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民间故事到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民间故事》推进课例谈
“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民间故事单元导语,也可以说是对民间故事特点和价值的精炼概括。那么在孩子们心里是否认为民间故事是经典,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呢?其实未必!或许有的孩子会认为这些故事已经是千百年前的东西,又老又过时,没什么值得品读的地方。整本书推进课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民间故事是口耳相传的经典,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但没有走远,而且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成长。本课的策略就是以这句话为切入点,先质疑,再析疑,最后释疑,找到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梳理民间故事的特点
民间故事诞生在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里,口耳相传就是其一个重要的特点。
读开头,知道民间故事历史。孩子们通过读民间故事的开头片段,归纳总结,不难发现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悠久。
读结尾,知道民间故事的结局总是非常美好。也有孩子质疑,说阿诗玛变成了石头,这样的结局美好吗?其实想一想,老百姓在故事里让阿诗玛变成了回声神,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我们,尤其是对于阿黑来说,真的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了。孩子们也就不难明白,民间故事里饱含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真正让民间故事经久不衰,远远流传的其实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民族的精神。故事的
情节只是外壳,外壳是可以变化的,而内核——精神的力量千古不变。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一些人类身上所共有的勤劳善良,刚正不阿,邪不胜正……是没有变的。那么如何让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与孩子们的生活产生联接呢?就需要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索发现,其实民间故事并未走远,它们一直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我找到了四个经典民间故事对此进行突破。
二、从经典民间故事里感受诗歌的魅力
《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其实是先民眺望星空的美好想象。亿万年来,牛郎织女星一直在银河两边熠熠生辉,老百姓由此流传起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在穷苦生活里的美好期待。故事流传开来人们再眺望星空,不禁有了更加丰富的想象。于是,各种与这个故事相关的诗篇诞生了。设计中也加入了本单元“日积月累”栏目林杰的《乞巧》,使孩子们初步感知民间故事的经典在于启发和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丰富着民族的文化内涵。
三、从经典民间故事里体会语言的精妙
其实,许多民间故事都是非常神奇夸张的,这也是民间故事的重要特点之一。然而《八仙过海》这个故事更加明显,八位神仙,各有法器,各显神通。孩子们都听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歇后语,还知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一是要让孩子们明白,星空以外,大海的广阔无边也给了老百姓无尽的想象。力所不能及时,就总会想到神仙高人会来帮忙。由聊神奇法术到体会民间故事流传下来的民族语言,也是为了进一步加深,民间故事从未远去,它在方方面面启迪着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民族的语言密码。
四、从经典民间故事里聆听音乐的曼妙
《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和朱莉叶》,这样的宣传是为了让西方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故事。可是《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个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典型代表。它流传一千四百多年至今仍被不断演绎的关键在于它表现得是老百姓对浪漫自由的向往。这个民间故事经典在于它突破了死亡作为生命和爱情的结局,而是用了两只比翼双飞的蝴蝶来展现人们对于自由浪漫的向往。只要听了这个故事的人,在看到花丛中纷飞的蝴蝶不禁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顿生凄美和浪漫之情。这不正是中国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吗?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这么深呢?想到了采用倾听《梁祝》,欣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宣传海报,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来进行突破。这个环节旨在点燃孩子们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小火苗,知道我们的民间故事并不是又老又土,端不上台面的过时物,而是千古流传的经典。
五、从经典民间故事里欣赏电影的视觉盛宴
之所以引入暑期热映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片段,是因为魔童哪吒的原型正是来自于民间故事《哪吒闹海》,哪吒也是个孩子,更贴近孩子们的心。这部票房近五十亿元的动画大电影可以说从各个方面都有启人深思的地方。把哪吒拍成动画、电影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这部电影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在于哪吒说的话:如果命运不公,就和它抗争到底。我命由我不由天。孩子们虽然在影院看了电影,也觉得感动了,震撼了,但是未必去认真思考这句话的源头。孩子们可以在这个环节的学习思考中明白这其实是导演的心声,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民间故事融合创作,才能如此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