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荷塘月色》参
一、【基础训练】 (一)热身训练
1.提示:A项中“屑”应读“xiè”;C项中“缀”应读“zhuì”; D项中“敛”应读“liǎn”。        答案:B 2. 提示:A项,“婷婷”应为“亭亭”;B项,“露”应为“漏”;C项,“合”应为“和”。    答案:D 4.提示:“泻”字有倾泻之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浮”字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洗”字写出了叶子和花的纤尘不染的特点。“笼”字写雾的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合“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迷离朦胧之感。      答案:C (二)强化训练 1.提示:“有声”“寓动于静”的说法错误。“泻”字呼应“流水”,是喻体的自然延伸,表现月光由上而下透射的情态,月光好像动起来了。再配上形容词“静静”,更增加了月光流动的静谧感。    答案:C 2.答案:B
3.选出对以下文字分析准确的一项(    )
提示:A、B两项中的“记叙”和“议论”的说法不妥。C项中“行动上的不自由”说法不妥。   答案:D
4.答案: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白  缕缕清香 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个片叶子和花上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5.提示:此题协助理解本文的线索内容,注意本文的内圆与外圆的结构线索。内圆是指感情由不宁静到宁静,再到不宁静。外圆是指出家门,游荷塘,再回家门。
参: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 行文顺序——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序:出门——缓步前行——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木——山色——怀古思乡——进门。 6. 提示:“颇不宁静”是关键词,“颇”字说明不宁静的水准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
参:这句话是文眼。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7.提示:如何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当然要从作者的内容表达实行。节选的两段文字介绍了古代少女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采莲的情形,指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文中引用《采莲赋》描写了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默地传情的情景。下一段接着说“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从上下文的联系推断,《西洲曲》也理应是描写爱情的艳歌。认真揣摩一下能够发现“莲子清如水”是双关辞格,应是“怜子情如水”,意为“爱你柔情似水”。这样,其作用不言自明。
参:透过作者对古代两首诗的反复吟味,能够看出“乐得暂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这和全文的主旨是一致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 答案:A
2. 提示:例句是通感的手法,把视觉转化为听觉形象。A项是把听觉形象化为嗅觉形象。B项是把听觉形象化为触觉形象。C项把嗅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D项是比喻。    答案:D
3. 提示:此题主要是弄清课文内容层次,注意对“月下荷塘”的描绘顺序。可抓住从叶到花,再到香味,最后是对荷波的描绘。    答案:B
4. 提示:依据文中描绘的对象来概括。     参:荷叶  荷花  荷香  波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5.提示:文中“素来察人观耳后;穿堂过户,乐看人家厨房的抹布”即是对这个自称的解释。   参:①不看表面看内里,往往使人难堪。②实事求是,认真执著。 6.提示:“昨夜得见‘戏如人生’”指日本女演员的表现,“感慨万千”当指中日比较。     参:①理解了日本民族认真执著的民族素质。②看到了两个民族的优劣长短。日本人不管做什么都认真执著,所以进步快,发展快。中国人却“人生如戏”,随便敷衍,所以落后,发展慢。
7.提示:后文有“他的形象稍微放大”“他的形象再放大了”“形同巨人”等句,由此可知前面是铺垫。
参:欲扬先抑,形成跌宕,为后面形象逐层放大做铺垫。 8. 提示:A项不符合老人的意思,“人生如戏”是对中国人的批评;C项过于夸大;E项“我”与老人不是比照。      答案:B D 三、【深层探究】
9. 提示:这是对朱自清先生散文风格的理解。注意三则材料所说的角度的不同:前面两则是从审美方面来分析的,后一则是从气势、数量和节奏等方面来考虑的。
参:第一则材料是从作品的审美风格来分析的,突出地说明朱自清散文的诗意和美;第二则材料是从审美风格和思想境界来分析的,概括提炼为一个“清”字;第三则材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的,但以反面批评为主,指出朱自清散文欠缺开阖吞吐之势,有俚俗繁琐陈旧的弊端。其中前两则材料为一组,第三则材料自成一说。 四、【高考链接】
10.提示: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社会体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参:(1)幼无名师:阐明少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2)长无良友:说明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3)壮无事实:提醒人们不要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4)老无令名:要求人生在世,要给社会、后辈留下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