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克林霉素不良反应报告70例分析

克林霉素不良反应报告70例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医药卫生 病理分析 2015年3月 ・11・ 克林霉素不良反应报告70例分析 吴海荣 (农垦神经精神防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目的:观察克林霉素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70例克林霉素不 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部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转归情况进行统计,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表现。 结果:对本组患者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皮肤损害克林霉素引起不良反应占比最高的损害,其次为消化 系统损害,部患者给予停药、给予对症治疗等处理措施,治愈22例,好转45例,未好转1例,但未见死亡病例。本组患者,第 次给药发生不良反应,占比21.4%,两次以上,占比78.5%。其中既往有过敏史占比41.4%,无过敏史占比58.6%。结论:随 着克林霉素在, 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发生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临床用药上,要注意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注 意是否有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减少药物对患者的危害。 关键词:克林霉素;不良反应;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608(2015)03—0011-01 一克林霉素是林可霉素7位羟基被所好以代的衍生物,可用 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及厌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疾病。近几年,感 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居民的不合理用药 导致的死亡病例也呈增加的趋势,并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 本组研究中,通过对70例采用克林霉素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 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用药风险控制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7O例克林霉 表患者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表现情况 发生例数 占比(%) 不良反应 皮肤损害 消化系统损害 全身症状 神经系统损害 循环系统损害 局部反应 眼耳喉及口腔损害 泌尿系统损害 血液系统损害 其他 合计 27 11 7 5 5 5 4 38.6 15.7 1O.0 7.1 7.1 7.1 5.7 3 4-3 素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 2 2.9 患者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3.4±5-8)岁。 1 1.4 70 100.0 1.2排除病例标准 胃肠疾病、肝功能不全、严重肾功能障碍、孕期、哺乳期 3讨论 女性。 克林霉素是大环内酯类广谱抗生素,是林可霉素7位羟基 1.3方法 被氯离子取代的半合成抗生素,其抗菌谱与林可霉素相似,主 对全部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转归情况进行统计,记 要用于治疗厌氧菌、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的治疗,其具有良 好的抗菌活动,制剂多样,使用方例,无需皮肤过敏试验,目 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表现。 1.4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表现 前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皮肤损害:出现皮疹、水肿、瘙痒等症状;消化系统损害: 随着克林霉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 有恶心、呕吐、腹痛、呃逆、肝损伤等表现;全身症状:胸闷、 及随之引起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国家药品不 憋气、喉水肿、头晕、发热、心悸、哮喘等表现;神经系统损 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克林霉素注射剂不良事件是药品不 害:表现为精神障碍、失眠、注射部位麻木、头晕头痛等;循 良事件问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较多, 环系统损害:表现为心悸、静脉炎、室性心动过速等;局部反 但以皮肤损害及消化系统损害均为常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 应: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麻木、皮疹等;眼耳喉及口腔损害: 患者注射前未做过敏试验,制剂杂质限度等。静脉滴注时,药 2】。 表现为耳聋、耳痛、听力下降、发音困难、视力异常等:泌尿 物快速进入血液循环中,剂量大,也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研究中,在对全部发生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 系统损害:表现为血尿、肾功能异常、肾小球肾炎等;血液系 统损害:表现为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等减少;其他:表 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发现,皮肤损害占比最高,其次为消化 现为肌肉痛、阴道出血、关节痛等症状。 系统疾病,也有临床 研究指出,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 疗效判定。治愈:给予积极的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引起 泌尿系统损害是克林霉素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分析认为与病 的器官或系统损害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患者给予积极的治疗 后,不良反应引起的器官或系统损害症状大部分消失;未好转: 患者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死亡。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 用均值±标准差表示。 2结果 对本组患者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 皮肤损害克林霉素引起不良反应占比最高的损害,其次为消化 系统损害,详见下表。全部患者给予停药、给予对症治疗等处 理措施,治愈22例,好转45例,未好转1例,但未见死亡病例。 本组患者,第一次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15例,占比21.4%, 两次以上55例,占比78.5%。其中既往有过敏史29例,占比 41.4%,无过敏史41例,占比58.6%。 例的选择有关。在7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41.4%的患者有既 往过敏史,在选择用药时,应注意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以便正确给予用药,预防不良反应;但是,不可避免地发现, 58.6%的患者无既往药物过敏中,表明无过敏史并不意味着患 者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用药后的症状表 现情况。对一种林可霉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可能对其他林可 霉素药物也过敏,过敏体质患者要注意个体差异,慎用克林霉 素;而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克林霉素。