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临床Pharmacy
and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Me疣ca
2013;4(2)
综述进展
治疗红斑狼疮的中药研究概况
曾敏
[摘要]综合叙述近年来中医对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中药药效机理的实验研究进展,认为系统性红斑狼
疮的中医药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在辨证分型、疗效标准及药理研究方面等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关键词】红斑狼疮(SLE);病因病机;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87
StudyDepartment
on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26X(2013)02.020—03
Medicine/ZENGMin//(Pharmacy
thetreatmentofsystemhineseiclupuserythematosusbyTraditionalC
RenminHospitalinLiangshan
ofFirstPrefecture.Xichang615000,Sichuan)
on
【AbstractlInthepaper,thedevelopmentsofexperimentalresearch
etiological
factor,pathogenesis,determinationof
treatmentbasedinpathogenesisobtainedthroughdifferentiationofsymechanismptomsandsignsandpharmacodynamicactionmof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SLE)are
summarized.AnditisconcludedthatTCMresearch
on
SELhas
gotdelightful
achievement,butitstillneedsfurtherstudy
on
differentiationtypes,cureeffectstandardandpharmacology.
entordslSystem【Keywiclupuserythematosus(SLE);etiologicalfactorandpathogenesis;TCMtreatm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
病因素。陈氏口】贝0认为本病为先天不足,肾阴亏虚所
致。1.2病机
SLE)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以依赖于T细胞的B细胞功能亢进为特征,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临床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体。本病病程以病情缓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有内脏(肾、中枢神经)损害者预后较
差。本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1/1000,高于西方国家报道的1/2000。以女性多见,尤其是20~40岁的育龄女
中医对红斑狼疮发病机理认识不一,大致认为本病有先天不足,身体亏虚,加上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外受“六淫”之邪侵袭,引起五
脏亏虚,三焦阻滞,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临床以虚象为主要特点,兼有湿阻、血瘀等标实之症。
性。盘状红斑狼疮(DLE)为慢性复发性疾病,是红斑狼疮的一种,主要侵犯皮肤,其特征是有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红斑),毛囊栓塞,鳞屑,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皮肤萎缩等。病因不清。女性多见,30岁
左右发病率最高。
2临床论治
2.1中药疗法
李鸣九,榻国维[61认为治疗中要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针对激素副作用、补肾、辨证论治红斑狼疮的发热、养阴和注意祛邪扶正的应用方面人手,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进行辨证治疗。孟如等【7】将SLE分为五型:凉血化瘀。
补肝肾。清热。络。
1病因病机
1.1病因
红斑狼疮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还未能找
到确切病因。归纳起来大致有风湿侵袭、热毒蕴积、瘀血阻滞、正气虚损。如丁氏[21等学者认为风寒湿邪入侵为本病致病因素。钟氏[31等认为本病属伏气
(1)热毒炽盛型。治以清热解毒,
(2)气阴两伤型。治以益气养阴,滋
(3)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养阴
(4)风湿热痹型。治以疏风清热,化湿通(5)脾肾两虚型。治以健脾益气,补肾利水。
温病。孙氏p1认为热毒蕴积、毒瘀互结是SLE的致
【作者单位】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中药科,四川西昌615000【作者简介]曾敏(1972一),女,本科,从事研究【收稿日期]2012—12—17
向:中药药
剂学Tel:181561522Email:wsyyxll999@163.corn
范氏掣剐将SLE分为阴虚内热证、气营热盛证、瘀热
痹阻证、血热瘀滞证、热郁积饮证、瘀热血虚证、气阴两虚证、瘀热损肾证、脾肾两虚证、瘀热入脑证。边天羽【91依
中医辨证将SLE分为五型。
(1)药:气
气血两燔型。治用清热凉血,化斑解毒。
ateriaMedica2013;4(2)中药与11盏床PharmacyandClinicsofChineseM
。63
血两燔方或凉血消风汤加水牛角。生地、玄参、杭白芍、白茅根、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升麻。
(2)气阴两虚血瘀型。治用养阴补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药:红斑狼疮方。党参、黄芪、生地、玄参、沙参、赤芍、当归、丹皮、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黄连、莲子心、甘草。
(3)气
滞血瘀肝郁型。治用疏肝清热,活血化瘀。方药:
疏肝活血汤。柴胡、陈皮、当归、赤芍、红花、莪
术、黄芩、黄连、薄荷、甘草。(4)脾肾阳虚型。
治用温补脾肾,活血利湿。方药:脾肾阳虚方。附子、肉桂、党参、紫河车、荠菜花、泽泻、熟地、茯苓、当归、赤芍、红花、黄连、黄芩、白术、山药、山萸肉。
(5)阴阳两虚型。治用滋肾阴,补肾
阳,安神开窍。方药: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2.2中药治疗病例概况
