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烟叶公司企业调研报告

烟叶公司企业调研报告

来源:华佗小知识


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企业调研报告

多年来,在国家局的关心支持下,在云南省局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的问题;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为切入点;以配方打叶为突破、以信息化管理为支撑、以企业文化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在各有关州市公司和各兄弟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在全司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保持了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 公司资产财务状况

2007年公司总资产24.9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7.47亿元,提折旧4.5亿元,固定资产净值3亿元。负债15.92亿元,资产负债率63.87%。2007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36.03亿元,主营业务成本28.87亿元,实现利税6.86亿元,同比减少1.56亿元。实现利润4.78亿元,实现净利润3.1亿元,较好地完成了省局(公司)下达的利税指标6.16亿元的任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36.66%,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 公司最近三年盈利情况

10

2005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3.13亿元,加工费收入935.8万元,主营业务成本15.46亿元,实现净利润3.47亿元。总资产贡献率15.68%,净资产收益率50.97%,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41.91%。

2006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8.亿元,加工费收入859.9万元,主营业务成本20亿元,实现净利润3.87亿元。总资产贡献率23.32%,净资产收益率50.94%,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14.30%。

2007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36.03亿元,加工费收入237.4万元,主营业务成本28.87亿元,实现净利润3.1亿元。总资产贡献率27.91%,净资产收益率35.2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36.66%。

三、 公司生产核心设备情况

公司始建于1982年7月,目前公司生产核心设备为12T/H和双6T/H打叶复烤生产线各一条,年生产加工能力180万担。其中:1996年建成投产12T/H及6T/H打叶复烤生产线各一条,2002年完成双6T/H生产线改造项目。设备预计使用年限10年。公司打叶线设备原值2.36亿元,配电设备原值0.32亿元,锅炉设备原值0.24亿元。

2004年完成12T润叶筒皮运机、叶片烤机、烟梗复烤机系统等技改项目。2005年完成12T双向打叶机、铺叶解把台等技改项目。2006年完成双6T风分除杂系统等技改项

10

目。2007年完成双向打叶机优化、12T打叶效率分析、仓式喂料机控制等技改项目。

四、 公司最近三年烟叶加工情况

烟叶流转计划来源:昆明、玉溪、曲靖、红河、楚雄、大理、保山、文山、丽江、普洱、临沧州(市)公司。

2005年省局公司下达计划量215.447万担,实际收购初烟214.05万担。其中:流转计划171.45万担,占全省收购量15%左右。出口备货33.72万担,代进出口加工5.万担,代宾川白肋烟公司加工3.24万担。初烟投料加工210.9万担,其中:烟叶流转计划加工127.92万担,出口备货加工33.73万担,委托加工40.36万担,代加工8.万担。产出片烟136.127万担,出片率.8%。2005年前5位客户加工量:中国烟草云南进出口有限公司35万担;广东卷烟总厂23万担;杭州卷烟厂10.3万担;常德卷烟厂9万担;南京卷烟厂8.5万担。

2006年省局公司下达计划量230.29万担,实际收购初烟230.15万担。其中:流转计划184.12万担,占全省收购量15%左右。出口备货34.92万担,代进出口加工6.74万担,代宾川白肋烟公司加工4.17万担,代河南新郑加工0.199万担。初烟投料加工206.22万担,其中:烟叶流转计划加工140.33万担,出口备货加工34.92万担,委托加工19.86万担,代加工11.11万担。产出片烟131.23万担,

10

出片率65.3%。2006年前5位客户加工量:广东中烟工业公司21.54万担;江苏原料发展有限责任公司16万担;浙江中烟工业公司15.6万担;湖南中烟工业公司13.05万担;贵州中烟工业公司13万担。

2007年省局公司下达计划量197万担,实际收购初烟193.7254万担。其中:流转计划135.2万担,占全省收购量10%左右。代进出口加工(含出口备货)26.09万担,代宾川白肋烟公司加工1.96万担,代玉溪加工18.5万担,替代进口加工11.97万担。截至2008年2月25日,初烟投料加工138.17万担,其中:烟叶流转计划加工84.58万担,代加工53.59万担。产出片烟85.45万担,出片率65.69%。2007年前5位客户加工量为:广东中烟工业公司30万担;中国烟草云南进出口有限公司28.9万担;浙江中烟工业公司17.6万担;江苏原料发展有限责任公司14.4万担;上海烟草(集团)公司11.5万担。