除此之外, 胃肠疾病、肝功能不全、严重‘肾功能障碍、孕期、哺乳期女性 等不可使用克林霉素,儿童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及滴速,监测肾 功能情况。 在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多数患者是在二次用药 时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不能因为一次用药后患者无不良反应, 即认为药物安全,应在患者用药的全过程均加强(下转第42页) ・42・ 2015年3月 临床研究 医药卫生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8例临床疗效观察 覃 昌 (贵州省绥阳县中医院,贵州绥阳 56 3399)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肩关节周围炎患者l8例,经中西医等多种疗 法治疗均2个月以上未愈或疗效不好者,采用针刀治疗每隔3天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术后配合手法治疗。结果:18例患 者中经针刀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2例、有效的6例;经针刀治疗2—3个疗程后治愈3例、有效的5例、无效的2例。 关键词:针刀;温针灸;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608(2015)03—0042.01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围, 般称为“漏肩风”,早期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后期肩部 僵硬,功能活动明显受限,故又称“肩凝症”,因本病患者发 病年龄多见于5O岁左右,故又有“五十肩”之称。现代医学 认为是肩关节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病变,患者由于肩关节疼痛, 活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多 为体力劳动者,目前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作者用针刀配合温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兹对近两年来治疗的18例肩周炎 患者的情况总结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资料来源于住院患者,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 间所收集。在18病例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46岁, 最大65岁。上述患者经中、西医等多种疗法治疗均2个月以 上未愈或疗效不好者为治疗对象。 一经针刀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活动功能正常的2例、 症状基本消失,但患臂活动仍欠自如的6例;经针刀治疗2-3 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活动功能正常的3例、症状基本消失,但 患臂活动仍欠自如的5例,症状仍没消失,仍有功能障碍的2例。 5验案举例 患者一,女,48岁,务农。主诉:右肩关节疼痛1 年, 渐至功能活动障碍5 月。查体皮肤无红肿破溃,血沉、血常规、 肝肾功能示正常,摄片排除其它病变;右肩关节外上举、后伸 背手感困难,肩关节后外侧三角肌止点处有明显压痛,曾接受 针灸、封闭治疗,口服中药汤剂、西药芬必得等治疗有2个月 以上,均无明显效果。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1个疗程后,上述 症状明显改善,局部压痛减轻,2个疗程后,以上症状消失, 2治疗方法 按照针刀医学力学系统及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整体松解 肩关节周围的粘连、瘢痕,恢复肩关节的力学平衡。第一次采 用“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整体松解喙突点、肱骨小结节点、 肱骨结节间沟点、肱骨大结节后。患者端坐位,标记好以上术点, 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后,用l%利多卡因局部寝润麻醉,没点注 药lml。在喙突顶点外侧1/3、肱骨小结节、肱骨结节间沟点 前面和肱骨大结节后下方,分别按照四步操作规程进针刀,针 刀依次直达骨面,在喙突顶点外侧1/3骨面和肱骨小结节骨面 行纵疏横剥3刀,范围0.5cm;在肱骨结节间沟点前面的骨面 和肱骨大结节后下方的小圆肌止点行提插刀法松解3刀。术毕, 拔出针刀,局部压迫止血3分钟,刀眼处用创口贴处敷,术后 配合上举外展和后伸内收手法并抗生素预防感染3日。第一次 针刀术后3天进行第二次针刀治疗,松解三角肌的粘连和瘢痕, 术前准备同第一次止点治疗,在三角肌前、中、后三束肌腹部 及三角肌的止点,同样按照四步操作规程进针刀,针刀依次 直达三束肌腹部及三角肌的止点行纵疏横剥3刀,范围0.5cm。 术毕同第一次针刀治疗,二次针刀治疗完后为1个疗程;如疗 效不好,休息一周后进行第二个疗程。 活动自如,疗效显著,随访半年未复发。 患者二,女,59岁,教师。主诉:双侧肩关节隐痛1.5 年, 加重渐伴功能活动障碍6。月。查体皮肤无红肿破溃,常规血沉、 血常规、肝肾功能示正常,摄片排除其它病变;双侧肩关节外 上举、后伸背手均感困难,右侧较左侧明显,双侧肩关节后均 有明显压痛,曾接受针灸、拔罐及封闭等治疗,口服中西药(具 体药物不详)治疗,近期断断续续治疗已有3个多月,效果均 无明显好转。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上述症状有所 改善,局部压痛减轻,3个疗程后,以上症状基本消失,已能 活动自如,疗效较显著,随访半年未见明显复发。 6体会与讨论 针刀医学认为本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相关力学系统解 剖结构出现了形态变化,导致了力学系统解剖结构的力平衡失 调造成的。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慢性退行性变化而引起关节囊 和关节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或继发于冈上肌腱炎、肱二 头肌长头腱鞘炎和肩峰下滑囊炎等病症。中医学认为本病为因 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以致筋脉失养,关节失其濡养, 复加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经脉郁滞,气血不畅,不通则痛,部 分患者可因肩部外伤而诱发。患者由于患臂疼痛影响活动功能, 常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针刀配合手法,使得其粘连的组织 和瘢痕得到松解,通过针刀的良性刺激,使气血通畅、舒筋活 3疗效标准 络、行气止痛,并可以调节局部紊乱的电生理,因而可使症状 症状消失,活动功能正常,无任何不适,随访半年未复发 消失,而获得疗效。 者为治愈:症状基本消失,但患臂活动仍欠自如,为有效;治 参考文献 疗2个疗程患臂仍无明显好转为无效。 【1]张天民.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北京:中国中医药 4治疗结果 出版社,2012.04,R245.3 1.65, (上接第11页)观察,防止不良反应引起的损害。 严密监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 立即停用药物,过敏体质要给予及时对症抢救。 总之,随着克林霉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发生 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临床用药上,要注意严密观察患者临 床症状表现,注意是否有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减少药物对患者 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梁雁,张本静.北京市2121例克林霉素致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2014,23(14):1708.1709. [2】杜艳萍.探讨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ADR)及其用药安全 性『J1.中国医学指南.2013,4(12):484. 【3]王婷.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及防范[J]_大家健 康.2013,7(80:116 1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