贾惠临等¨叫采用自拟方(地欣子、紫草、乌蛇、青蒿、蜈蚣等)治疗盘状红斑狼疮24例,并用口服氯噎对照治疗2l例,总有救率为87.5和71.4,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雷海燕[11】通过探讨滋肾解毒化瘀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评价中药替代或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SLE的可能性。胡学庚[121对于观察中药熏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采用方法为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强的松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半边莲、赤芍、青蒿、黄芩、白花蛇舌草、重楼、黄芪、益母草、半夏、白术、红花、杜仲、陈皮)熏蒸治疗;对照组应用强的松联合环磷酰胺、羟氯喹治疗,疗程3个月。最后结论是中药熏蒸对SLE的治疗等同环磷酰胺、羟氯喹疗效,不良反应轻。近年中药柔肝养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取得一定疗效,刘丽君等¨31采用柔肝养阴法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方法
为:生地黄、沙参、旱莲草、紫草各25g,枸杞子、
川楝子、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当归
各15g,女贞子70g,黄芪30g,蜈蚣2条。加减:胸
痛加夏枯草、薤白;盗汗加金樱子;关节疼痛加威灵仙、鸡血藤、防风;发枯脆加桑椹、何首乌。王萍等【141探讨养阴益气解毒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阴虚内热证、气阴两伤证的治疗效果。对人选病例均给予养阴益气解毒
和个体化剂量的强的松
治疗,对治疗前后强的松的用量、患者症状的改善
情况及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观察。其中症状
改善采用患者自我评估的方法。结果表明养阴益气解毒法能明显减少皮质类固醇的用量,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和某些实验室指标。说明养阴益气解毒法是治疗SLE的重要法则之一。朱平东¨副认为清瘟败毒饮在外科的临床运用如红斑狼疮也有较满意的疗效,由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等药物组成该方。为治疗火热证,表里俱盛之证而设,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之功效。2.3中西医结合治疗
翟小琳¨们探讨狼疮平联合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151服狼疮平加减的中药煎剂,同时维持患者就诊时的激素用量,1个月内逐渐停用激素。对照组30例,给予口服强的松和硫唑嘌呤,所有患者观察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狼疮平是治疗SLE的有效方剂,与激素合用能加快激素减量速度,减轻激素副作用。杨健芳[171等以“虚证与免疫”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在临床上运用激素或激素加中药煎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章可谓¨剐用益肾解毒活血中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取得满意疗效。关彤等【l91也认为需中西医并重,取长补短才是SLEI[台床研究的方向。
3实验研究
近年来对中药治疗SLE的实验研究很多,现举例如下:梁鸣等[2叫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了狼疮样小鼠脾细胞体外分泌白介素.6和白介素一10水平及其中药狼疮方对其影响。实验结果说明狼疮方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可阻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体内T,B细胞相互作用,减少Th2细胞因子的形成和自身抗体产生,有效地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金实
口¨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中药“狼疮静”对小鼠免疫
功能的调节作用,发现中药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免疫器官的重量,抑制B细胞介导的抗体形成,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尚可拮抗CTX导致的巨噬细胞功能低下和免疫器官萎缩。顾军花等口引采用陈湘君教授经验,以复方“自身清”治疗活动性SLE30例,经3个月治疗后,患者低下的CD+4、CD+45、RA、CD4、CD4/CD8、NK明显升高,说明本
主要改善了SLE免疫紊乱。张国强等胆3】认为丹参是
中药与临床Pharmacy
andClinics
ateriaMedicaofChineseM
201
3;4(2)
临床治疗LN的有效药物,对人肾或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并通过使c.myc蛋白高水平表达而诱导细胞凋亡,长期大量使用丹参,可能对LN的间质纤维化病变有一定疗效。李非等p41利用基因芯片探讨中药复方对MRL/lpr狼疮小鼠肾脏基因表达及Thl/Th2细胞的调节,实验芯片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共279条。RT-PCR结果显示治疗组
肾组织中Thl/Th2细胞因子比例增加。提示中药复方
可改善MRL/lpr狼疮小鼠的肾脏病理损害,调节肾脏中多个系统的基因表达水平,纠正肾组织中Thl/Th2细胞的比例失衡。吴元胜等【2习探讨中药狼疮Ⅱ号对缺乏淋巴增殖基因(MRL/lpr)狼疮鼠Thl/Th2相关细胞因子谱的影响。结果狼疮Ⅱ号可能通过调节Thl/Th2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影响B细胞、T细胞过度活化而发挥治疗SLE的作用。梁卫,张丽玲,陆燕口叼通过探讨清热化瘀滋阴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早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cl一2mRNA表达的影响,发现清热化瘀滋阴中药可能通过下调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cl一2mRNA的表达发挥对SLE的治疗作用。王
俊志,王雅贤等[2明探讨狼疮样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介
素一6(IL一6)和抗ds—DNA抗体水平及祛毒胶囊对其的影响。结论:祛毒胶囊具有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通过调节SLEd、鼠分泌IL一6和抗ds—DNA抗体水平,从而调节thl/qla2平衡。
