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这三首诗背下来,并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4.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目标:3课时
第一课时:从军行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1
1.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从军行)
2.解诗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生读)
①谁来读一读?(师点评指导)
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方法,默读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2
(1)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
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在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⑥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______________;乡情是这样的深切,______________。可戍边将士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齐读,谁愿意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3
②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③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
3.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诗、升华悟情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四、拓展延伸
4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第二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
1.激情导入: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2.走进作者:陆游。
3.齐读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找出关键词“感”(感受);“凉”(清凉、凄凉)。指名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1.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谁来读读这首诗?
2.师生点评。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3.自由朗读古诗。
5
4.全班齐读,读出一种豪壮的美感。
5.谁来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呢?(用自己的话说,自己怎么理解就怎么说……)同学们,这短短的28个字就描述了诗人这么丰富的内心情感!全班再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
1.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诗人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
2.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1)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河”指的是黄河。)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不是,是突出了黄河的长。)仅仅是长吗?你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
(“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
(2)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黄河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远上白云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3)说得很好,你很善于积累,我眼前仿佛浮现了黄河挟风带雨卷起万里沙的磅礴气势,一起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三万里河东入海”。
(4)“五千仞岳”呢?“岳”指的是什么?(高山,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仞”);“五千仞岳”说明了华山怎样?(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直入云天。)
6
(5)你能用哪些词、句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来,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行诗。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祖国山河壮丽。)
(6)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
3.你们琅琅的读书声让我感受到了你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怎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1)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泪”字体会到的。)
(2)诗人和遗民在金兵的铁蹄下干什么?流泪,流到了哪种程度?那泪是什么泪?(是血泪,是痛苦的泪,还有期盼……)
(3)但是他们没有绝望,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读)——南望王师又一年。他们“望”的是什么?(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
(4)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4.尝试默写。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7
1.诗人那份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那强烈的爱国心,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心头。读——《示儿》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第三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揭题,知背景
1.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2.解题。“闻”什么意思?(听说)谁听说了什么?(杜甫听说了唐王朝的收复了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其实“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
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杜甫听说了唐王朝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消息)
3.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
这一喜讯冲开了诗人郁积多年的情感闸门,喷薄出“生平第一首快诗”——再读课题。
8
二、初读,读通顺
1.大声朗读这首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诗,检查生字读音。
3.再读古诗,注意押韵。
4.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课件出示地名,师简单介绍。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涵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9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地品味一下。
3.集体交流。
(1)读第一至六句。
①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②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放歌、纵酒)
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想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2)读第七、八句。
①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只用四个动词,你怎么理解?
(表现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的喜悦和归心似箭的心情。)
②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再次齐读古诗)
五、诵读,懂诗人
10
1.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杜甫?(爱国、爱人民)
2.透过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杜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始终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这位伟大的诗人,被人尊称为“诗圣”。最后让我们再次朗读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并背诵下来。
六、拓展延伸
这节课读懂了古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真挚的爱国之情。请同学们下去之后继续积累杜甫的古诗,也可以把这首古诗改为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从学生的预习入手。强调了古诗预习的方法:知诗人,明诗意,找同类。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汇报预习的情况,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并让他们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其次,以读为主。在朗读指导时做到有目标,分层次,讲实效:定了“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接着,尊重学生个体感悟。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读自悟自批,让学生用几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觉,再引导学生静心轻读,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让学生学会在古诗中捕捉“感受”的来源。最后,课外拓展及时。古诗的教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对老师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要提高各方面的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1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5.了解一代伟人毛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一代伟人毛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毛一家为了中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目标:2课时
1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出课题
1.课前背诵毛诗词《蝶念花·答李淑一》。
2.这是毛纪念杨开慧的诗词,毛一家为了中国胜利而牺牲了六位烈士,其中就有他深爱的长子——毛岸英。(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
3.指导读好重点字词,理解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爱子( )在( )战争中( ),收到了仿佛是( )的电报后,(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请求( ),朝鲜方面要求( ),这个抉择让毛( )。
三、读懂电报,提出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收到的电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电报的主要内容。
13
2.指名说说电报的主要内容。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执行任务时光荣殉职。)
3.毛最后的决定是什么?
