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 语 文 模 拟 试 题

本试卷共12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围绕文明起源研究,国内还是最倚重考古学和历史学,前者尤甚,其

余学科介入不足。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相对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涵盖文明起源期在内的史前文化构成更深远悠久的文化大传统,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曾系统分析了中国文字以及思维的特色,以对应西方的神学体系。他认为具有占卜功能和神权意义的甲骨文,是中华史前物象观念和文化信仰顺势发展的结果。庞朴先生曾指出,中国人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上的一致性。诸如“立象尽意”“铸鼎象物”“文以载道”等观念都是中华文明取象思维的表现方式,其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换言之,滋生中国文字出现的深厚史前传统及其文字背后的信仰、礼制和观念特性造就了持续、统一的中华文化。“中国文明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杜维明《试论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因此社会科学中照搬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徐苹芳、张光直《中国文明的形成》)针对中国性之争,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虽然奠定和夯实了研究基础,但是,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

从学术范式和人文理论构建来看,在现当代学界,最常见的中华思想史研究惯于套用西学古典进化论的“神话→历史”“信仰→理性”“宗教→理性化”“神圣→世俗”的演进过程,用现代性工具理性观来规避中国王

制中的“神—人”关系和礼乐文化渊源。这类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其实,已经有考古学者谈到应结合神话学、文献学构建探源新理论:“‘如何重建古史传说的历史’——这应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在方式与目标方面区别于西方而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重要内涵之一。”(朱乃诚)“以前的考古学界一直不重视意识形态,认为这是考古学研究力不能及的……人类社会借助意识形态确立关于自然和超自然世界的信仰体系。通过意识形态,形成了关于宇宙的秩序,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观念,确立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周围万事万物的关系。”(罗伯特·沙雷尔)这些论述都突显出考古学结合人文研究势在必行。

(摘编自谭佳《从人文学科深耕文明探源的中国性问题》) 材料二:

研究发现,良渚、陶寺、石峁等具备原始国家形态的文化,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农业、科学技术显著发展,出现了复杂的社会分工;二是阶级分化,表现为出现了贵族专有的宫殿区和墓地,同时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形成;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社会存在着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即王权,以及由其建立和掌控的区域性政体。这是基于中国历史考古资料总结出来的文明标准,也是对长期缺少中国历史内容的人类早期文明理论的重要补充。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

的一面。总体而言,经过近40年的探索,学术界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阶段性发展、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最早的国家特征等问题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这些成果中,描述性内容多于理论的总结和升华,要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文明理论,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愈发意识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问题的复杂性。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不仅是一个长达近2000年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分布在广袤大地上的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体,体量为同时期世界古代文明之最,学术界早就形象地称之为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同时,这个丛体内部的各地方社会也分别有自己的文明化演进方式和特点。近年来,分别就这些地方文明的演进过程、原因机制、方式道路等开展研究,正成为新的学术热点。这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它们怎样在彼此的取长补短、交流互鉴、融会贯通中逐步扩大发展一体化趋势,凝聚形成中华文明的特色特点,最终形成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结果。

(摘编自赵辉《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对中国性之争做出了科学全面的回答。

B.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史前文化构成的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彰显对文化大传统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C.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的一致性,使天人合

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星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D.我国对良渚、陶寺、石峁等文化的历史考古资料总结出来的文明标准尚不完整,缺少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还不能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的全貌。

B.古史传说等意识形态属于神话学、文献学研究范畴,是研究史前文明的出发点。

C.目前人类早期文明的相关理论尚不够完整,需要得到各国历史内容的重要补充。

D.分布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林,是世界古代文明之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判定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准的一项是(3分)

A.距今五千多年前,中国各区域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区域中心逐步发展为规模宏大的都邑。

B.商代文字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C.夏王朝形成了择中建都、择中立宫、中轴线理念、青铜礼器和玉礼器等一整套的礼仪制度。

D.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展示了一个存在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区域性的早期国家形态。

4.西方一些观点为什么不能照搬到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两则材料均涉及当今史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问题,内容的侧重点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作答。(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铜人 李一默

抹上最后一层铜粉,他感觉脸上戴了一副面具,而世界,被挡在外面。他把眼睛睁开,化妆师水平不错,除了他自己,大概没人能把他认出来。他想笑,却不那么容易,因为整张脸都是僵硬的,他的笑甚至包括他想笑的意识,都被封死在了铜粉里。还好,他的眉眼还活着,于是,他的笑意从那里流出来,不过,瞬息凝固,戛然而止。细心的化妆师还是发现了,再一次提醒他,铜人最忌讳表露,要学会隐藏自己。他点点头,幅度极小。化妆师又把铜粉抹在他头上,那些疲软的头发仿佛接收到命令,一下子立起来,雄赳赳气昂昂,充满战斗力。 他站起来,穿上铜色褂子、铜色裤子、铜色鞋子,与他的铜人妆浑然一体。正是午后,商家店铺外即小广场,他选一位置,回头就能看到商家店铺,而他的任务就是把更多的人吸引到店里去。

