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与民由之.(3)曾益其所不能.(4)人恒过.
4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之曰/必敬必戒A.往送之门,戒..
)
其筋骨/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B.劳..
民由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C.得志,与..得为大丈夫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D.是焉..4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8.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49.孟子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稍作展开。
请你根据这一观点
【答案】
45.(1)真正,确实46.D
47.(1)(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2)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48.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
49.【示例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示例二】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示例三】司马迁遭腐刑后,
(2)遵循(3)同“增”,增加(4)犯错误
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
言。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群书治要》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1)饿其体肤().__________(2)入则无法家拂士().(3)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
(4)子孙世禄于齐(__________).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子。(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6.(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7.(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请从(乙)文中找出管仲经历的磨难。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4.(4)在
15.(1)这样,就知道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16.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就应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17.磨难:管仲家庭贫困,管仲被捕入狱。
(三)
(1)使……受饥饿(2)在国内(3)对待
(2)天下人不称赞管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乙)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
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
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节选自南宋洪迈《容斋随笔》)
1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于士A.管夷吾举.后知生于忧患B.然.秦不然C.独.楚之强D.诸侯患.
)
举《陈涉世家》).大计亦死(然六国所用相.
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2)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
19.乙文作者认为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甲、乙两篇短文,都列举了多位历史人物,其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7.D
18.(1)七国争霸天下,没有一个不招揽四方人才的。
(2)秦国最初同他谋划国政以求开创霸业的,是卫国人公孙鞍。19.泰国不分国别,广纳贤才,并做到用人不疑,委以重任。
20.不同。甲文用大量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生于忧患”的观点。乙文用事实证明秦国在用人方面不分国别。广纳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广纳贤才的特点。论证了
(四)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也》)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
②
①
,伏
当世之君矣。”求说周
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候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碣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11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出游数岁.(2)期年..,以出揣摩(3)赵奉阳君弗说之.(4)地方..二千余里
12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1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此所谓天府者也。
(2)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12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19.(1)游历(2)满一年,一整年(3)同“悦”,高兴,喜悦(4)土地方圆,土地纵横
120.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121.(1)这就是所说的天然府库啊!(2)(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拿出自己的藏书(把它们)全部阅读了一遍。
122.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五)
(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
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
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115.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
1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__________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②人恒过然后能改().③吴既赦越(___________).④与百姓同其劳(_____________).117.翻译下列句子。(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汝忘会稽之耻邪?
118.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____的道理,
文中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成语是_______。
【答案】
115.舜/发于/畎亩之中116.动
117.(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你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已经
④ 劳
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118.乐
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卧薪尝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生于忧患,死于安
(六)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0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3)及其稍长().(4)或因而抄录(________).
10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欧阳公/四岁/而孤
B.行拂/乱/其所为
)
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10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108.经历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05.106.107.
(1)狱官A
(1)尝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
(2)违背
(3)等到
(4)有时
可以使人死亡。
(2)太夫人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108.
客观因素:艰苦的生活环境。
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景公①游于纪②,得金壶,乃发③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④,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⑤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⑥于侧乎!
”公曰:“纪有书,
何以亡也?”晏子对曰:何鄙也,不亡何待乎?”
“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⑦;纪有此言,注⑧之壶,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后为齐国兼并。③发:
(注)①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②纪:原是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打开。④反:同“翻”,翻过来。⑤鳋:鱼腥味⑥不肖:⑧注:记载。
14.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1)人恒过..(_______)(3)则恶其鳋也(_______).
(2)衡.于虑(_______)(4)纪有书.(________)
)
没有才能的人。⑦闾:里巷的大门。
15.下面一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亡也?A.何以.B.乃.发视之
以顺为正者.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富贵不能淫》
《周亚夫军细柳》
C.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不亡.何待乎?16.翻译下面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2)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17.孟子和晏子认为国家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4.15.16.
常常犯错误B
(1)(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2)不要乘坐劣
通“横”,梗塞,不顺
厌恶
言语,言论
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17.
孟子认为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辅佐君主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敌国的忧患,
(意近即可)
国家往往
灭亡。晏子认为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不公行于天下,国家会灭亡。(八)(古文阅读)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居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16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人恒过:.
(2)人则无法家拂.士:(3)其舍近墓:.(4)遂.迁居市旁:
16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此非吾所以居子也。
170.用8个字概括(甲)文的论点:
____。用4个字概括(乙)文的内容:
____。
171.你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答案】168.169.