五、 公司烟叶仓储能力情况

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总占地面积582亩。其中:仓库总面积96551.5M2,设计成品烟堆码量69.6万担。露天货场总净面积70171 M2,租赁货场面积110672 M2,总货位1785个,设计初烤烟堆码量80万担。

六、 加工生产烟末烟梗等废弃物资处理方式 公司废弃涉烟原料严格按云南省烟草专卖局云烟专

10

[2006]58号文件和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云烟叶司[2006]62号文件的相关规定,结合省局专卖的指导意见进行规范销售处理。2007年度的涉烟废料主要销售给云南昆船瑞升科技有限公司和石林县白水腐熟肥厂。其中:烤后废烟梗、残次废弃烟叶、烤后碎烟烟末销售给云南昆船瑞升科技有限公司用于制造烟草薄片。烟灰棒、未烤废烟梗、霉变烟叶销售给石林县白水腐熟肥厂用于制造农家有机肥。2006年烤季生、销售涉烟废料1.5万吨。

七、 公司人力资源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公司在册职工710人。其中,在职职工585人,内退职工125人,劳动合同签订率100%。在职职工女职工255人,占在职人数44%。在职职工平均年龄36岁,平均工龄18年,连续工龄超过10年者470人,超过20年者20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77人,占在职人数%。具有专业技术职称176人,占在职人数30%。其中:高级技术职称4人,占在职人数0.7%;中级技术职称66人,占在职人数11%;初级技术职称106人,占在职人数18%。具有职业技术资质240人,占在职人数41%。其中:技师12人,占在职人数2%;高级工86人,占在职人数18%;中级工122人,占在职人数21%;初级工20人,占在职人数3%。职工人均最高年收入14万元左右。

2007年公司季节工用工人数1970人,由寻甸寻劳人

10

力资源开发中心、寻甸明丰装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成超装卸服务有限公司、昆明红营装卸劳动服务有限公司提供劳务输出。

八、 公司打叶复烤工艺研究情况

随着卷烟工业企业技术不断进步,骨干品牌逐步形成和工艺技术前移,对打叶复烤企业进行烟叶配方加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公司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有利条件,把配方打叶作为企业今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企业优势深入开展配方工艺和配方模块研究,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备合理的配方打叶工艺流程和工艺标准。

1、 配方打叶研究

公司在与联一国际公司(德孟公司)十多年配方打叶合作的基础上 ,从2004年起,正式启动配方打叶自主研究,当年为芜湖烟厂配打烟叶1万担。2005年,又为芜湖烟厂、黄果树集团和河南新郑烟厂配打烟叶10万担,占加工总量4.74%。2006年,在上述3家卷烟企业的基础上,同包括上烟、武烟、杭烟等在内的几家大烟草集团共14家卷烟工业企业合作开发初烟配方 54个,配打总量68.9万担,占加工总量33.4%。2007年,公司与卷烟企业保持更加紧密、更深层次的合作。迄今为止,已为上海烟草集团、湖北中烟、浙江中烟、江苏中烟等几家大型卷烟企业配打49.6万担烟叶,

10

占加工总量26%。通过四年的发展,不仅在配打加工的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产品质量也深受客户好评。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推广应用,我司配方打叶已经走上规范化、规模化、制度化的正轨,初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合理的配方打叶工艺流程和工艺标准。

2、 烟叶质量替代性研究

基于我公司烟叶收购涵盖全省11个地州公司,覆盖面广、品种齐全、风格各异的优势,从2006年开始,公司对全省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烟叶共计1200多个烟叶样品进行了感官评吸及理化检测,找出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烟叶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按照不同的风格特点加以分类,优化、科学、合理组合,形成具有一定风格,一定数量、质量稳定、可用性较好的配方模块。该项研究已经在小等级组合,配方打叶以及部分替代进口研究工作中得到应用。

