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 堕 塾 TIME EDUCATION November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国富 摘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三年多以来,作为其重要内容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的长足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本文对我国高 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团队问题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10.11 076 1问题的提出 头人、骨干教师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构成的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2007年共评选出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8年共评选出3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共评选出305个 白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我国 高等教育一路高歌猛进,实现了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跨越。自 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高等院校数量超过2200余 所,中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超过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首位。这标 国家级教学团队,使国家级教学团队总数达到705个。另外,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高等学校也都出台了有关创建省级、校 级教学团队的一系列实施办法,业已形成了由校级教学团队到省 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在规模迅速扩 大的时候,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这给中国高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等教育在进一步扩大招生 规模的前提下应如何更好地处理质量、规模和效益三个方面关系 的问题,特别是如何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引起了广泛的 级教学团队再到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产生机制。各式各样的教学 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高校迅速创建起来。 教学团队的创建,在提升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满足学科综合 化需求,优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及提 关注和重视。如何加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 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 2007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 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强调“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 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效果。但由于有的高 校在创建教学团队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不能满足教学团队的基 本要素,没有良好的合作机制,而是搞形式主义,一哄而上,使得 创建的教学团队仍存在很多问题。 3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 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 团队。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要通过创建教学 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 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 交流。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 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2007年2月2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实施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视频会议”。会议提出了 “深化本科改革、提高本科质量”的要求,会上启动了质量工程并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经过广泛讨论和充分论证的科 学理性的过程,在其实施过程上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可以说高 校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但是,在教学同队建设过程中, 在团队带头人、团队结构、团队经费管理等自身建设和教学团队 的外部环境建设等方而都存在诸多问题。 3.1团队带头人年龄偏大,人员组成上存在近亲繁殖的问题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市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为 100个。这100位团队带头人(团队有两位带头人的只统计列首 位者)的平均年龄为56岁,年龄最大者为9l岁,最小者为42岁; 2008年被批准立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为300个,300位团队 进行了动员和布置。这无疑是一次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 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良好机遇。对 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全面提升其高等教育水平的大好契机。 时至今日,非常有必要对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梳理,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带头人的平均年龄为53岁,年龄最大者为76岁,最小者为4O 岁。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的有61位,若将58岁、59岁者亦计入, 则不宜担任团队带头人的人数为79人,所占比例为26%。i212009 年的30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与2008年持 2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期间高等教 育发展重点要放到提高质量上来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而启动的一 平,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的团队带头人比率虽有小幅下降,但其所 占比率仍然在20%左右。2009年,60岁及 团队带头人有59 位,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有23位,比重为38%。就年龄而言,年 项重要工程。在高校学校教学质量逐日下滑、教研室等基层教学 组织形同虚设的背景之下,提出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为高等学校 指明了建设的方向。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形成教学团队建设是提 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崭新途径, 是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的共识。