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哲简要

马哲简要

来源:华佗小知识
1、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的三种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为。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即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联系具有普遍性,(含义: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 7、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

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回答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提出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性(相对,有条件):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绝对,无条件):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可分为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相互包含,体现运动物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9、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作用:

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前提,即一方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前提,在矛盾中发展

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转化的原因:内部矛盾双方有相互贯通的趋势,事物有规律的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作用:

促进双方力量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其向对立面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

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两者作用:

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不同条件下二者地位有所不同。 10、和谐

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矛盾双

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 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1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其发展的始终

特殊性(矛盾的主次): 不同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及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 相互关系:辩证统一。(有机整体、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

12、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13、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实质是扬弃

14、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否定即质变,把事物推动到新的阶段

曲折性:回复性,暂时的停顿与倒退。 意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5、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法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致。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分析方法。 16、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这两大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可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成为了哲学最基本问题。(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谁是 世界本原,即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意识和物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推论: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18、物质与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存在于意识之外,于意识所反映

意识: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对其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内容上客 观,在形式上主观

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辨证法的和谐统一,主

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事物的共性。

1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其共性。

第二章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只能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通过实践实际改造和变革对象,使对象的真实状态、本质、规律、属性、关系充分暴露;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接触,现象反映到头脑) 实践使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受实验检验。认识活动是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在观念上把握客体和创造客体的活动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需要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应该也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经过理性思考,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4、实现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这正确的实践方法及工作方法。 5、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算完成。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6、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真理是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7、真理的主观性: 真理和他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的区别和联系(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不等同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其一元性 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无条件性、无限性 含义: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

含义:真理反映的对象都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知能力的);真理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有限(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相对正确的反映)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在相对性的基础上,真理是绝对的)

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真理的发展规律) 9、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真理可能转化为谬误的原因: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条件下成立的);真理是全面的,忽视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真理都有可能转化为谬误。 10、真理的发展规律:

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

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主要根据)

1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即绝对性,唯一性。

不确定性:相对性,条件性。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而表现出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

13、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

14、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性

15、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特点: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的认识性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的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15、价值评价的作用:激励、制约、导向 16、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8、认识与实践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的依赖性与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性:

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性的突出表现

3、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

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理论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的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性变革的基础

5、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

作用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1、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交换是解决该矛盾的唯一途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3、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支配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需的物质条件

4、 劳动力价值:

维持劳动者本人所需的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5、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收回购买过程中所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增值的价值及剩余价值。货币购买了劳动力带来的剩余价值,货币也变成了资本。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

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资本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三)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显然,这些因素都是加强和扩大对工人剥削的因素。

影响: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后果: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 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三个组成部分。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基本经济关系不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