(1)常常。(2)通“弼”,辅佐。(3)靠近(4)于是
(1)了解到这一切后,就会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灭
亡的道理。(2)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170.17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母三迁
要想成功,就要勇于进取,不能安于现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教育要重视环境
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解析】
16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拂”是一个通假字,
回忆该
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然后再
解释,这样答案才完整;“近”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靠近”。
169.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
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忧患”“安乐”“居”是此题中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虚词,查看有无
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意译为辅。并按现代
17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需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作答。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以提炼出甲文的主旨。知,这个故事是“孟母三迁”。
171.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甲文告诉我们,人处于困境中才会奋发,长的重要性。甲:选自《孟子》乙:选自《列女传》参考译文:
甲: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的道理了。
乙: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
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
孟子
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作者:刘向
年代:战国要想成功必须经受磨练。
乙调了环境对于人成从“遂迁居市旁”“复徒”可
年代:西汉
又学了些做买卖和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
学校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孙叔敖蹴
”狐丘丈人曰:“夫爵高
吾爵狐丘丈
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人曰:“善哉言乎
!尧,舜其犹病诸。”
)
: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
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16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必先苦其心志.
(________)
:这种事连尧、命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3)仆闻之(________)
.
(4)官大者,主恶.之(________)
16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舜发于畎亩之.中其所不能C.曾益.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D.然.16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恒过然后能改。
(
)
也不知木兰是.女郎何足以知之.吾禄益厚.孙叔敖曰:不然。.
(2)可以免于患乎?
163.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
【答案】160.161.162.
(1)使……痛苦D
(1) 人经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
(2)通“弼”,辅佐
辅弼
(3)听说
(4)厌恶
(2) 能够用(这种办法)来避免祸患吗?163.【解析】
160.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古今异义词,如“苦”: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使……痛苦。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闻”在现代汉语中也有
“听说,听到”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161.D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都是指示代词“这,这样”之意。个”,后者判断动词“是”。者“越加”。
16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
B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为代词。
A前者代词“这,这C前者“增加”,后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译,如“恒”:经常,常常。“过”:犯过错。“可以”:可以凭借。“乎”:吗。163.题干问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属于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阅读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依据题干要求从甲文中提
取重要信息。如孙叔敖所持的观点可提取甲文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作为答案。【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
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
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译文:
【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
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使他
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一个
国家常常会灭
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乙】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
?”孙叔?”狐丘丈人
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说:“话说得好啊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狐丘丈人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
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素习知苏秦,皆少
②
①
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
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11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
.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出游数岁.
11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118.与“出其书遍观之”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B.其.如土石何C.不得志,独行其.道D.帝感其.诚
1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120.(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
【答案】116.117.118.119.的才能。
(2)如今你丢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身陷困境,不也应该吗?120.
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1)这,这个(2)了解,明白(3)游历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B
(1)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
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解析】
116.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
古今异义词,如“是”:这,这个。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历”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而“游”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游
11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周人之俗
/治产业/力
工商。译为: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
118.B与“出其书遍观之”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相同。“其如土石何”中的“其”是副词“难道”之意。“出其书遍观之”中“其”是代词“他”之意。题干句意思相同。
1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其它几项都是代词,
与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译,如“所以”:用来……的方法。“动”:“宜”:应该。
使……受到震动。“子”:你。“释”:丢掉。
120.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刻苦读书,奋发图强,后功成名就。事实论据。【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
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
大困而归”遭家人讥笑,
有然后
乙文写苏秦“出游数岁,
能够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
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
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一)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与
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二)译文: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
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为目的。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
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
他从这些书中找
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苏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
(十一)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曾益其所不能。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
②
①
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
③
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
④
教之也。当淮阴
⑤
破齐
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弊:疲弊。④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⑤淮阴:指韩信。
8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而轻用其锋.(2)而其志甚远.也(3)曾益其所不能.(4)苦其心志.
8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卒然临之而不惊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8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84.(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
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
__________;
(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______________。
【答案】81.82.