在这一重大决策的指 导下,我周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在坚持“团队合作、重点培养、 龄超过60岁已不再适合担任团队带头人,但由于其拥有的学术 影响、社会地位及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为了确保罔家级教学团队 的成功评选,很可能是被学校“委以重任”。 另外,现在很多高校办学规模由于近年来的急剧扩张,所需 要的大量教师都是本校培养,然后留校任教,现有的学科、专业学 缘结构不尽合 。 加强引进”原则的基础卜,以专业教师建设为重点,建设由专业带 一97— No.11 TIME EDUCATION November 3.2团队规模偏大 另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的100个教学团队中超过 会导致团队建设的虚化,同时也会致使单位行政权力泛化,团队 学术权力弱化。 100人的超大型团队有1个;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较大规模团 队有5个,占5%;15人以上50人以下的团队有7O个,占70%。 3.5教学团队建设中心工作发生了偏离 教学团队建设偏离中心工作主要表现在:有的高校是为了获 2008年的300个教学团队中超过lO0人的超大型团队有1个,占 总数的03%;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团队有l6个,占5%;15人至 得评定后的资助经费,有的高校是为了弥补其在这方面的空白而 设工作的中心并没有放在嗣绕发展规划和团队目标制定可行的 不惜一切代价促使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这些教学团队建 措施,为团队建设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与服务,为其营造良好的建 设环境,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 量等方面。导致这种偏离发生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高等院校 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不论是在职称评定、 年终考核,还是在岗位津贴的核发、科研基金奖励等方面都倾向 于科研方面。又由于科研工作容易出效果,是一种比较显性的东 西,而且搞出科研成果后既会有成就感,又会有各种科研上的奖 50人的团队有210个,占70%。2009年的30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中没有100人以上的超大型团队;50人以 100人以下的团队有 5个,占2%;15人至50人的团队有122个。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与2007年相比,2008年除超大型团队 由191人下降为146人外,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规模没有丝毫优化 的迹象,特别是各规模段团队所占的比重,几乎与上一年度完全 相同,教学团队规模急需优化的问题表现的十分突出。与前两年 相比,2009年超大规模教学团队急剧下降,但规模偏大(团队成 员在15人以上)的教学团队仍然占有较大比重。所以,国家级教 学团队的规模仍有待优化。这种无地追求团队规模化的发 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团队领导者倡导“人多力量大”这一因素 所导致的,并没有深入思考作为一个团队,每一个成员既承担一 励和补贴。反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更多地是围绕着提升学校整 体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锻炼和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等 方面展开,其成果是一种隐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且见效周 期较长,其评价标准也大有不同,要取得广大学生、教学督导及有 关领导的认同不太容易。 3.6教学团队的协作问题 要建设一支高效的教学团队,需要各种人力、物力、财力以及 定的教学任务,又担任一种团队角色,享有一份权利和义务,发挥 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同时也表明,这样的教学团队存在临时拼凑 的问题。” 3.3建设经费的划拨及管理不善 按照现行做法,凡是获批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团 良好团队氛围作为支撑,这样的教学团队才能有效运行。目前有 些高校领导对教学团队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不考虑怎样营造良好 的团队氛围,怎样为团队成员提供教学交流的平台,怎样促使团 队,既可以获得财政专项资金提供的30万元建设经费,又可 以获得省、市、自治区级财政额度不等的配套经费。如何管好、用 好团队建设经费,不仅关系到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投入效益,而且 事关团队建设的最终效果。而目前教学团队建没经费中国家财 队成员团结互助,协作共进。又因为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思想的 支配下,教师缺少团队协作意识。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工作方 式一直处于孤立的、封闭的状态,教师之间彼此保守、互相隔离、 互相防范,即使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和困难,也不交流,根本谈不上 政划拨的经费是一次性拨付,地方财政划拨的经费也大都是一次 性拨付。但由于团队规模偏大,团队工作难以组织开展,加之团 队带头人虚化,从而导致团队建设存在虚化现象。基于建设经费 的一次性拨付的财务管理模式下,难免会出现团队建设经费不能 合作研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是独自面对特定的教育 情境,教师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的气息与氛围,根本谈不上合作研 究。也正是由于缺乏团队协作意识,教学中难以产生重大标志性 成果 专款专用的问题。 3.4行政化倾向较明显 表1:2007—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行政职j}状况 【单位:人 年度 级别 校级领导 处级领导 合计 2007年 人数 l6 3 19 2008年 比率 27% 3% 30% 2009年 人数 69 23 9l 比率 23% 8% 31% 参考文献: f1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 比率 人数 l6% 3% 19% 80 8 88 I21李红卫,张丽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一一以2007、2008年 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例Ⅲ.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07):58. 【3】阎剑平-团队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282. [4】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级教学团队候选团队资料展示往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由行政领导担 届资料・2007年【EB/OL].http://jxtd.zlgc.org/UserList2007.aspx・ 2008年[EB/OL】http://jxtd.zlgc.org/UserList一2008.aspx・2009年 『EB/OL].http://jxtd.zlgc org/UserList一2009.aspx整理统计而成. 任的每年基本上占30%左右,这是冈为在我同,南于受封建思想 的长期影响,有很多人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加之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的普遍存在“双肩挑”的现象,就为一些学 者既研究学问又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机会。但由于高校行 I5】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UJ_皖西学院学报,2008,(01):40. 作者简介:高国富(1979.03一),甘肃白银人,公共管理硕士,甘肃 政工作一般都较为琐碎,学者参与行政工作后琐事缠身,根本不 能保证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投身教学、科研及团队建设丁作。如果 越来越多的行政领导担任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可以肯定地说必然 学院助理研究员,从事高教教学管理、法学等管理和研究工 作,甘肃兰州730070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