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演讲
【教学目标】
1.围绕“演讲〞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
2.了解演讲稿的特点及具体写法,写好演讲稿,使其具有说服力,全班进行交流。
3.演讲结束后,要善于听取老师或同学的意见,修改演讲稿,有效地提高演讲水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选择演讲的话题,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和写法,写好演讲稿。
2.了解什么样的演讲稿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修改演讲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听到慷慨激昂的演讲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作过演讲吗?记得当时的感受吗?今天我
们将在班上开展一次演讲活动,请同学们一展自己的风采。
二、确定选题,精选素材
1.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开展演讲活动,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确定话题范围,当然也可以自定。
〔1〕科学〔2〕读书〔3〕家乡新貌〔4〕健康饮食
以上方面只是个参考,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谈谈自己希望演讲的话题。
2.同桌间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范围,并为自己选择的话题拟一个适宜的题目。〔如“读书的快乐〞“健康饮食伴我行〞等。〕
3.师:演讲稿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一般来说,演讲稿具有针对性、可讲性和煽动性等特点。
4.思考:什么样的演讲稿,才具有说服力呢?〔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明确:观点鲜明。选择适宜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三、交流反应
1.教师指导学生写演讲稿。
2.演讲稿写好后,同桌间进行交流。
3.学生根据演讲稿内容,分小组试练一下演讲,看一看该怎样演讲,效果才能更好。总结演讲该注意哪些事项。〔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教师抽查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在演讲时应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还可以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4. 演讲结束后,听听大家的意见,看看哪些地方自己演讲得不够好,是属于演讲稿中的材料没有组织好,还是属于演讲时发挥得不好,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调整,提高演讲水平。
【教学反思】
从课堂训练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演讲,而且初步掌握了演讲的方法和技巧,也知道了写演讲稿的重要性及具体的考前须知。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注重演讲时的表现,并能在演讲后的交流过程中主动听取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演讲水平。
20.*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了解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对脚下的土地有新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表达。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来源。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来深切体会以诗歌主人公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读诗题: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3.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在老区根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人民重新获得珍贵的土地。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讨论、交流〕
明确: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很是严整。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深入品析,讨论交流
1.〔指名朗读诗歌第1~3节〕思考: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感受农民对土地有怎样的感情。〔结合生活实际,自由交流〕
小结:诗歌第1节用旱天的鹅见了水的情景来比喻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充分表现
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特色,语言显得朴实、亲切。第2节和第3节用了两个“恨不得〞,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之深。
2.师:三黑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样对待土地的?〔自由朗读诗歌第4~15节〕
〔1〕重点句子理解。〔课件出示,指名答〕
句子一:“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珍视,土地失而复得之后,他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
句子二:怎样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似妇女们刚梳的头〞?
明确:“耙得又平又顺溜〞用富有口语特点的语言写农村生活,很好地表达了苏金伞“坚持用生活中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的诗歌创作特点。
〔2〕师: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有怎样的感受?〔同桌讨论交流〕
例如: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他可以任由蝈蝈在地里叫唤,还可以招呼小孩子来逮蝈蝈,他甚至对如何更好地耕种土地有新的方案,他还想象着获得大丰收之后的甜蜜生活。他边劳动边尽情享受着重新获
得土地之后的快乐。
教师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师: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到特别能感动你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明确:诗歌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四、体会诗歌语言特色
1.师: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教师提示:如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第5、6、7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精心照料;第11、12节,采用今昔比照的手法,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
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小结: 如苏金伞在1982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了他始终未改的诗歌观,即“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
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生活是诗的根底,诗是生活的升华。〞
五、拓展延伸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可以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对脚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内容交流。
六、教师小结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板书】
20*三黑和土地
三黑热爱土地比喻、拟人
想象比照
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语言质朴,通俗易懂,但是涉及关于土地改革的内容。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预习充分了解作者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有了背景知识的积累,在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诵读诗歌,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从而有助于他们深切体会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体会农民在获得土地之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到土地带给农民的无边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