(1)轻:轻易。(2)远:远大(3)同“增”,增加((1)突然面对意
外而不慌乱。
4)使……痛苦
(2)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83.84.【解析】
8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逆境(磨难、困境亦可)
/非子房
其谁全之
忍耐
今异义词,如“曾”:同“增”,增加。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远”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远大”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8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如“卒”:通“猝”,突然。“临”:面对。“王”:称王。“见”通“现”,显露。8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
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还
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
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译为:从这一点来看,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保全他呢?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84.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可从逆境角度作答。身应具备的素质可分析“观夫高祖之所以胜,矣”等句,即可从忍耐方面解答。【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
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论述了
如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而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
论述了成大业者自
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
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
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一)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
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
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
使他的
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二)译文:
古代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有超过一般人的品行节操。不能忍耐是人们比较普遍的感情,普通人受到侮辱,一定会拔出宝剑,站立起来,挺身而出,与人搏斗,这不能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
无缘无故(将带有某种侮
。项羽
辱性的事)加到他身上时,也不发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志向非常高远(的缘故)推究汉高祖取得胜利的原因和项羽失败的原因,
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不能忍耐,所以在百战百胜后轻易地使用他的锋芒。汉高祖能够忍耐,等待项羽的衰败,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
把他的锋芒养足,来高祖非常生气,怒气
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从这一点来看,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保全他呢?
(十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
非独贤者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律知武终不可胁,白雪武卧啮雪与旃
②
①
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
③
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⑤
上无人处。使牧羝
④
,羝乳,
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武既至海上,廪食
⑥
等,各置他所。
⑦
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
⑧
尽落……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注释)①白:告诉。②旃:同“毡”,毛织物。③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④羝(
dī):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廪食:公家供应的
jǔ),收藏。⑧节
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⑦去:同“弆”(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万钟于我何加.焉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C.羝乳,乃.得归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既加.冠皆以美于.徐公乃.不知有汉欲穷.其林
)
)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B.(乙)文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应为“天雨雪
C.(乙)文中的“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单于”是匈奴君主的称号。
D.(甲)文中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乙)文中的“使牧羝”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地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乙)文是一篇人物传
记,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C.(甲)文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可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
D.(甲)文首先阐明了“义”重于“生”,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的敬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
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
(乙)文中的苏武
(乙)文中“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
【答案】1.2.3.4.
B A D
(1)不仅贤明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是贤明的人能够保有本心
不丧失罢了。
(2)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解析】
1.B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都是介词“比”之意。上”。C前者“才”,后者“竟然”。
A前者“益处,好处”,后者“戴
D前者“穷困”,后者“走到……的尽头”。
孟子是战国时期
2.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思想家
3.A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甲文首先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后连用“使……则……”的句式,
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之
从反面假设,提出疑问。乙文“匈奴以为神”是被“武卧
D。
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的行为震撼。故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如“是”:这种。“耳”:罢了。“既”:已经。“廪食”:粮食。“去”:通“弆”,收藏。【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
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
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一)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那么我宁愿舍弃鱼
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
所以我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
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所以有的灾祸我
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
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
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
。不仅贤
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
妻妾的侍奉
,
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
(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
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
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恶廉耻之心)。(二)翻译: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
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就把苏武囚禁起来,
,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
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人认为很神奇,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国。
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
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
刚
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苏武在匈奴那里呆了十九年,开始出使时,正值壮年,等到归国以后头发胡子都白了。
(十三)(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
(注释)说:劝说,说服。少:轻视,贬低。4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饿其体肤:(______).
4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出游.数岁:(_______)
50.(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答案】48.49.
使……饥饿
游历
,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⑵
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50.
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
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解析】
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
注意词类活用词,饿:动
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4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如“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乃:于是。遍观,全部阅读。”
50.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运用.
能否做事实论据,要看能否有力论证“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观点。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实论据。【点睛】
①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②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
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
取得成功的事例,
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③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找出相关的语句,才可以把问题
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
把握住文章中心,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回答。
译文
甲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
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筋骨劳累,使他忍饥
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就常常会有覆灭的
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文,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
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为目的.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
,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
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信任他。于是他向西到秦国,
游说惠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又向东到了赵国,赵国丞相命阳君弗劝说
他,苏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
(十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
,吾不受也。为我死
,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知
;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
,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
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选自《吕氏春秋》
)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1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乱其所为B.行拂.C.至霸上及棘门军.D.年且.九十
:楚国的别称。③禨
)
(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居天下之广居.入则无法家拂士
.军.中闻将军令且.焉置土石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6.谈谈你对语段(一)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17.将语段(二)中点明孙叔敖智慧的句子抄下来,这印证了语段(一)的什么观点?
【答案】14.15.16.