有人看了一会就离开,有人却故意走近,十分好奇地摸他那镀上了铜粉的双手,还有更大胆者,走近与他对视,所谓的对视,说白了就是看谁能坚持长时间不动、不眨眼、不笑场。因为有铜人护体,他自认

为可以。可对视者似乎有备而来,眼神中透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劲。

终于,他眨了一下眼。人群中很快爆发出一阵大笑。正在这个时候,有人给他递过来一张纸巾,他几乎想都没想,就接过来。对视者早已离开,围观者也一一散尽。只留下他,孤独地固守着自己的边界。 突然,有人拍他的肩膀,是刚才与他对视的那人。那人还把一瓶矿泉水递到他手上,大概看出他喝水艰难,又特意把瓶盖拧开。他赶紧拒绝,那是另外一种不好意思。可是,他的脸上却洋溢出笑意,很快,嘴巴也被感染,发出一阵呵呵声。

他捏住瓶腰处,仰着头,咕咚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大口。真凉啊。那人笑了。他第一次在一个陌生人脸上看到那种简单的笑。

马路两旁长满了高楼大厦,楼挨着楼,并列向上,越来越高,却永远不会相交。停滞不前的公交车上,人挤着人,肉贴着肉,似乎能听到对方的心跳声,可人们彼此并不认识。他终于回到自己的住处,等公共浴室终于没人了,他草草洗完澡,就睡觉了。

他逐渐变得轻车熟路。他也逐渐发现他隐藏自己和扮演角色的能力连他自己都暗暗吃惊。与他对视的人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胆怯离场。 但也有例外。一个叫老眼的人,眼神中透着一股凌厉的寒光,似乎要把他砍成两段。规则不允许他避开老眼的目光,他更不可能沉浸其中。他选择了穿透,让自己的目光足够强足够硬,穿透眼前障碍,在视线之内寻找一个想关注的焦点,或者目标,就像摄影师拍照时虚化背景聚焦对象一样。

一个熟悉的身影撞入他的眼睛。他不自觉地使用了余光,一眼,接着好几眼。他看着他,真的好眼熟,像之前他送外卖时的一个骑手。跟他一样,他也骑着一辆破旧的电动车,速度极快,见缝就插,上天入地,从未出事;而且,基本没收到过差评,唯一的一次,还是因为那天下雨,迟送了十几秒,外卖完好,他浑身被雨水和汗水打湿,竟没抱怨半字。其实,他的薄雨披就压在车座底下,他没空拿出来。 此刻,如果穿上骑手服,他与他并排站在一起,并无分别。他就像一把打开他过去生活的钥匙,或者一面镜子,能照出他的全部现实,处在异乡,他的窘迫,他的贫穷,他的卑微,他的胆怯,甚至他的悲哀。 围观者越来越多,将他们围成一个紧密的圆圈。

而他,赶紧把视线拉回来,聚拢在老眼脸上。老眼的鼻子上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渐渐生长,等待坠落。这丝毫不会影响老眼的发挥。老眼只有两只眼睛,能射出无数道光,他在这光中一点一点变大,成为老眼的待宰猎物。

所以,当那张纸巾再一次出现的时候,他有理由相信那就是宿命,一种无法更改的宿命。

她的脸藏在口罩后面,他看不见。他用余光找她的双眼。她的眼睛,带着关切和温暖,对他浅浅笑着,眼神中还流出一束专注、虔诚、平静的光,照亮了他,让他在这浑浊的人世有了那么一点点醒意。他伪装起来的斗争装备,开始松懈。他想奔向她,带着他的全部热情、全部努力。他就那样看着她。他的眼里,只有她,而他从她柔软的眼睛里,似乎也领受到了某种启示。在他凝视过的无数双眼睛中,都不曾

有过如此感受。她抽出一张纸巾,一下一下,吸掉他额头上的汗。然后,她又拿出一张,转头,纸巾向老眼凑上去。她无视这场人间游戏,只看重她所看重的。在她擦去老眼脸上正在下滑的汗珠的那一刻,他知道,他那所有强装起来的坚硬的外壳瞬间崩塌。

可围观者们已经用笑声证明了他的失败,或者,他们用笑声在庆祝老眼取得胜利。然而他不在乎,输赢于他再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即便输掉了所谓的比赛,也是铜人输了,他并没有。是她赐予他这种领受,她的眼神中有一种清洁的精神,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那不是想象出来的风景,是他的目光亲自获取的。