3、 替代进口研究

为缓解我国优质烟叶进口的严峻形势,逐步降低工业企业对进口烟叶的依赖性,实现部分替代进口烟叶,满足我国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司在配方打叶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司烟叶数量、质量以及烟叶风格多样性的资源优势,深入研究我省各地优质烟叶特征,经过有关专家部门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单体评吸-实验室模块研制-模块确认-中样制作的配方打叶工艺流程。目前已完成14个替代

10

进口烟叶的配方模块,并通过省外多家工业企业的评吸,得到较高评价。

4、 打叶工艺参数研究

为满足客户对烟叶的个性化需求,公司根据行业标准,于2008年成立工艺参数研究项目组,按照客户需求对不同等级的烟叶加工参数进行收集,找出加工参数与烟叶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对《烟叶打叶复烤工艺规范》和《打叶烟叶质量检验》标准进行进一步深化细化,形成内部规范性指标体系工艺标准。目前此项研究工作正在实施。

九、 企业后续发展的条件和优势

烟叶公司生存的条件就是烟叶生产总量的10%和浮价收入的10%,这两个10%给予了烟叶公司为卷烟工业提供服务和技术创新的条件。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以配方打叶为技术核心,狠抓内部基础管理,不断提高服务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支撑国家局提出的“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战略推进,以“把握发展机遇,增强忧患、竞争、创新意识,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烟叶供应企业”为目标,以深化和拓展配方打叶工作和扎实的内部基础管理作为公司后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1、优势:随着国家局和省公司的职能转变,烟叶公司已成为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这就为烟叶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

10

间,同时在10多个大品牌、10多个大企业的产业链大格局中争取了一席之地。

2、人才优势:烟叶公司现有在职职工585人,平均年龄36岁。现有大专以上学历377人,占在职人数%;现有专业技术人才17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0%,主要以工程、政工、经济、会计、农业、统计为主,结构比较合理;有技术职称的技术人才24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40%,主要以原烟分级、打叶复烤、烟叶保管、质量检验为主。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已初步形成。

3、资源优势:省公司继续给予烟叶公司烟叶总量10%的调拨、加工、销售权,每年基数在130万担以上;加上委托加工与替代进口的烟叶,资源供给总量在200万担左右,为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4、 规模优势:烟叶公司自1995年淘汰挂杆复烤生产线,引进了两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打叶复烤生产线,公司占地582亩,各种设备设施齐全,实现了全过程计算机控制,跨入了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人才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复烤企业。

5、技术优势:公司自1995年开始与世界第二大烟叶供应商德孟(现改为联一烟草国际有限公司)合作以来,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等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

10

进理念、熟练掌握配方打叶技术的人才队伍;与此同时,通过推进与国际接轨的GAP优质烟叶质量管理体系、配方打叶项目研究、信息化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等措施,初步建立起原料供应、客户关系、配方打叶、生产计划、销售服务等五大平台的数据库,为替代进口、配方打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效益优势:公司经历了艰苦企业、扩大规模、高速发展、二次创业四个阶段,保持了健康平稳发展。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为公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

7、文化优势:2006年公司提出了“12341”的发展思路,力争在2至3年内实现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集烟叶生产、采购、加工、经销和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烟叶供应企业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公司构建了以“链合”为主题的战略文化,不仅参加了烟草行业第二次文化建设成果展览展示会,而且被列入2007年度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17个成功案例之一,它将会极大地提升公司的美誉度。

十、 发展建议

国家局对复烤企业的改革是工商联合投资,改制为有限公司,性质是“加工服务型”,任务是“原烟交接、委托加工”,效益是“靠收取加工费来核算”。鉴于云南省实际,特

10

批准保留烟叶公司为省公司的子公司存在,其职能和任务是购进、加工、销售烟叶。但国家局对复烤企业的主要针对有限公司,不可能单独为云南省烟草烟叶公司出台另行的,造成我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职能职责与机制不吻合的矛盾,从而造成工作的被动,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建议省局予以调研和帮助解决。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