C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认识:
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17.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
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居”分别为“动词,
居住”和
“居所”;B.选项中的“拂”的意思分别为“不顺,违背”和“通‘弼’,辅佐”;C.选项
中的“军”都是“”;D.选项中的“且”分别是“将近”和“况且”的意思。故选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
C。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困(困扰)、衡(通‘横’,阻塞不通)、作(奋起,指有所作为)”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6.试题分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作答。
语句“人
恒过,然后能改”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生活中,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和采取的补救方法是关键。
作答时,围绕着“要正确对待错误”,
结合
生活实际阐述即可。答案是多元,但是要注意观点正确。
1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段(二)中最能体现孙叔敖智慧的句子是“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
”。其意思是: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这印证了语段(一)中的“【点睛】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从中可见孙叔敖有“忧患”意识,
”的观点。据此理解作答。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参考译文:
(一)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
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
使他们的筋骨劳累,
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
使他的心惊动魄,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困扰,思虑梗塞不顺这样以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样的)通常会灭亡。
这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
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
(像这
[或
亡。
(二)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
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
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
而且地名很不吉利。
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
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
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
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
(十五)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诫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
③
①
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
②
生于
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诸子皆诺。
(注释)①镞(zú):箭头。②尔曹:你们。③膏粱: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本文指富贵人家。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饿.其体肤(____________)②尝.诫诸子(____________)③少提一剑去.乡里(____________)④因授以所出镞(____________)
.
47.下列选项中的“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命藏之
不惠(《愚公移山》)A.汝之.《周亚夫军细柳》)B.称善者久之.(
C.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愚公移山》)D.操蛇之神闻之.(
4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尔曹生于膏粱
)
49.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50.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文主旨的相同之处。
【答案】46.47.48.49.的才能。
(2)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50.【解析】【分析】
乙文参考译文:李存审出身贫穷没有地位,
他常常训诫他的孩子们说:
“你们的父亲年轻时
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接受磨练,有所作为。①使……经受饥饿D
尔曹/生/于膏粱
(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以前没有具备
②曾经
③离开
④授予,授给,给予
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了,地位达到将相之高,其中脱离险境,生存下来(的情况)不止一次,被利箭射进骨头又取出的情况有上百次。
”于是,把所取出的箭头拿出给孩子们,
命令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46.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饿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
解答时要联系上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去..”,离开。
47.“命藏之”的“之”解释为:代词。性;B的“之”解释为:语气助词;代词。故选D。
A项的“之”解释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
D项的“之”解释为:
C的“之”解释为:助词,的;
48.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
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故可断句为:尔曹/生/于膏粱。
49.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坚韧;“如此”,这样。
、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重点字词:“忍”使……
50.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和“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才能有所作为。
破骨出镞者凡百余。
”分析得出:要多接受磨练,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赵之田部吏赵奢
①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
②
,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
④
③
九人。平原君
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弱则诸侯加兵
⑤
,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
,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
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注释)①赵奢:赵国名将,早先为田部官吏。②平原君家不肯出:平原居家不肯交。③用事者:管事的。④奉公:奉行公事。⑤加兵:发兵入侵。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恒过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 (3)今纵君家而不奉公
________(4)岂轻.于天下邪___________
8.翻译。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
9.选文乙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赵国有法家拂士?
10.用自己的话说说,选文甲中使国家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为赵国稳定的条件是什么?
赵奢认
【答案】7.8.
常常
使痛苦
纵容
轻视
(1)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
(2)这样就没有赵国了,你怎么能有这样
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时时有灭亡的危险。的富贵呢?9.10.
赵之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
,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
国内有贤臣辅佐,国外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国家与之竞争。
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解析】
7.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
要能结合具体语
“轻”是
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恒”是“常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轻视”的意思。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入(在国内)、法
家(坚持法度的大臣)、拂(辅弼,辅佐)、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是(这)、安(怎么)、得(得到)”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筛选
出符合题意的内容作答即可。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语句“赵之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奢以法治之,
”叙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租税,赵奢因此事而杀掉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
人。可见赵奢就是一个“法家拂士”。据此理解可作答。1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与之抗衡的国家与之竞争。则国强,国强则赵固
选文甲中使国家不灭亡的条件可根据“
入则
”的理解来作答,即国内有贤臣辅佐,国外有可以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
乙文中赵奢认为赵国稳定的条件是“
”。其意思是:只要奉公守法那么上下就安定了,上下安定则国强,国
强则赵国政权稳固。据此理解作答。【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百里奚被从奴隶
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个管事的人。平原君愤怒,将要杀赵奢。赵奢说:
;赵奢用国法处治,杀掉平原君家九\"您在赵国是(王室)贵公子,现在纵容您
.这将使
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就常常会有覆灭的
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
家而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被削弱,国法削弱则国家弱,国家弱则诸侯发兵入侵赵国无法存在,您又怎么能享有这种富贵上下安定则国强,国强则赵国政权稳固,
!凭您的尊贵,只要奉公守法那么上下就安定了,而您贵为王族,难道会被世人看轻吗
?\"平原君认为
他很贤能,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主管国家税收,他把税收工作做得很好,使百姓富裕
而国库充实。
(十七)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小题。(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
②
③
①
时,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
者。信钓于.城下,诸.