(1)交流并简单了解“抗美援朝”和“毛岸英”。
(板书:闻噩耗 作抉择 写批示)
(2)刚才你细细地读了,默默地看了,那么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此时的心情? (心如刀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那是什么?(板书:痛)
四、课堂小结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
2.熟读课文,将让你感动的语段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14
一、研读课文,深入感知
1.这是一个( )的决定啊!用心读课文,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完成填空,并从课文描写毛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的句子中,找出你这样填写的理由,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邀请小组成员一起读一读感受最深的那句话。 小组合作要求:画出相关句子,对小组成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读懂的?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与交流。
(1)悲痛的决定。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从“整整一天、一支接着一支、热了几次”。引导学生从这些描写时间和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毛的悲痛。
②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又亲自把爱子送到乡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指导学生将“这次怎么会……”补充完整。加深体会毛感到震惊,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加深体会毛的无比悲痛。
③毛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从“打湿的枕巾”体会一位父亲彻夜未眠,满怀悲痛的心情。
(2)顾全大局的决定。
15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指导学生读懂反问句,通过语言描写感受心中不仅装着自己的儿子,也装着所有献出生命的志愿军战士,体会毛无私宽阔、顾全大局的博大胸襟。
(3)艰难的决定。
①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引导学生扣住“想”与“打消念头”,体会在见与不见的选择中痛苦犹豫的心理。
②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重点感知毛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将遗体运回国”“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
16
毛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毛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一家为了中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4)当毛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那博大的胸襟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2.深情朗读,深化感悟。
三、升华情感,拓展运用
1.这一夜对毛来说,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难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写出毛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2.全班交流。
3.拓展延伸
17
四、课堂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悲痛、踌躇 慈爱的父亲
艰难抉择 博大胸襟的领袖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文本中挖掘,让学生通过初读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细读中让学生动手画出描写心情的句子,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深的,能从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感悟到作为一个普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怜,一个伟大领袖所具有的博
18
大的胸襟。
11.军神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掌握并会运用新词。
2.理解课文,体会“军神”一词所包含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情感态度的方法。
4.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并体会这种感情。
5.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情感态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
19
1.刘伯承的相关资料。
2.生字卡片。
课时目标: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英雄人物。他是中国人民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人民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被人称为“军神”。(出示刘伯承的头像)
2.关于刘伯承,你们知道些什么?(学生展示课外收集刘伯承的资料)
3.为什么刘伯承被称为“军神”呢?学了课文,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生自读)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语。(生自读)
20
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语。
三、精读课文知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刘伯承的眼睛负伤,在接受治疗时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结束后还能准确地说出刀数,被主治医生称为军神。)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事情发展顺序,分为求治——术前——术中——术后四部分。)
3.从文中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冷冷→愣住→迟疑→冷冷→目光柔和→生气→愣住→吓了一跳→惊呆→慈祥→肃然起敬。沃克医生一步步被刘伯承在就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
四、课堂小结
沃克医生为什么要称刘伯承为“军神”呢?(出示问题)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在下节课一起继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21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梳理文章脉络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求治—术前—术中—术后”四个部分。
三、师生共读深探究
浏览课文,找出沃克医生两次评论刘伯承的句子。(学生自己找相关句子)
1.感悟“军人”特质。
句子1:“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1)指导学生朗读。
(2)为什么沃克医生说受伤的年轻人是军人?(感悟刘伯承伤势的严重程度和他的从容镇定。)
(3)伤势有多重?
