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乐的魅力:民乐的魅力》
摘要:在西周时《诗经・周南》、《诗经・关雎》中载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吹响它,便发出清脆而凄厉的高音,在空中飘荡,那头美丽的雄鹿仿佛复活了,它在飞腾、在奔跑,听《江河水》会感受到微寒的水波拍打你、浸湿你,听《战马奔腾》仿佛有草原的风在耳边呼呼作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创造了非常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从1998年起维也纳金色大厅连续多年邀请中国民乐团以及著名民乐演奏家出访演出,举办新年音乐会及二胡个人专场音乐会等。中国民乐演奏家们优美、独特的演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个性,深受奥地利观众的喜爱,使世界各地的观众都欣赏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初步认识了中华文化在音乐方面的博大精深。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里,小时候起便开始迷上了民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兴趣也更加浓厚,总觉得它是天籁之声,是一个民族的声音。 五千年前,古人就用粘土烧制陶埙――圆圆的,空心的,有几个小洞眼。有人曾吹响一枚从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埙,那声音令人心悸,仿佛是泥土的轻叹与呼唤,使人感到深秋的无奈与旷野的悲凉,感觉生命是那样渺小,不过是大地上的一株草,禁不住在五千年的古风中飘飘摇摇。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民族音乐。以《诗经》《乐记》等“琴”乐史料为根据,古琴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西周时《诗经・周南》、《诗经・关雎》中载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样的记录。 笛子的出现更早,已发现的一支骨笛距今有七千年,很粗糙,用雄鹿的一段腿骨加工而成,但它比任何华美的玉笛和闪亮的银笛更具魅力。吹响它,便发出清脆而凄厉的高音,在空中飘荡,那头美丽的雄鹿仿佛复活了,它在飞腾、在奔跑。似乎还有一位戴着青笠、穿着麻裙的女子在悠悠的笛声中旋转、舞动,她那轻盈的身影令人目眩沉醉,随后慢慢远去,渐渐消失了。七千年的岁月也消失在骨笛的沉默里,它袅袅不绝的余音仿佛还隐约可闻。 记得一位诗人曾说:二胡的弦“一根是黄河,一根是长江”,这比喻使人震惊。一张蛇皮、两根琴弦使人能感觉到月光的明快、柔风的有情。与西洋乐相比,它太简单,但它包含无穷的内蕴和塑造力。听《江河水》会感受到微寒的水波拍打你、浸湿你,听《战马奔腾》仿佛有草原的风在耳边呼呼作响。 听古筝曲《渔舟唱晚》仿佛看到美丽的湖滨,月光如水,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景象。听琵琶曲《十面埋伏》可闻古战场上无边的杀气……鼓有征士的壮烈,磬有宗教的宁静,箫有秋月的流泻,唢呐有泥土的芬芳。孔子曾说欣赏周朝的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虽然有些夸张,却也使人相信那音乐是多么的动听美妙啊! 民族音乐向人们展示的是山河画卷、人间风情。用泥土、木头、竹和石头等最平常的材料制作
.
乐器,是否在暗示人们回归自然与生命的本源。土生土长的民乐实际上代表着我国民族的历程、沧桑与性格。 然而,现代文明却离自然越来越远,许多人不喜爱民乐,所以电子合成乐器、爵士鼓最能概述一些人的浮躁。有的现代音乐、流行歌曲忽视了自然,只求精神上的自娱和自慰。在喧嚣纷杂的城市偶尔听到一两首古琴曲,实在令人愉悦。琴声响起,整个空气中就仿佛浸染了浓浓的古韵。其音不那么张扬,显得清雅、高洁、深邃。 古代大多数的山林隐士钟爱与琴相伴――竹林七贤中就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琴家,琴曲《酒狂》不仅是黑暗统治之下,七位贤士们放荡不羁的生活再现,更是他们冰清玉洁之灵魂的颂歌。拥有同样灵魂的文人雅士们喜欢“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高洁的道家隐士们,则过着令人羡慕的“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的生活。 我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而民族音乐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学习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从而继承并弘扬民族音乐,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更放异彩是我们当代青年不可懈怠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