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4年公申论优秀范文赏析七:物价

2014年公申论优秀范文赏析七:物价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1年申论优秀范文七:物价

范文一:

缓解物价上涨需要“两拳出击”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我国10月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了31%,创两年来的新高。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多重因素影响,防控通货膨胀可能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背景下,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通过“内外并举,两拳出击”,切实缓解物价持续上涨的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首先,成本上升是推进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次,货币超发引起人民币“内贬外升”,导致内外流动性夹击,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引致货币需求的扩大,以及大量外汇流入,央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最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加剧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另外,我国由于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口的途径传导至国内,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 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两只“拳头”出击。

一方面,我国要增强宏观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要充分利用G20国际平台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避免一些国家以邻为壑引起国际金融振荡。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缓解国内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提升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要全面认识货币、汇率和资本流动三者的内在联系,统筹处理银行利率调整与汇率改革间的关系,在引导国内资本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要防止国外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引起的流动性过剩风险。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等改革要采取渐进方式,减缓叠加效应。要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增强消化高成本的能力,防止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物价过快上升。当前,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大量富余的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推高通货膨胀,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 (1160字) 范文二:

物价应兼顾多方利益

1 / 2

自去年年底出台一系列应对物价过快上涨的“组合拳”以来,我国各地的物价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整体物价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局面。不过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不容忽视。 物价关系到多方利益的调整,在当前我国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情况下,物价的上涨与下跌带给不同的人群、产业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于城市低收入人群而言,物价过快上涨对日常生活造成了较大压力;对农民而言,如果农产品价格不能有效提高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种植积极性。对于农业而言,农产品价格的长期过低让农民利益受损,容易产生弃农行为;对于工业而言,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则会通过产业链的传递,使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经营状况产生不利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我国当前的物价面临着两难的抉择。

以金融为例,此次物价的上涨,流动性过剩被认为是主要推手之一。为此,我国采取了收紧流动性的紧缩。近段时间先后加息两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部分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8.5%,创下历史新高。客观而言,连续加息虽然会降低流动性,减轻物价上涨压力,但这些紧缩对如今并不“强壮”的实体经济而言,显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为此,去年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年在实施稳健的货币之下,要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自2009年以来,在我国宽松货币的带动下,货币流动性一直非常充足,但对于小企业和普通民营企业来说,其融资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大都愿意给风险小的大企业贷款,而更需资金的众多中小企业只能向农村信用社、民间高利贷等机构贷款,不仅资金有限,而且成本高昂。对于这些小企业来说,此次物价的上涨,犹如雪上加霜,在进一步加大企业成本的同时,更使得经济效益、营业资金面临很大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企业经营状况整体来看并不乐观。一季度全国24个地区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2.6%,但这一指标上半年下降至71.8%,前三季度下降至53.5%。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增长速度超过终端产品价格上涨使许多企业陷入困局,去年1—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2%,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5.5%。 PPI跑赢CPI,说明生产者的成本增加速度明显超过了终端消费品的提价速度,这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与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物价快速上涨,但并不是实体经济过热造成的。如果我国在宏观中,连带打压到实体经济,那么对民众的影响就不是如何应对高物价的问题,而是如何找工作、保就业的问题了。可见,在保民生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的增长,显然是件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我国在今后的时,要尽力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兼顾多方利益的调整,防止力度不当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实现各方利益和谐共生的包容性增长。 (1153字)

2 /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