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 《 说和做》同步训练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 《 说和做》同步训练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20——2021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2 说和做》同步训练

【积累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正向古代典jí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 (A.持之以恒 B.锲而不舍 C.水滴石穿)。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ī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壳 炯炯目光 典jí 目不kuī园 ..(2)根据语境,文段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填序号)。 (3)“仰”在《现代汉语词典》的义项有:①抬头;脸朝上(与“俯”相对)。②敬慕;佩服。③旧时公文用语,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上级对下级表示命令。④依仗;借助。根据语境,文段中的“仰之弥高”中“仰”的意思是 (填序号)。 (4)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话。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要给我们________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②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________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③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________而出。 ④这个方面,情况就____________,而且一反既往了。

A.衰弱 凝结 蓦然 迥乎不同 B.衰弱 凝固 赫然 截然不同

C.衰微 凝固 蓦然 截然不同 D.衰微 凝结 赫然 迥乎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 ,直上云天。 ....B.敬爱的魏老师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在教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C.这里虽然只有一河之隔,但两岸的气候条件却是迥乎不同 。 ....

D.老先生一直心会神凝 地盯着那张窗花,好像那上面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东西似的。 ....4.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闻先生大骂特务,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A.引用 反复 拟人 排比 B.对比 反复 比喻 比喻

C.对比 引用 拟人 比喻 D.引用 引用 比喻 排比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C.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D.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烈士。 【课内阅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家的方面。 ……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6.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7.选文中“他走到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是对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8.谈谈你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的理解。

9.历史上像闻一多一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你能列举一个,并简述他的事迹吗?

【拓展阅读】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 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略有改动)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11.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地道”是什么意思?“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这句话表明老舍先生什么特点?

12.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13.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点部分说说其表达效果。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

1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参 【积累运用】 1.(1)qiào; jiǒng; 籍; 窥。 (2)B (3)①

(4)示例:望之弥远,越远,奔得越疯狂;学之弥苦,越苦,学得越登峰造极。 2.D

3.A 【解析】A。“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一般指人,此处不合语境;且该词与“直上云天”语意重复 4. B

5. C 【解析】A中第一个句号应为分号;B中冒号应为逗号;D中顿号应为逗号. 【课内阅读】

6.因为当时反动派搞白色恐怖,言论不自由,谁反对就有被杀的危险,所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不是普遍意义的“说”和“做”,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要不只好明哲保身,保持缄默。(意到即可)

7.这样描写再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大无畏气概,也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8.“口的巨人”表明闻一多为正义、自由、民主的大声疾呼,国家民主至上;“行的高 标”表明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9.示例:谭嗣同;为戊戌变法甘洒热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显示了他 大无畏的精神。(人物、事例各1分,共2分) 【拓展阅读】

10.(1)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2)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3)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11.真正的,纯粹。 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 ,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12.小处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3.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高得像泰山北斗一样,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欣赏、敬佩、赞叹。

14.. 示例: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是一个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