④
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注)①布衣:平民百姓。②漂:漂洗衣棉等物。③竟:连续。④报:报答。(丙)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
)
66.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衡于虑.(2)而后喻
.
6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城下B.信钓于.乱其所为C.行拂.D.人恒.过
6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9.(甲)文所列举的六个人有哪些共同特点?
人多厌之.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70.(乙)文中的韩信遇到了人生困境,经受了(甲)文中“(丙)文中的几个历史人物也
________________”的磨练,
曾经历过不同的人生困境,他们虽然内心忧困,思想上也有
想不通的时候,但他们敢于面对,有所作为,正应了(甲)文中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6.
(1)衡,同“横”,梗塞、不顺。
(2)喻,了解,明白。67.68.
D
示例: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常处安逸快
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69.
出身都很贫贱(平凡)或都经过了艰苦磨练;
都增长了才干或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
业(都成了圣君贤臣、都被明主发现并委以重任)70.(十八)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
!’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
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苦其心志_______.(2)衡于虑_______ .(3)至于鄙._______(4)卒得反国_______ .
19.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20.请翻译下列句子。(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21.结合甲、乙两文,请你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答案】18.
(1)使……痛苦
(2)通“横”,梗塞、不顺
(3)边境
(边远的地方)(4)最终(终于,最后)
19.20.
B
(1)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
为人们所了解。(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21.
(十九)
“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yǒu)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营,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jù竟)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汝)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17.解释下面短语中加点的字词。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③吾终于此乎.④置胆于坐.
11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119.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甲文的论证思路。
120.请结合乙文及下面链接内容写一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手证甲文的论点。
链接:吴国起兵攻越,越将挥戈刺伤吴王阖闾,阖闾死于途中,其子夫差继位。夫差派专人侍立宫门,每逢夫差出入,便发问:“夫差,越王杀害你父亲的仇恨你忘掉了吗?”夫差则回答:
“不敢忘,不敢
忘!”他励精图治,过了两年吴国出动精兵攻越国,越军大败。并俘获越王勾践到吴为奴三年。三年后勾践回国,身边总放着一个苦胆,坐卧饮食不忘先尝苦胆,借以牢记会稽之辱。而夫差则沉浸在称霸的自满中,公元前四七三年,越军大规模进攻吴国,将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夫差兵败自杀。
【答案】117.座位118.
①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变得坚韧,增①使……颠倒错乱;②在国内;③最终老死;④同“座”,
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本领。
②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119.
作者先列举六个历史人物,他们在成就一番之前都历经磨
难;接着在第二节论证历经忧患的作用;第三节从个人到国家,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忧患的意义,从而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论点。120.
答案提示:站在夫差的角度回答,为父亲报仇,励精图治,
战败越国;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则遭灭国,自杀身亡。若以勾践为正,则必须以夫差为反,因为从材料中看不到勾践的“死于安乐”的表现。
(二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节选)
(乙)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吴王病伤而死。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
①
杀汝父乎?”对曰:“不敢!”
②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之夫椒,报姑苏也。
③
。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注)①句践:即勾践。②太宰:职同宰相。③夫椒:山名,在苏州市西南。1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曾益其所不能.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谓曰.
曾:______ 色:______ 谓:______
(4)以.
大夫伯嚭为太宰以:______
1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悉/精兵/以伐越B.吴王悉/精兵以/伐越C.吴王/悉精兵/以伐越
D.吴王/悉精兵以/伐越
1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
113.甲文中作者认为国家生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乙文的故事是否印证了甲文的这一观点?联系乙文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10.(1)同“增”,增加
(2)脸色
(3)对……说
(4)用(任命、任
用)111.C
112.
(1)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
(2)(夫差)学习战术、骑射,经常把向越国报仇作为自己的志向。113.甲文条件: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乙文的故事印证了甲文的观点。
夫差在国内有伯嚭等大臣辅佐,
国内有越国强敌环伺,他励精图治,最终大败越国,为父亲
报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