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哲学史的问题

中国哲学史的问题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国哲学史的问题

《周易》:

1, 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2, 学思想。

3, 4, 5, 6, 7, 8, 9, 10, 11,

释“大生”、“广生”、“生生之谓易”与“天地之大德曰生”等生命哲释“‘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论“干道变化,各正性命”。

论“干元”性体及干卦经传的本体论思想。

试通过卦象、卦爻辞与彖(tuan\\)、象、文言传来解读干卦。

论“坤”德。

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与“地势昆,君子厚德载物”的统一。

论“感”、“通”、“变”、“感通”、“变通”、“亨通”。

试论天地人三材之道及《周易》的机体主义、整体观、系统论。

试论《系辞传》的本体—宇宙论思想及道德性上学思想。

1

《论语》:

1, 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 释“为政以德”

3, 试谈“仁”与“礼”之间的创造性张力。

4, 释“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5, 论夫子的一贯之道。

6, 试谈“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问也”。

7, 何谓“无伐善,无施劳”?

8, 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9, 释“天生德于余”。

10, 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 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2, 释“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2

13, 试论夫子以天下斯文自任的担当精神及其背后的终极关怀。

14, 论“子绝四”。

15, 论“和而不同”。

16, 论“命”与“天命”。

17, 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8, 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当代全球伦理的建构。

19, 谈孔子之忧与孔子之乐。

20, 试论孔子的理想境界与理想人格。

《老子》:

1, 释老子之道与“道”、“名”、“无名”、“有名”之间的关系。

2, 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 试论以“冲”、“虚”、“玄牝”、“橐(tuo) ”喻“道”的意义。

4, 论“涤除玄览(鉴)”。

3

5, 释《老子》与《论语》中对“水”的比喻。

6, 释《老子》中的赤子婴儿喻。

7, 释老子之“无”与“有”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 论“致虚静,守静笃。”

9, 论“复”与“返”。

10, 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11, 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 释“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3, 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4,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5,释“无为而无不为。”

16,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7,论“道”与“德”关系。

4

18,如何体验“道”,如何接近“道”。

19,试论老子哲学智慧。

21, 论孔子、老子异同。

《墨子》:

1, 释“兼相爱,交相利。”

2, 比较儒家“仁爱”、墨家“兼爱”与教“博爱”。

3, 墨子“天志”思想辨析。

4, 论“天志”与“兼爱”关系。

5, 论孔子、老子、墨子对“文明”的反思。

《管子》:

1, 何谓“心术”?

2, 评“静因之道”。

3, 《心术》中“德”与“道”关系。

5

4, 释《内业》篇精气说。

《孟子》:

1,《公孙丑》上篇“知言养气章”争议颇多,何谓“不动心”?如何“养勇”?何谓“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志”与“气”关系如何?何谓“浩然之气”?“养气”与“知言”有关系?

2,孔子与伯夷、伊尹差异。

3,探讨孟子驳告子“生之谓性”、“仁内义外”时的反诘式、归谬法。孟子何以说明“义内”?

5, 何谓道德的“本心”?“求其放心”?

6, 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

7, 释“先立乎其大者”

8, 析“天爵”与“人爵”,并释“食贵”。

9, 释“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

10, 何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11, 什么意义上“万物皆备于我”?

6

12, 释“四端之心”、“良知”、“良能”;与孟子由心善言性善的关系。

13, 关于君子三乐。

14, 释“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分析“所性之分”与“所欲所乐”的关系。

15, 释“居”、“居仁由义”、“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居天下之广居”。

16, 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17, 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8, 释“口之于味”章,分析“……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与“……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19, 论孟子关于人之道德的普遍性与道德的主体性思想。

《庄子》:

1, 释“鲲化为鹏”与飞向“南冥天池”之比喻,大鹏仍有所待,这是庄子的自喻吗?

2, 比较“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至人的四种境界。

7

3, 释“游”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4, 释“有待—无己—无待”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 分析庄子、惠施有用、无用之辩,为何惠批评庄子“大而无用”、庄子批评惠“拙于用大”?理解庄子“因物为用”、“以无用为用”。

6, 释“与道同体”。

7, 释“齐‘物’”与“齐‘物论’”。

8, 释“吾丧我”。

9, 释“天籁”、“天均”、“天府”、“天倪”、“葆光”。

10, 为何要破“成心”?

11, 庄子关于“道”与“言”的看法。

12, 庄子论“彼与此”、“是与非”、“生与死”。

13, 何谓“道枢”、“道通为一”、“两行”、“以明”?