(4)“从容镇定”是什么意思?读读表现刘伯承从容镇定的句子。(分角色读)
22
2.感悟“军神”特质。
(1)拒绝使用麻醉剂。
①刘伯承是怎样拒绝的?(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句子2: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
②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你从“平静”这一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平静”说明这位军人此刻没有丝毫怯意。)带着你的理解再读句子。
(2)忍受手术的剧痛。
①手术到底有多痛?(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句子3: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②作者是怎么写出剧痛的?
(抓住人物的动作与神态来描写。)
③“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
(手术过程对病人来说是痛苦的,而刘伯承却一直坚持着,反映出他的钢铁意志。)
23
④带着你的理解读句子。
3.一直在数刀数。
(1)出示沃克医生与刘伯承对话的句子。
准确地数出刀数“七十二刀”,说明了刘伯承的冷静,更衬托出他的惊人毅力。
(2)出示:“吓了一跳”。
为什么沃克医生会“吓了一跳”?
(3)两个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4)根据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4.感悟中心。
刘伯承回答“七十二刀”之后,沃克医生又有怎样的反应?
句子4:“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生交流: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会说话的钢板”?理解“钢板”。
(说明刘伯承意志坚强。)
24
(2)说说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
(3)“你堪称军神”充分流露出沃克医生发自内心的惊叹与赞赏。
(4)指名朗读,范读,齐读。
5.学习课文的写法。
课文按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过程,对沃克医生的神态和语言作了大量细致的描写,让我们一起找出这些语句,体会一下沃克医生当时的反应。
6.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扩展延伸,熏陶感染。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为祖国的和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板书设计:
军神
沃克医生―→冷冷―→柔和―→肃然起敬
↓ ↓ ↓
25
刘伯承病人―→军人―→军神
从容 镇定 意志如钢
教学反思: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领会刘伯承的“军神”品质。理解课文主人公是刘伯承,却用大量篇幅描写沃克医生神态变化这种侧面烘托的好处,这对同学们在今后写作表达上有很大启发。
12.清贫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崇高精神。
3.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等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志向和崇高的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
26
教学难点: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前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于方志敏的故事。
课时目标: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作者介绍
方志敏(19-1935),无产阶级家。1934年红军长征前,奉命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遭军重兵围困,在突围时,因被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被捕。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1935年8月于南昌就义。
三、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2.指名学生读生字。
27
四、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方志敏为何将文中之事称为“趣事”?(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自己所献身事业的自豪。)
2.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圈画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心理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来体会:
(1)体现国方兵士贪婪的;
(2)体现国方兵士凶狠的;
(3)体现方志敏从容镇定的;
(4)体现方志敏清廉为公的;
(5)体现方志敏对敌人蔑视的。
3.作者在结尾处为何特意补叙了“传世宝”一事?(对艰苦生活的乐观,使作者的“清贫”真实可信,使文中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4.本文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五、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伟大的人格
1.分角色朗读。
28
2.你觉得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两个国方兵士呢?(方志敏:心胸坦荡、乐于无私奉献、生活清廉、甘于清贫的党人;两个国方兵士:贪得无厌、恐吓利诱、追求功名利禄。)
六、拓展延伸
1.阅读郭沫若盛赞方志敏烈士的话。
2.小话题。
思与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精神还需要吗?
板书设计:
清 贫
一块时表 一支水笔
教学反思:
今天上《清贫》一课,教学程序整理得不够清楚,在处理一些环节的时候,过于简单,生硬,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静下心来,想想原因——看来还是对文本理解不够,一些问题,在自己走入课堂之前,其实没有很好地解决。比如,分析两个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对话时候,分析的目的没有考虑清楚,抓住人物形象之后应该做什么,怎么和“清贫”的内涵联系起来。
29
另外,讲课的方法也没有把握好,是用朗读法还是圈画法,造成上课的时候部分学生较为茫然。我想,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不能轻视,还是应该深入探究,考虑问题要全面。
习作:他_____了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次习作的主题,根据已有的固定题目格式,把题目补充完整。
2.通过讲述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来表现他的人物特点。
3.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人物特点写活人物。如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做出不同的表情,另一名学生以“他了”的形式猜出对应的表情。
30
回想一下,生活中,谁陶醉、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一写半命题作文“他了”。
二、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1.审题:本次习作属于半命题作文,以“他了”为固定格式把题目补充完整。比如,《他生气了》《他陶醉了》《他获奖了》。
2.审清重点:本次习作要求写他在某一具体情境下令你印象深刻的表现,把产生这一情感的原因写出来,特别要把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
三、方法指导
(一)读一读范文片段,体会人物的得意之处。
1.全班齐读文中“激动”的片段。
2.小组交流从哪里体会出了人物的激动之处。
3.指名回答。
4.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表现?