他流泪了。如果是以前,当着众人,他是断然不会这样的,他肯定会躲在暗处,偷偷地,独自承受。此时此刻,他第一次没觉得流泪是一种羞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铜人”服饰及“铜人妆”不仅是扮演角色的必备品,也是他藏匿自我、在他与城市生活间设置隔膜的道具。

B.“铜人”的两次“对视”失败,第一次是由于他坚持不住“眨了一下眼”,第二次是缘于内心的感动与慰藉。

C.文章中间部分写到外卖骑手工作的艰辛,看似闲来一笔,实则借“铜人”的内心波澜写出异乡打拼者的不易。

D.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意地造成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心理隔膜,也使故事情节更为紧凑,主题更突出。

7.文中刻画“老眼”与铜人的对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眼”是城市居民,铜人是异乡人,两人的对视就是不同区域之间的敌意与对决。

B.既通过对视展露铜人的内心世界,也让铜人坚硬外壳的瞬间崩塌显得更为真实感人。

C.“老眼”与“她”形成强烈的对比,前者鄙视铜人,后者对铜人给予了关切与温暖。

D.以“老眼”眼神的凌厉持久,写出铜人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让读者对铜人心生同情。

8.小说中“铜人”的心理有着微妙的变化,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说,李一默的创作将“立足大地的坚实与仰望星空的诗性结合在一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六月壬申,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四年春正月,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尽。齐王景达遣都军使边镐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不许,刘仁赡愤邑成疾。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躬攮甲胄,军

于紫金山南山。命太祖皇帝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

丙午,监军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遗使奉之来降,帝遣使入城宣谕。以刘仁瞻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诏开寿州仓赈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唐陈觉自周还,矫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我斩之。”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钟谟请覆之于周,唐主乃因谟复命,言:“久拒王师,皆臣愚迷,非续之罪。”帝闻之,大惊曰:“审如此,则续乃忠臣。朕为天下主,岂教人杀忠臣乎!”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钟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

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书》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

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B.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C.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D.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中食尽”同“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尽”含义不同。

B.“躬攮甲胄”同“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含义相同。 C.“教人杀忠臣”同“教然后知困”(《论语》)两句中的“教”含义不同。 D.“期于必克”同“终期于尽”(《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期”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寿春久攻不下,于是世宗亲自领兵渡过淮河,突击南唐先锋寨以及山北一处营寨,让南唐首尾不能相应。

B.世宗在泗州城开仓赈济百姓,并禁止军中之人侵犯农民田地,这让泗州百姓感激喜悦,他们争相献送粮草。

C.陈觉假传世宗命令,欲借此除去宰相严续。唐主明知是假,但迫于无奈,只能斩杀严续,并让钟谟回去复命。

D.司马光认为,世宗在攻打江南时不畏流矢飞石、攻下江南后能够爱民如子的行为,非常接近《尚书》中的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

(2)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 14.寿春之战,后周世宗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江月 黄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景入词,以“一船明月”“千里秋江”绘景,描写风尚未起时的此地风光。

B.“斜阳”意象与词人行旅途中的心境甚为吻合,流露出不能顺利前行的沮丧之情。

C.“今朝露宿何妨”与“何妨吟啸且徐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词人内心的意愿。

D.全词述写秋日傍晚行船遇风时泊舟山下所见、所闻与所感,语言清新,一气如话。

16.张孝祥词风豪迈,胸襟旷达。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旷达心境?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善用典故,“ ”一句运用五丁开山的典故,交代蜀道的来历;“ ”一句运用太阳神的典故,写蜀道的高危难行。

(2)“寄傲斋”是北宋文人赵鼎臣的书斋名,“容安馆”是当代学者钱钟书的书斋名,这两个名字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两句。 (3)“露”由水蒸气在夜晚遇冷凝结而成,具有鲜明的时令特征,也常常寄托人们内心的情感。古代关于“露”的诗文很多,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曾经,在城市街道拐角,一部补鞋机,一个工具箱,外加剪刀粘胶纤维线和几只大小不一的棉拖鞋,修鞋匠与修鞋人聊着家长里短,开胶、断线、破掌的鞋子也就修补好了;曾经,丢了钥匙的孩子急得团团转,爸妈没有过多责备,走出小区,请配钥匙师傅重新再配一把;曾经,骑自行车上班一族,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曾经,留守家中的老人总能听见“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曾经,换纱窗、洗油烟机、空调加氟,各类服务 ① ……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 ② ,修补物品的同时修复了心情。这,何尝不