总之中药能够通过调节免疫、抑制免疫反应来控制SLE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中医药在临床研究和应用当中还存在以
下问题:①研究设计不严谨,缺乏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影响研究的可重复性;②单纯评价生物学指标,没有生存质量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中医药的疗效优势;③辨证分型的方法较弥散;④中药复方所发挥疗效的有效成分、作用方式、途径和靶点等机理尚不十分清楚;⑤实验研究亦不够深入;⑥传统的中医针灸、外治等手段和方法的临床研究亦少见报道;⑦缺乏经过严格临床验证、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的中成药。以上问题制约了中医药治疗SLE的
发展。因此,制定统一、客观的宏观与微观辨证相
结合的分型方案和标准,整理总结名老中医和著名专家行之有效的经验,筛选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和单剂,进行药理学、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进一步从细胞和分子免疫学角度,探讨中医药对SLE的治疗机制。将为拓展并寻求中医药治疗SLE的新途径和研制新药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
。
【参考文献]
【l】温成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进展[J],浙江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7,31(3):241.
【2】丁济南,施惠君,罗仁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2):40.
[3】钟喜熙,温伟泉.温病理论指导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l例[J】.
中国中医急症,1995,4(3):118.
[4】孙凤琴.凉血解毒除湿散瘀法治疗SLE急性期皮肤损害体会
[J].中医杂志,1995,36(8):448.
[5]陈发喜.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0例【J].天津中
医,2002,19(3):23.
[6]李鸣九,榻国维.红斑狼疮的治法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6,
24(2):332.
[7]曹慧芬,林丽,孟如.孟如教授治疗红斑狼疮的经验[J].云南中
医中药杂志,1999,20(5):13.【8】谢志军.范永升教授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浙江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6,30(4):47.
[9]卢桂玲.边天羽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
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1):23.
(10】贾惠临,王龙成,郭静.中药治疗盘状红斑狼疮24例[J].陕西
中医,2001,29(1):1213.
[11】雷海燕.滋肾解毒化瘀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观察[J].
中药材,2007,30(9):1201.
[12]胡学庚.中药熏蒸治疗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分析[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5):50.
[13】刘丽君,李巍巍,刘春波,等.中药柔肝养阴法治疗系统性红
斑狼疮20例[J].中医药信息,2001,18(4):30.
【14】王萍,张广中,王禾,等.养阴益气解毒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
疮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2):70.[15]朱平东.清瘟败毒饮在外科的临床运用【J].中华现代外科学
杂志,2005,2(10):952.
[16I翟小琳.中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5例临床观察(J].中国
中医药导报,2009,4(20):83.
【17】杨建芳,何明大,郭恕.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56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2,4(9):1025.
【18]章可谓.中西药合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4例观察[J】实用
中医药杂志,2008,24(5):299.
[19】关彤,赵威,林昌松.对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
究现状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1):44.
[20]梁鸣,李幼姬,阳晓,等.中药狼疮方对狼疮样小鼠脾细胞体
外分泌白细胞介素.6和白介素.10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2.
[21]金实.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评价[J].江苏中
医,1999,20(12):3.
[22]顾军花,陈湘君,苏励.复方“自身清”对活动性系统性红斑
狼疮患者T细胞亚群的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
(3):26.
[23]张国强,叶任高,孔庆瑜,等.丹参对狼疮性肾炎成纤维细胞
增殖、凋亡及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8):473.
[24]李非,白雪源,陈香美,等.利用基因芯片探讨中药复方对
MRL/lpr狼疮小鼠肾脏基因表达及Thl/Th2细胞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3):198.
[25]吴元胜,欧阳杰,榻国维,等.狼疮Ⅱ号对缺乏淋巴增殖基因
狼疮鼠Thl/Th2细胞因子谱的影nS[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4):363.
[26]梁卫,张丽玲,陆燕,等.清热化瘀滋阴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cl一2mRNA表达的影响[J].南京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5,2I(3):I
57.[27】王俊志,王雅贤,王丽,等.祛毒胶囊对狼疮样小鼠外周血
白细胞介素一6和抗ds—DNA抗体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t2(6):355.
(责任编辑: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