抗倭。这些记载所依据的史料很多直接来源于日本人或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在一些具体问题如倭寇问题上,
5明史
#日本传6的分析十分敏锐,而且是正确的。如明白地指出由于/困于徭役,叛入倭0使一些华人从倭。至后期倭患深重,倭寇猖獗,也指出是因为/浙闽大姓,素为倭内主者,失利而怨0。/滨海奸人遂操其利,初市、犹商为主,及严通番之禁,遂移之贵官家。0/而内地诸奸,利其交易,多为之囊橐,终不能尽绝。0清楚地说明,当时所谓倭寇,实际上大部分是从事贸易的商人,由于从事市舶、海政的官吏和沿海土豪一面包庇勾引,一面又以海禁相逼,从而引起武装反抗,最后形成攻城劫掠的倭患。5明史#日本传6中,还对一些具体事实作出比较公正的判断。如对剿倭的事曾感慨系之地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0
[9]
[9]
[8]
另外,在明代,随着中日交往的加深,对日本认知途径的拓宽,中国人对日本的研究更加深入,涌现出了很多私撰的研究日本的专著,如5日本考略6、5日本考6、5日本图纂6、5日本风土记6等。这些专著内容丰富,记载详细,图文并茂,经世特点突出,不仅为抗倭、御倭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而且为后世研究明代中日关系提供了重要文献。
##三、具体内容方面
(一)地理位置。据考证,5后汉书6的/倭0,反映的还只是今天日本九州,甚至是北九州的某个部落;而5魏志#倭人传6中的/倭人0,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畿内;
5旧唐书6则出现了/倭国
传0和/日本国传0并列的记载;再以后的5明史6,记载的范围则基本上包括整个日本。
(二)政治制度。5魏志#倭人传6载:/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歴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0
[1]
对日本的认识还很模糊。5宋书#倭国传6记载了/赞、
珍、济、兴、武0倭五王及世袭情况。至5宋史#日本国传6则根据日僧奝然的/王年代纪0,详细记载了日本的国王传继。像这样,对其政体的记载越来越详细,越来越准确。
(三)风俗习惯。对具体风俗的记述不断加深。如在关于犯法的记述中,/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0
[1]
5魏志#倭人传6载:
5隋书#倭国传6则具体为:/其俗杀人强盗及奸皆死,
盗者计赃酬物,无财者没身为奴。自余轻重,或流或杖。每讯究狱讼,不承引者,以木压膝,或张强弓,以锯其项。或置小石于沸汤中,令所竞者探之,云理曲者即手烂。或置蛇瓮中,令取之,云曲者即螫手矣。0
[6]
另一方面,记述更加广泛。如早期的关于日本的专门记载只是记载其吃穿住等基础的
方面,至5隋书#倭国传6则增加了乐、文字、佛法、祭山等新的内容。
(四)对日本的称谓。这些文献中唐朝以前有称/倭0,之后称/日本0。关于这一点,正史中有两种说法。一说/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0
[7](P5339-5341)
,一说/日本国者,本倭奴国也。
。按照中国古代修史的体例,
自以其国近日所出,故以日本为名;或云恶其旧名改之也0
[8](P14130-14137)
要遵循/名从主人0的原则,即根据对方的自称而加以称呼。由此,这些正史对日本称谓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古人特别是修史者对日本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客观地说明了日本名称的演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正史关于日本的专门记载,经历了一个形式上由不重视到重视、内容上由笼统到具体、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国自身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随着中日交往逐渐加深,中国古人的日本观也在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变化。
参 考 文 献
[1]陈寿1三国志[M]1北京:中华书局,[2]班固1汉书[M]1北京:中华书局,[3]范晔1后汉书[M]1北京:中华书局,[4]房玄龄1晋书[M]1北京:中华书局,[5]姚思廉1梁书[M]1北京:中华书局,[6]魏征1隋书[M]1北京:中华书局,[8]脱脱1宋史[M]1北京:中华书局,[7]刘昀1旧唐书[M]1北京:中华书局,[9]张廷玉1明史[M]1北京:中华书局,
197411974119741197411974119741
19741
1974119741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