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题:第3课 宋明理学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 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二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三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农民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结合材料一,总结概括儒家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有哪些借鉴意义?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道德方面来阐述。
(2)材料二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有顺命;君命逆,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中的两句。从汉末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中华读书网
材料三 陆氏门人朱亨道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陆的主要分歧。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参
1.解析 第(1)问要求挖掘儒家传统思想的现实意义,按题目要求对这些主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类,再分别进行阐述即可。第(2)问实际反映了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世界观。第(3)问体现了王阳明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 (1)政治方面: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经济方面: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思想道德方面: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识;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思想观点: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他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他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3)意思: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必须重视人们的思想道德教化,强化人们的纲常伦理观念。解决:他主张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解析 第(1)(2)问,可主要依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难度不大。第(3)问依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进行归纳,可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朱熹、二陆在理学上对主观与客观认识的不同。第(4)问是本题的立意所在,要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加以分析。
答案 (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天子治国要服从天命。
(2)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 (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
(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 本质:适应了封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