师生明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表现,如:
(1)神态:他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眼神与平时一样吗?
31
(2)动作:他有哪些不寻常的举动?
(3)语言:他说了哪些话?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4)环境:周围人有什么反应?
(二)精彩片段分析。
1.(出示精彩片段)全班齐读“精彩片段”的内容。
2.指名分析所描写的内容是通过哪些角度来体现人物状态的。
路灯亮了,李明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心理描写)。
他慌慌张张向家里跑去(神态、动作描写)。
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出现在他眼前。他忐忑不安,心里七上八下,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心理描写)。
他匆匆地一路小跑(动作、神态描写),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他才刚遵守了几天,就又给忘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他呢(心理描写)。这时,他放慢了脚步(动作描写),心想着该怎么办(心理描写)。现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爸爸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心理描写)。想到这儿,他又加快了速度,飞快地向家里跑去(动作描写)。
3.师小结:片段中通过大量的心理、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了李明内心的恐惧、害怕
32
和不安。
四、学生习作,个别指导
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五、交流赏析,指导评价
1.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习作,请小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其习作好在哪里。
2.小作者讲述写作思路。
3.学生自由发言,评析习作。
4.学生阅读自己的习作,借鉴他人的长处,自我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习作 他_____了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后,就能始终以兴奋的状态去完成写作任务,愿意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从“要我写”改编为“我要写”,甚至会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于是优秀的作文便应运而生了。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我做你猜”的游戏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3
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我又以具体的例子来进行分析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最后,学生写的作文也十分出彩。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能把握“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能通过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并仿照着写一种情景。
3.能通过前后对比体会到人物变化,并照样子说句子。
4.能了解书写格式,正确书写文段。
5.背诵、积累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能把握“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能通过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并仿照着写一种情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34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请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感受,说说自己用到了什么阅读方法。
2.课件展示课文中的例子,学生回想学过的课文,再找出几句,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进行分析交流。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
2.学生读语段,交流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怎么体会出来的。(动作、变化)
3.根据课文中的三个情景,选择一个写一写,互相交流,推出优秀的,进行集体评议。
(二)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句子。
35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例句,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点拨:这样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对比突出)
3.让学生仿照示例,照样子说句子,随机抽查。
三、学习“书写提示”
1.教师出示“书写范例”,引导学生说说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归纳总结。
2.课件展示一段话,学生抄写,小组互相评议,纠正错误,点评优秀。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教师出示“日积月累”中的两首古诗。出示诗人简介和写作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含义,自由交流感受。
3.教师点拨大意:诗的意义、诗的韵律、诗的情感。
(1)《凉州词》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万仞高山中,一座孤城耸立其间,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奏那哀怨的杨柳曲埋怨春光不至呢,玉门关那一带春风本就吹不到啊!
体会诗歌的情感:诗人初到凉 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36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朋友在黄鹤楼那向我挥手告别,在阳光明媚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消失在碧空中,只能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体会诗歌的情感: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4.学生根据理解,熟读背诵。
教学反思:
由于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认真落实了“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这一学习要素,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与“语句段运用”的内容又是对前面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回顾,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不大,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次“日积月累”增加了一首古诗,时间上比较紧凑。在操作过程中,朗读方面效率低,培养学生想象画面
37
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