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 解读民情 促进工作
——“户户走访百问百晓”走访活动的几点体会
徐 冰
为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深化第一“1+1”制度和“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组织在农村“新三大员”中开展“户户走访百问百晓”走访活动。为此,我于三月中旬开始深入所在村开展走访。走访期间,通过“串百家门、问百家事、聊百家情”方式深入了解了农户家庭生活、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思想状况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走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深入群众、倾听、做好民生工程,是做好第一工作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市正处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发展、民生建设是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第一”要深入所在村调查研究,认真梳理基层群众最关注的民生建设项目,广泛听取最基层最普通群众的建议,着力解决基层群众当前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建设项目。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蕴育民力。问政于民是求发展之策,问需于民是求和谐之道,问计于民是求创新之举。自治区在“民生促进周”活动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意在三问于民作出正确决策,意在把倾听贯彻于民生建设的始终
倾听,才能使民生建设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只有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才能获知群众的心声,才能晓得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才有可能做到所想是民之所想,所急是民之所急,所办是民之所需,所干是民之所盼,决策也才能体现、实现民利。
1
倾听,才能检验民生建设的成效。民生工程建设水平高不高,质量好不好,效果怎么样,需要多听群众意见,得由群众说了算。民生工程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只有让群众当评委,把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认可不认可,作为检验的重要标准,才能保证民生工程按照群众的需要不走样,从而杜绝民生工程沦为群众不满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走家入户问需于民,广泛收集村情,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联系群众、解读民情、是做好第一工作的基本要求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全部活动的根本工作路线。我市第一“1+1”制度的实施以来,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常态化。一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感情逐渐加深,干部群众工作能力逐渐增强。二是当前经济发展、财力增长、反哺,社会民生大幅改善,领导干部通过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加深了对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领导决策时能够体现群众路线。三是下基层、读民情,深入百姓,“第一”驻村由身入转变成了心入,干部与群众的心离群众也越来越近。四是面对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期,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党的路线方针能及时传递给百姓,党员领导干部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低成本、高效率的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农村社会管理逐渐加强。
三、服务群众、创新方法、促进工作,是第一制度的根本宗旨
第一制度实施以来,“第一”在抗旱保苗、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道路建设和村“两委”换届等重点难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第一“1+1”制度是推进
2
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现实需要,更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长效之举。
一是建立了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村民与“第一”联系更加方便,第一制度实行后,每村村大院都挂有本村第一和村助理的联系牌,同时“第一”向每户村民发放了便系卡,真正实现了干部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群众遇到问题可以直接联系“第一”。第一制度与以往包村驻村制度不同,以往包村干部往往是“蜻蜓点水”式的包村,到村大院或支部家坐上一会就算深入群众了,现在的“第一”入村由身入转变成了心入,村支部是本村村民,“第一”也是本村“村民”,为群众办事是办自己的事,办本村的事。
二是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入村以后,从健全规章制度、培养发展党员、选配后备村干部等方面入手,健全完善村账乡管、村务党务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促进了党建工作规范化。
三是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第一”作为村级党组织的负责人,兼任村里的“信访代理员”,按照“对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合理诉求解释到位,确有困难帮扶到位”的要求,进村入户听取群众诉求,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梳理、排查调处,将处理意见、结果向群众反馈,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把矛盾纠纷处理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初步形成了党群联动、监管互动、有序推动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