是温暖的一幕

可是,近年来,曾经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联系的“小修小补”摊点,感觉是越来越少啦!一些专修老物件的摊点,跑遍通城也难寻踪影;那些手工业艺人,走遍街角也难觅足迹。曾经,那些“小修小补”的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从不“躺平”, ③ ,靠手艺吃饭,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这些“小而精”“小而专”的工作,努力奋斗,不断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5分)

20.请为文段拟写一个含有“小”与“大”二字的标题。(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都说种菜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天赋,而宇宙的尽头同样离不开“种菜”。超市里,“太空西瓜”“太空番茄”等标签屡见不鲜。它们不是 ① ,而是土生土长的地球种子被送到太空,接受宇宙射线照射,再随卫星或飞船返回地球,在地面进行培育、杂交和筛选的。这项育种新技术被称为航天育种。航天育种具有传统育种技术并不具备的优点,如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它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农产品,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持续作用。 航天工程系统复杂程度高、技术跨度大,荷载容量弥足珍贵。 ② 被

选中的种子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遗传性稳定,二是综合性状好。能够获得太空之旅资格的种子可谓是“天选之种”。

但是,获得资格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种子在太空中的突变率极低,没有变化的种子有很多,只有被宇宙粒子击中的“幸运儿”才会在返回地面后被挑选出来。同时,由于基因突变 ③ ,并非所有的种子都往好的方向突变,因此,只有符合要求的种子才能留下来。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可以选择伴侣,却不能选择父母,如何与父母相处就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必修一课。

某校高中成长仪式上,学校请家长送给学生一封信。贾聪颖同学收到了父亲文笔优美、情感动人的信,事后却在与同学分享时,发现这封信竟抄袭自网络,因而对父亲非常失望,此后一直闷闷不乐。 请以同班同学钟艾美的身份,给贾聪颖写一封信,在如何对待父亲之举及如何调整心态等方面提供意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

语文模拟试题参及评分标准 1. B(3分) 2. A(3分) 3. B(3分)

4. ①西方文明不具备中华文明起源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西方观点不具备普遍的应用性;②由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每点2分,共4分)

5. 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在学科介入、套用西方理论方面存在的不足;②材料二侧重阐述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研究对象及内容的复杂性。(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6. D(3分) 7. B(3分)

8. ①一开始借铜人妆之便刻意隐藏自己,与周遭世界和人群保持疏离隔膜;②陌生人喂水时短暂感动,回归日常生活后恢复疏离冷硬,渐渐习惯隐藏与扮演;③看到熟悉的外卖骑手,回忆过往生活,深刻感知身处异乡生存的卑微与孤独;④因陌生女子为自己和老眼擦汗而领受到纯粹的关切和善意,“所有强装起来的坚硬外壳瞬间崩塌”,突破了与世界疏离的精神困境,恢复了与他人、与世界进行情感互动的可贵天性。(每点2分,写出任意三点给6分)

9. ①“立足大地的坚实”指作品能够立足当下社会和普通人,反映现实生活;“仰望星空的诗性”指饱含理想与热忱,有精神追求;②《铜人》这篇小说展示了当今社会异乡人在城市生活中的紧张和不易,无论是

人物生存状态,还是城市生活环境,抑或细微而深沉的情感表达,都是作者“立足大地的坚实”的真实反映;③不论是某对视者的矿泉水还是陌生女子的“递纸巾”“擦汗”,都让文中的主人公以及读者看到社会生活苍凉中的温暖,而文中主人公的精神困境突围与温暖触角的复苏,也让读者倍感欣慰,这都体现了作者“仰望星空的诗性”。(每点2分,共6分) 10. A(3分) 11. D(3分) 12. D(3分)

13.(1)南唐刘仁赡趁李继勋没有防备,出兵袭击他们,杀死几百个士兵。(4分)

(2)先前(我们)曾是仇敌,今日已成为一家人。我朝同你们国家大义已经确定,保证没有其他顾虑。(4分)

14. ①后周围困寿春,城中粮食耗尽。②南唐将领意见不一,守将“愤邑成疾”。③后周世宗率军助攻寿春,且战术得当。(每点1分,共3分) 15. B(3分)

16. ①用开阔的词境,如“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意境开阔,表现旷达的胸襟;②以奇特的想象,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表达浪漫的豪情。(每点3分,共6分) 17.(1)地崩山摧壮士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2)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3)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每空1分,共6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 ①一应俱全 ②焕然一新 ③自食其力(每空1分,共3分) 19. ①形式上,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符合人们日常交流习惯;使用“打个”“就好”“瓢了”等口语化的词,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3分)②内容上,选取修车日常之事,勾勒市井生活图景,烟火气息浓郁。(2分)

20. 小修补,大民生/百姓小生活,城市大情怀(2分)

21. ①来自外太空 ②什么样的种子有机会进入太空 ③具有不定向性(每处2分,共6分)

22. 它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4分) 23. 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