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简答题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P183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P186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P1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其内容为,P194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206
第九章
1.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21
第一,中国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P223
第一,性质相同。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P230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
4.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P232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的历史依据。
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5.依法治国的作用与意义。P237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党执政方针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P250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253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十一章
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P274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P278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
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深化。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281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0.5分)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0.5分)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1分)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1分)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1分)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1分)
第十二章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前四点)P302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
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8、坚决反对任何“”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4.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5.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6.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即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7.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8.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三章
1. 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原则。P330
第一.坚持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位置到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怎样做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332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1. 人民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P351
第十五章
1. 中国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P3
第一.中国个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
2. 中国党的执政地位。P366
第1. 坚持中国现代化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党的领导。第2. 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党的领导。
第3. 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吧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党的领导。
第4. 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