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文言文虚词

中考文言文虚词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考⽂⾔⽂虚词

中考⽂⾔⽂虚词⼤全

  在⽂⾔⽂中,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代词  1.译作 “……的”  (1)弃其杖,化为邓林。

  (2)门⼈弟⼦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3)谓其妻⽈。  (4)帝感其诚。

  (5)⽇⽉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6)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7)增其旧制。  (8)请循其本。

  (9)屠⼤窘,恐前后受其敌。  (10)下视其辙,登轼⽽望之  2.译作“他/她/它(们)”

  (1)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2)⾷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醉能同其乐。

  (5)余则緼袍敝⾐处其间。  3.译作“……⾃⼰的”  (1)即书诗四句,并⾃为其名。  (2)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4)此之谓失其本⼼。

  4.译为“那”、“那个”、“那些”、“那⾥”。  (1)其间千⼆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复前⾏,欲穷其林。

  (3)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其喜洋洋者也。

  5.译作“其中的”(后⾯多为数词。)  (1)其⼀⽝坐于前。

  (2)虽⼈有百⼝,⼝有百⾆,不能名其⼀处也。  ⼆、副词

  放在句⾸或句中,表⽰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常和放在句末的语⽓词配合,可译为“⼤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何?

  (2)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其:可译为“可要”。  (4)其恕乎。(⼤概,也许)  且

  1、况且,⽽且

  (1)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且为众⼈  (2) 且壮⼠不死则已  (3) 且秦灭韩亡魏  (4) 且焉置⼟⽯  2、和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接近

  (1)北⼭愚公者,年且九⼗  于

  1、表⽰动作发⽣的时间、处所  (1)于舅家见之。《伤》  (2)⾄于夏⽔襄陵。《三峡》  (3)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4)与厅室之东北⾓。《⼝技》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  (6)相与步于中庭。《记》  (7)箕畚运于渤海之北。《愚公》  (8)⼜留蚊于素帐中。《童趣》  (9)余尝于⼟墙凹凸处。《童趣》  (10)饮于河渭。《夸》

  (1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道》

  (12)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观潮》  (13)多会于此。《隆》  (14)休祲降于天《唐雎》  (15)欲信⼤义于天下  (16)信义著于四海《隆》

  (17)然侍卫之⾂不懈于内,忠志之⼠忘⾝于外者。《隆》  (18)试⽤于昔⽇。《出》  (19)三顾⾂于草庐之中。《出》  (20)起于鲁。《庄⼦》  2、介绍动作⾏为涉及的对象  (1)请⼴于君。

  (2)未尝不叹息于桓灵也。  (3)欲招之于陛下也。  (4)⽇盘仲永环于⾢⼈。  (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6)受地于先王。  (7)欲报之于陛下也。  (8)不求闻达于诸侯。  (9)地⽽不⾜于民。  (10)胡不见我于王。

  (11)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3、表⽰⽐较  (1)贤与常⼈远矣。  (2)祗辱于奴⾪⼈之⼿。  (3)每⾃⽐于管仲。

  (4)使⼈之所欲莫甚于⽣,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乎

  语⽓助词,表⽰反问或疑问也可表⽰猜测和感叹  1、反问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2)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  (3)百姓孰敢不箪⾷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提问

  (1)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2)览物之情,得⽆异乎?

  (3)然⾜下⼘之⿁乎?  (4)公亦常问天⼦之怒乎?  (5)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6)将军岂愿见之乎。  (7)⼦墨⼦⽈:然胡不已乎?  (8)是亦不可已乎?

  (9)南⽅有鸟,其名为鹓雏⼦知之乎?

  (10)吾与汝毕⼒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3、感叹

  (1)其必⽈:“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乎”。  (2)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3)陈涉太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乃

  1、连词:可翻译为“于是”,“这才”  (1)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2)乃⼊见《曹刿论战》  (3)陈涉乃⽴为王《陈涉世家》  (4)乃⼊据陈《陈涉世家》

  (5)乃诈称公⼦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副词:相当于“就”,“才”  (1)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2)乃今符离⼈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  (3)乃丹书帛⽈《陈涉世家》  (4)陈胜吴⼴乃谋⽈《陈涉世家》  (5)乃记之⽽去《⼩⽯潭记》  (6)久⽽乃和《送东阳马⽣序》  (7)乃悟前狼假寐《狼》  (8)去后乃⾄《陈太丘与友期》  3、表⽰出乎意料“竟然”