14, 释“有始”与“末始”一段,理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15, 庄周梦蝶。

8

16, 释“古之真人”。

17, 比较老子与庄子的“道”。

18, 何谓“大宗师”?

19, 释“撄宁”、“忘”、“坐忘”,谈谈庄子的生死观。

20, 《天下篇》以何种理念或标准来批评各家?如何展开批评的?庄周学派的地位如何?何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公孙龙子》:

1, 释“白马非马”。

2, 释坚白石之关系。

3, 释“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4, 释“指”与“物”的关系。

《荀子》:

1, 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以为圣人矣”与“制天命而用之”。

9

2, 释“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3, 论“礼有三本”。

4, 论荀子学派关于“礼”的起源、内涵、功能、价值、意义的说明。

5, 论荀子学派关于“道”、“心”及其关系的认识。

6, 论荀子“解蔽”的方。

7, 论“性恶伪善”、“化性起伪”。

《韩非子》:

1,《解老》中关于“道”与“德”,“道”与“理”关系的说明及其启示。

2,《解老》中关于“仁”、“义”、“礼”的认识。

3,谈韩非子论“虚”与“静”及其对《老子》文本虚静关系的诠释。

4,释《喻老》之“静”与“躁”。

《礼记》:

1, 论《乐记》美学思想,兼论“乐” 的起源、内涵、功能、价值、意义的说

10

明。

2, 论“礼”、“乐”区别与联系,以及礼教、乐教与人的心、性、情之关联。

3, 论礼乐所代表的中华人文精神内涵的丰富性。

4, 释《大学》以“明明德”为核心的三纲领与以“修身”为核心的目关系。

5, 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渭道,修道之渭教。”

6, 论“中和”、“中庸”。

7, 论《中庸》中“诚”的本体论思想以及“诚”与“明”的关系。

《淮南子》:

1, 释《原道》中“道”的内涵。

2, 释“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

3, 论关于“体道者”、“达于道者”与“得道者”。

4, 释《精神》中“精”、“神”及精神与行气关系之论。

5, 评价《精神》养生处世思想。

11

董仲舒:

1, 董仲舒论“名”、“号”的依据与功用。

2, 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

《论六家要旨》:

1, 司马谈的评价标准、主导倾向及其所论诸家之得失。

《论衡》:

1, 王充的天论与气论。

王弼:

1, 王弼论“一”。

2, 王弼关于言、意、象之论。

3, 王弼关于老子哲学行而上学的诠释。

郭象:

1, 论郭象对庄子哲学的总体把握。

12

2, 评郭象“独化论”与“适性论”。

僧肇:《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

1, 论僧肇的“物不迁”及其关于运动、静止的观念。

2, 释“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

3, 论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的中道空观。

4, 评论佛教关于现象与真性的认识。

5, 般若的体用观试探。

6, 论“玄照”,论般若的知与无知论。

法藏:

1, 释“十玄门”与“六相圆融”。

2, 论华严宗的理论特色。

慧能:《坛经》

1, 慧能佛性论。

13

2, 慧能顿教观。

3, 谈禅宗“定”与“慧”。

宗密:如何判教?

韩愈:

1, 释“博爱之渭仁,行而宜之之渭义,由是而之焉之渭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渭德。”

2, “性三品”说。

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

1, 释“无极而太极”。

2, 释《通书》。

张载:

1, 释“太和”与“太虚”。

2, 释“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3, 论张载的气论。

14

4, 论《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理想境界。

程颢:

1, 程明道论“仁”与“识仁”。

2, 3, 以至于命”。程颐:

1, 2, 朱熹:

1, 2, 3, 4,

释“性之无内外”及其人性论。

程明道从哪个层面发挥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和《易传》“穷理尽性程颐论“理”与“格物穷理”。

释“涵养需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论“仁”。

论“心”。

论“理”及其理气观。

论“格物致知”。

15

陆九渊:

1, “收拾精神,自作主张。”

2, 论“心即理”思想。

王守仁:

1,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2, 如何认识对朱熹“析心与理而为二”的批评。3, 论王阳明“致良知”教。

4, 论“知行合一”。

5, 谈从程明道到王阳明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一体之仁”、“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渊源、终极价值、生态伦理意义。

方以智:

1, 释“质测即藏通几”;

2, “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

3, “交”、“轮”、“几”、“随”、“泯”、“统”;

16

4, “三”;

5, “和二而一”。

黄宗羲:

1, 《明夷待访录》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渊源及其新的意义。

2, 释“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

王夫之:

1, 体用观。

2, 道器观。

3, 释“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与“习与性成”。

4, 释“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知行观。

戴震:《孟子字义疏正》

1, 理欲观。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