  (1)乃不知有汉,⽆论魏晋《桃花源记》

  4、对事物的判断和确认,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1)当⽴者乃公⼦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5、代词:第⼆⼈称代词,做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  (1)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  然

  1、……的样⼦  (1)秦王怫然怒。  (2)谓为信然。  (3)杂然相许。  (4)为之怡然称快。  (5)尘⽓莽莽然。  (6)公欣然。  2、但是,表转折  (1)然数年恒不⼀见。  (2)然操遂能克绍。  (3)然侍卫之⾂不懈于内。  3、代词,这样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者

  1、代词,⼀般附着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动宾词组的后⾯,相当于“……的”或“……的⼈(东西、事情、地⽅)。  1)、指⼈:

  (1)⼜闻有早⾏者 《⼭市》

  (2)近塞上之⼈有善术者 《塞翁失马》  (3)京中有善⼝技者 《⼝技》  (4)后遂⽆问津者 《桃花源记》  (5)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核⾈记》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7)念⽆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  2、指东西、物、地⽅

  (1)其⽂理皆有可观者 《伤仲永》  (2)以中有⾜乐者 《送东阳马⽣序》  (3)是故所欲有甚于⽣者 《鱼我所欲也》  (4)虽欲⾔,⽆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5)望之蔚然⽽深秀者 《醉翁亭记》

  2、⽤在因果复合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原因或条件。  (1)夫韩、魏灭亡,⽽安陵以五⼗⾥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死命》  (2)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3)忠志之⼠忘⾝于外者 《出师表》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在主语之后表⽰停顿,谓语⼀般⽤“也”字结尾,起判断作⽤。  (1)北⼭愚公者,年且九⼗ 《愚公移⼭》  (2)马之千⾥者,⼀⾷或尽粟⼀⽯ 《马说》  (3)陈胜者,阳城⼈也 《陈涉世家》  (4)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

  (5)出则⽆敌国外患者 《⽣于忧患,死于安乐》  4、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可不译

  (1)昔者,共⼯与颛顼争为帝 《共⼯怒触不周⼭》  (2)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  5、⽤在数词后,可译为“个”、“样”等  (1)或异⼆者之为 《岳阳楼记》  (2)⼆者不可得兼 《鱼我所欲也》

  6、⽤在某些描写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  (1)感极⽽悲者矣 《岳阳楼记》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记》  (3)以⼟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童趣》  (4)中轩敞者为舱 《核⾈记》

  7、⽤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相当于“呢”

  (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论语·卫灵公》  (2)百姓孰敢不箪⾷壶浆⽽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  ⽽  1、并列  (1)学⽽时习之  (2)任重⽽道远

  (3)峨冠⽽多髯《核⾈记》  (4)⽽僦赁看幕《观潮》

  (5)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  (6)蔚然⽽深秀者  (7)饮少辄醉⽽年⼜最⾼  (8)往来⽽不绝者  (9)溪深⽽鱼肥  2、承接

  (1)⾆⼀吐⽽⼆⾍尽为所吞  (2)见不贤⽽内⾃省也  (3)择其善者⽽从之

  (4)死⽽后已  (5)或置酒⽽招之  (6)既醉⽽退

  (7)若夫⽇出⽽林霏开 云归⽽岩⽳暝  (8)野芳发⽽幽⾹,佳⽊秀⽽繁阴  (9)⽔落⽽⽯出者  (10)太守归⽽宾客从  (11)游⼈去⽽禽鸟乐也

  (1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3)受地于先王⽽守之

  (14)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  (15)舍鱼⽽取熊掌也,舍⽣⽽取义也  (16)杀所不⾜⽽争所有余  (17)公输盘诎,⽽⽈  3、转折  (1)⼈不知⽽不愠  (2)为⼈谋⽽不忠乎  (3)学⽽不思则罔

  (4)甚智其⼦⽽疑邻⼈之⽗  (5)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6)⽽计其长不盈⼨

  (7)千⾥马常有,⽽伯乐不常⽤  (8)鸣之⽽不能通其意  (9)⾜肤皲裂⽽不知

  (10)⽽不知⼈之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戍死者固⼗之六七  (12)⽽且君以五⼗⾥之地存者  (13)⽽君逆寡⼈者  (14)⽽智术浅短

  (15)民殷国富⽽不知存恤  (16)⽣于忧患⽽死于安乐  (17)荆国有余于地⽽不⾜于民  (18)由是则⽣⽽有不⽤也  (19)⽽⼭不加增下载⽂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